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 西藏自治区工农兵美术创作组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76年工农兵美术创作组》
该文现暂被新浪博客加密(删除)在这里发上作个纪念
    西藏自治区第三招待所2号小楼前, 区党委宣传部主办
图中叶新生是组织者(现名策展人图右二),其它有出版社丹郎,强桑,机械厂曲桑,大修厂仁真扎西,
区教材编写组桑曲等等。合影是周未,另几位大将去拉萨探亲办事,我(图右三)与组中几位之前就认识。
七十年代中期,西藏仍执行着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政策。在林彪摔死了三年后,1974年春,内地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燃起了一把莫名其妙火,半年后自己就熄灭了,奇怪是两年后,在雪域又死灰复燃。其实百万翻身农奴和创作组同志并不太清楚谁是孔子,林副主席的形状也是遥远和朦胧的,怎样用具体的形象去批判呢?
得感谢传达的文件有另外一个标题;走资派还在走,革命派要战斗!组员中出版社美编胡小兵(不在图中),父亲是西北某省高干,大家常拿他来开玩笑;“你爸怎么走路的嘛?来几步让我们素一下描”,他乐观的把双臂朝后伸开,并立即承认自已实际上属于已经会飞的走资派。
农民代表,林芝农场来的下乡知青张晓红(那天回拉萨家,不在合影中)当时画线描和速写都很好,而我在创意和后期造形外理也有点优势,于是与他合作画了幅有一红光满面且庄严的藏族女干部,(其原型可能出自当年昌都文教局某位待我一向不太友好的女领导)藏装上插有两支钢笔,左手紧握着红宝书,眼里反射着炉火的光芒,站在帐篷口明亮的月光下,背景的远山坡上有大寨式梯田,她正挥手指责着一低着头抽闷烟,处于暗部穿中山装的男人。忘了该人是不是由胡小兵摆的模特。但比正常脸画黑点的肯定就是走资派。
画是水粉颜料绘在纸上,当时最流行和常见于各单位的廉价材料。
创作组在很奢侈的小楼里面搭了地铺,钉了些简单的木画架子,大家在制作中过程每一步骤,都虔诚的互相学习和请教,并很快拿出大稿供审查通过。约用一个多月,完成了一批五花八门的作品,在三所的大礼堂布置了汇报展览,客车拉来一些单位的观众,看到每一张他们都表现出兴奋,不停点头称赞。开幕式那天,宣传和文化部门的领导讲完话后与创作组员一同去了食堂,里面一角已用简易布屏风挡起那些丰盛的聚餐食品。
遗憾的是那幅画连照片都没有留下。
补记;
三所当年不对外开放,仅为政府活动而备,大门还有军人站岗,里面有多排可容纳近千人内外都很整洁的平房。靠山边有几幢精致的西式小洋楼,(创作组占用其中一幢)所有的建材石料,抽水马桶,暖气片,有花纹的铁床等均是从内地运来。不知为何区领导未入住,内部已相当破损。
山脚有不少巨大的石头,在一些下面还有半淘空的洞穴中,残留了一些碎织物和残泥佛,也不知哪个年代有修行者在里面呆过。岩壁上细长如游魂般跳耀着,半飞的蜥蜴,它们用万像节一样转动,凸起的双眼时刻警惕地盯着你。
参加此创作组之前和后来,我也曾随昌都地区农业学大寨参观团,昌都文工队赴拉萨汇报演出到此短期住过。得承认,三所食堂提供不限量的三菜一汤,当时属于很真实的天堂。
大学毕业后的80年代,随着政治对美术的需求急剧减少,也没有机会再回过三所。依稀记得那曾改为接待国外游客团队的场所。
羡慕艺术家们今天创作条件和自由,也为那些晦黯岁月里的青春写下几行。

#Tibet memor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