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馒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个馒头

张艺谋电影《活着》观后

 

《活着》这部电影诞生于1994年。电影在上映当年,就一举斩获康城影展(戛纳电影节)的三项大奖,并获得了其它重要奖项:

  • 1994年金球奖 - 最佳外语片提名
  • 1994年康城影展 - 评审团大奖 (Grand Prix du Jury)
  • 1994年康城影展 - 人道精神奖
  • 1994年康城影展 - 最佳男主角 (葛优)
  • 1995年英国电影学院奖 - 最佳非英语电影

电影通过主角福贵(葛优饰,福贵妻巩俐饰)历经时代变迁、政治动荡、家族兴衰等故事为主线,铺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个人生活。民国,内战,解放,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张艺谋大胆真实,形象具体地描绘了一代人艰难的生存和不屈的生活。福贵一家的命运看似天灾,实则人祸。

《活着》是张大导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活着》这部电影至今未在大陆上映过,尽管大导知趣地删掉了原著中的“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场景 - “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人。前两天看完张艺谋的《影》,瞎划拉影评时,我又重温了一遍这个电影。

饿了三天的王教授一口气吃下七个馒头导致抽搐

上面画面说的是女儿凤霞待产时正值“文革”初期,“革命小将”打倒了医院里的教授、医师。老俩口看医院里都是卫校里的学生,不放心,就叫工人女婿以批斗之名拉来被打倒的妇产科主任王教授。不料,王被关牛棚饿了三天,竟然将福贵给他买的七个馒头一口气全部吃完,吃噎了之后又喝水,导致了“抽搐” 。女儿产后大出血,慌张无措的护士来问他应该怎么处理时,他口吐白沫不能言语,女儿最终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影片的最后,福贵带着外孙苦根给女儿上坟,喃喃地说道“当初如果不给王医师买那么多馒头,女儿就会没事了,王医师可是教授,准能治好咱家女儿。我还听人家说,一个馒头遇到了水就涨成了七个馒头。。。”

王教授“七个馒头”的场景似有夸张嫌疑,但我自己的“七个馒头”的故事却是千真万确的。那是1969年11月,15 岁的我刚到“北大荒”。响应师部首长的号召,好几个团会战于“查哈阳”水利工地。那时的东北已经天寒地冻,中午不得不停止了送饭,我们一天就吃两顿饭。一天晚上收工回到驻地,我一头扎进伙房,坐等新开蒸屉的馒头,一口气吃了七个,每个馒头至少二两。居然都没有撑的感觉,但想想已经吃了一斤半了,才没敢再吃,事后啥事没有,即没有任何不舒服,当然更不可能象电影里的王教授那样口吐白沫。

“七个馒头”过去整整五十年了,永生难忘,记得那时的我还天真并自豪地写信向父母“夸耀”过。父亲很久之后告诉我,母亲曾为此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也是那年,父亲去了干校放牛,一放就是三年。谢天谢地,他没有象王教授那样在牛棚里饿得半死。。。

很多人认为《活着》是张艺谋导演得最好的一部影片,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当代野史,它的超常价值正因为正史的缺如。令人扼腕的悲剧元素都被他披上了时代的幕布,显得更沉重也更无奈。张大导这部电影中没有要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也没有要埋怨什么。是的,在大时代变迁中,在天灾人祸面前,个人是孱弱无力的,唯有《活着》才有希望。

 

二零一九年七月八日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看过,记忆犹深!
谦谦美君子 发表评论于
看到“加成”7/6转发王朔的文章:在美国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俺并不苟同。
谦谦美君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铱' 的评论 :
同感。
MoatCity 发表评论于
Youtube上有,不时地找来看看,已经看过N遍了。葛优巩俐都演的非常非常的出色。
发表评论于
大陆电影巅峰之作,必将载入历史,看一遍流一遍眼泪。自那以后再无这么有深度的电影了。
左岸右岸 发表评论于
张导的这部《活着》我觉得是他导演的最好的影片之一,可惜没机会在国内上映。我在油管上看过好几遍,对其中的很多画面印象深刻,这七个馒头是之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