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茶室】第十三期:美国精英高中到布朗大学,一位纽约妈妈的忠告

海外陪读爸爸妈妈在旅途中的聚集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陪读妈妈茶室】是一个访谈栏目,我们将访谈100位海外家庭,从陪读妈妈的视角展现海外陪读生活。我们的访谈既不是爬藤分享,也没有心灵鸡汤。陪读家长的真实经历,是他们海外陪伴孩子成长的记录,我们希望将众多海外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作为海外部落一部分呈现给大家。

 

今天来到我们茶室的是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纽约妈妈X女士,两个孩子分别出生在纽约和新泽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她的家庭经历从纽约搬到新泽西,后又因为工作变动从新泽西搬回北京。大女儿五年级在北京德威国际学校就读一年,后便于更好地与美国课程对接,又从德威转到北京ISB国际学校。大女儿在高中九年级考到美国著名寄宿高中,完成四年美高寄宿生活后,考进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一路走来,她有很多经历和感想与大家分享。

 

Winnie:

X,在我们聊天的内容中,你说有几个特别要给家长们的忠告,我们就从大女儿的成长过程讲起吧。

 

X女士:

我女儿是1999年在纽约出生的,同年我们全家就从纽约搬到了新泽西。由于我们夫妻俩都是在曼哈顿工作,我们就把她送到纽约韩国城的幼稚园,也就是说,女儿上幼稚园的那几年,她每天跟着我们往返纽约,现在想起来真不容易。

 

学前班(Preschool)结束的时候,遇到了是否上学的问题。因为女儿是11月份出生的,新泽西的入学截止日期是9月1日,而纽约的入学截止日期是12月31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选择在新泽西上学,孩子就要继续待在幼稚园里,虽然我们每月依然支付全托费用,实际情况是孩子已经是学不到任何的东西,就是整天地瞎玩。但如果我们让女儿在纽约上公立小学,不仅大人可以省了通勤时间,而且孩子可以学习很多知识。这样,我们就决定让她提前上学,在曼哈顿买了个小公寓。

 

当时我们所在的学校外交官家庭云集,师资很强,而且学校还提供免费早餐,我们对学校的教学非常满意,觉得我们的决定是做得非常不错,但是后面的问题就来了。

 

因为女儿提前上学,她的年龄比其他同学要小。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她的英文成绩一直徘徊在中档水平,主要体现在写作方面。起初我们认为是因为我们是华裔家庭的缘故。我记得小学四年级开家长会的时候,专门为此事请教过执教老师,按照老师的说法,她的英文成绩难以提高,主要是她跟同龄的孩子比,她的想法偏于幼稚,看事情的深度不够。

 

在平常和同学的交往里,女儿也明显比同年级的同学单纯。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她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比她整整大了一年,人家的心计,和做事情的目的性就比她强。这阶段女儿的英文还不能稳定发挥,最终在女儿申请美高的时候,我们决定让她九升九。

 

Winnie:

我们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早上学。在我女儿的纽约高中班上,有一半的学生比她大一年,我当时挺纳闷的,后来了解到纽约当地家长并不希望孩子早上学,相反她们会让孩子晚一年上学。

 

我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到了高中,一年比一年成熟。所以孩子年龄相差一年,心智还是差很多的。

 

X女士:

女儿九升九以后,就是把她拉回到她原来的年龄。这时她在班里,至少不是最小的,她可以算大一点的,随之而来的英文成绩马上就有了颠覆性的转变,其实她上的寄宿高中对英文水平的要求还是蛮高的,但是她能达到A,我觉得跟她的年龄有关系。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孩子能不提前上学,就不要提前上。因为从我女儿的例子上,你看到的不仅是孩子交往的能力,心智的发育,还有对成绩的影响。在课程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语言文学,具体地是指在英文写作方面,是会对孩子有影响的。

 

我的小儿子,正好是9月份出生,所以我就把他拉低一年,也就是说他成了班里年龄偏大的孩子,所以他就从来没有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在教育孩子上这一点我的体会是相当的深刻的,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年龄的差异体现不是很明显。但是到了后面,我是非常有感触的。

 

再举个例子,就是我儿子的同学。比我儿子都小,是8月份的生日,在班里也算小的,那个孩子很优秀,在上完一年级后,按照老师建议直接升三年级,也就是说,比我儿子小一岁,还比他高一年级。

 

原本他很优秀,但是调高一年级以后,我认为他就没有应有的出色了。结果呢,去年在初中毕业申请美高的时候,他妈妈果然让他Repeat一年。记得我当年就很委婉地向他妈妈暗示:你不要听老师的劝告,再好好考虑考虑孩子跳级的决定。她当时听不进去,八年以后,孩子考美高的时候,果然他妈妈把儿子拉回来一年。

 

作为教育经验的分享,不仅男孩子要尽可能做大龄儿童,女孩子也应该有相应的考虑。这不单单是出于对孩子情商的考量,在文科批判性思维上,终究是和孩子的实际年龄相对应的,这一点在小学阶段是很难有所体现的。

 

Winnie:

实际上你的大女儿是在北京国际学校,上了一年的高中课程,然后考到美国寄宿高中,复读九年级,因此叫九升九?

