3.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我与它“是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概念。马丁布伯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各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
当我把你看作是实习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着爱的名义,去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鲁米的诗句:
在你的光辉中,我学会如何爱。/在你的美中,我学会写诗。/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别人看不见你,/但有时,我看得见,/那一瞥,成就了这件艺术。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就是那种懂得了一个概念和理论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清澈透亮的经历。
*柴静在《看见》中写到: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人际关系相处的:我好,你也好。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1.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关系分为“我与你”,“我与它”。
2. 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在“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层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3.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无数是看起来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4.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尝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5.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所以这时想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汇,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关系似的。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的关系哲学,是针对西方世界的自我本体论,简答来说,就是像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等。我整体上的讲述,也像是陷入了自我本体论。自我本体论,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们不能去倡导“自我消失论”,因为,当“我”不存在是,“我与你”也就不可能了。进一步来讲,当倡导“我”放下自我是,其实就是,“我”在“你”面前沦为了“它”。
*鲁米的诗句: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我不就是他吗?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这样一个东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珍惜规则和权力规则//
1.我将一个人你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即是我尊重你的本真。别说我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2.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认识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去运用,这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3. 为什么我见到的多数闹离婚的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才开始的家庭大战?当我看清楚新生命是权力,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4.我们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但也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碰触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我与你”是时刻存在的,“我与它”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2我与你“的关系。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如果关系中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就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马丁布伯的哲学叫关系哲学;罗杰斯的疗法叫关系疗法。
1. 罗杰斯的疗法叫关系疗法,他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2.关于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 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前半部分容易,不骗人就行;后半部分极难,因为要做到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
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因为在日常的关系互动中,人的本真自我很容易隐藏,甚至会被扭曲。我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人们获得的关注大多数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于是,成长的历程,就成了一个不断学习修正自己的历程。罗杰斯还说,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这个意识是说做选择的时候要听从你的机体,这个机体,可以理解为心和身体的总和。但是,对于习惯了有条件关注的人来说,很难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罗杰斯的关系治疗,就是试图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来访者感受到,关系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当来访者切身体会到这一点,他在这个治疗关系里就会感到安全,从而慢慢放下防御,开始坦然,真诚地重新体验自己的的重要体验,慢慢学会接受这些体验,从而在现实中也能依照“我”的机体评价过程做选择。罗杰斯认为,体验,就是一个人的“我”。
3. 我们离不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当越来越明白时,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关系,亲近滋养型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我的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没有运用我和它造成的。比如如果有人不太尊重我的时候,以前我特别沮丧,还想用我和你的方式沟通,很挫败,现在就用我和它的模式,咱们的关系本质是什么?双赢局面就是互相尊重,那我们就得这样相处,不管你在想什么,带着这样的信念去相处,暂时屏蔽了我和你的模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感觉自己更有个性更灵活更有力量了。对方自然会有变化。
*我爸爸对我应该属于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不会为了我的成绩好坏而打骂我,最常说的是,尽力就好。
*小时候经常和家里人“捉迷藏”,不光是吃糖和看电视,还有买玩具,玩电脑游戏等。现在想想,家长对待我的方式是有条件的关注,导致的结果却是“捉迷藏”时和家长博弈的过程,产生了比“捉迷藏”本身更大的快感。
//天才,和情商有仇?//
1. 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别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了。
2. 天分和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是负相关。因为没考虑别人,那股创造力或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显得特别,甚至是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在人际关系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抱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3.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
4.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份矛盾。如何在尊重自己别具一格的感受的同时,又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呢? 异端的人,需要寻求关系。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再加上另外一段话,放在一起才是完整地表达: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像乔布斯和马斯克一样的成功,也许是因为这份无情。受这份无情力量的推动,他们只有做事的道理:我树立了一个深局使命感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无情。而且,我的无情是针对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
*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话,推荐高铭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情商高就是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敏感地体验他人的情绪。也就是说情商高的人不一定对自我的觉察低。但我在体会到自己的情绪时,就不会解读为正确的部分。比如我在一件事感受到委屈和愤怒的情绪,我是能够认知到自己有这种情绪,但我会把它解读为不好的情绪,然后把它消化了,自己再去处理别人的情绪。而实际上,我以为自己消化了不好的情绪,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自我,情绪虽然被认知了,但没有释放出来,就会被隔离,所以我始终和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片面认识去从未体会的感觉。
//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触而就//
在传递知识时,我们之间构建的关系,其实是“我与它”的关系,这些知识是帮助我们实现“认识世界与人性”这个目标的工具。所以,我必须强调一点,“我与它”也没那么不好。不过,我希望这些知识,可以起到破解我们头脑与心灵障碍的作用,最终帮助到你,更好地进入到“我与你”的关系。“它”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而“你”,就是生命。这其中的差别,就好像恋爱中,你把对方当作征服对象和你与对方全然相爱,差别是巨大的。
*我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尽量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身边,可是如果只是自己单方面用心,对方却依然是我行我素,那我是不是吃亏了?回答:这涉及奥羞耻,如果我向你敞开我的真实,而你却是“坏的”,“不好的”,这是我就觉得自己实在太傻了,会觉得我比你低一等,我的自恋就受到了打击。相爱,或者心灵成熟的过程,乃至能力增长的过程,就是自恋不断受打击的过程,因为和其他存在建立的关系越来越深,因此就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而这些都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
*比如恋爱关系,一开始的一见钟情,常常并非是“我与你”的关系,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淬炼,两个人才能信任彼此,才能向对方敞开。以我自己的咨询经验来看,如果有来访者,第一次就向我完全敞开,那我认为这样的来访者常常是有过严重受虐的经历,所以我会制止它,告诉他,别着急,你要真的信任我之后,再慢慢向我敞开。
*再会使用珍惜规则,在社会领域也必须尊重事实上的“谁地位高,谁地位低”这样的序位。
*我爱你,可以与你无关。说的就是,无关的时候就是只有“我与它”,而没有“我与你”。回答:可以这样理解,都与你无关,自然就谈不上和你的本真相遇了。如果没有看到你的真实存在,理解和接纳也无从谈起。
*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操作能力来源自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回答:之所以做不到,因为人有头脑和目标。头脑就是“我”认为的正确条件,而目标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从根本上讲,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是在玩一个转化游戏,就是把对方的负能量,通过积极关注,转换成正能量。
*在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占主要的社会领域中,只谈珍惜规则,是很难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