 

X女士:

是的。再说回我女儿,她的经历中换过很多学校。在纽约上完Kindergarten以后,就转到了新泽西,上完四年级,她就跟我们搬回北京。在德威上了一年的小学,但是她毕竟是美制教育出来的学生,所以她在德威的一年,其实颇具挑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学制的不同,英制和美制。第二个是环境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一样,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中文实在太差了,美国中文学校学得非常简单,到了德威以后,德威的中文在国际学校里应该算非常厉害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我记得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至少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写中文作业,真的是写的头都大了。

 

我曾经要求老师能不能少留作业,实在是花太多时间在中文上了。所以,女儿在德威上了一年,我们觉得不行,最终我们把她转到了ISB,在ISB从六年级上到九年级。

 

我们申请美国寄宿高中时,也是请教了朋友的经验,考虑到女儿学业上稍微弱一点,而且她的年龄又很小,所以我们劝她Repeat一年,因此她是九升九。她在美国寄宿高中整整度过了四年的时间,感觉还是不错的。

 

Winnie:

X,女儿上了美国寄宿高中,和同届的学生算是看齐了。在这个阶段,孩子离开家,独立面对学习、生活,有不少需要应对的事情吧?

 

X女士:

女儿上了四年寄宿高中,有几点体会。孩子的独立性远超于同龄人,因为你想才15岁,从家去学校她自己就要背着旅行包,自己上飞机。下了飞机以后,还要在机场等学校的校车,然后又坐三四个小时的校车。到了学校通常是晚上八点了,有的时候必须要打车才能到学校。那个学校真的是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确实是很锻炼人的。

 

另一方面,我观察到女儿和完全从国内学校体制出来读寄宿高中的孩子,从思维方式到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太一样的。在寄宿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我看到相关文章里把像我女儿这样的孩子称为TCK,就是Third Culture Kids。他们这样的孩子,包括所有的这些从国际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跟国内当地教育体制内走出来的孩子,不是一个圈子;他们跟美国当地的亚裔,也就是所谓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也不是一个群体,所以,他们自己就是横跨两种文化的这么一个存在,这点很有意思。我女儿后来考到大学,她说布朗的中国学生会,她没有参加。我说为什么你不去参加,你不也是中国人吗?她说人家不把我当中国人,根本不邀请她。

 

我作为家长,不希望看到亚裔学生按地域结成小团体,但是实际上,这些学生因为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很难成为有相同话题的朋友,就是说,所谓的中国学生就是从国内来的学生,他们自己是抱成一团的。但是,这种从中国考出来的国际生或者是原来在美高或者是美初上学的孩子,是不被中国学生认可为他们的成员之一的。

 

Winnie:

你说的地域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国际学校接受教育的小孩基本延续了国际学校教育的体系,国际学校一般就是英国、美国、加拿大这三类国际学校,而在对孩子从小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教育主要突出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普世价值,自然和纯中国教育有很大区别。在中国上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的学习方面要比在国外读书的华裔孩子花更多的时间,但英文仍然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就很难彼此融入。

 

X女士:

我们在一次寄宿学校的面试中,一位招生官就特别提到这个现象,就是所谓TCK的问题,这些孩子的文化认同和自己的归属是比较困惑的。

 

我女儿在11年级的时候,专门利用春假和另外两个国际学校的学生去了趟桂林,成都和敦煌,拍了一个40分钟介绍祖国风情的纪录片。整个纪录片拍下来的效果非常的好,一方面是表现了孩子们对摄影的热爱,另一方面就是溯根求源吧,算是他们自己,作为TCK,通过这个纪录片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这些孩子们都是长着中国人的面孔,从小在中国的国际学校接受西方教育。但是每个人拿的都是国外的护照,寒暑假在国外度过。在情感上,他们对中国的大环境无比熟悉,即使高中或初中他们到美国接受教育,他们对自己的从小生长的城市情有独钟。所以他们即不属于纯正的美国人,也不是纯正的ABC,他们又不属于纯正大陆的教育体制内的学生,因此他们就是所谓夹缝中间的第三类学生,在社会上有很大一批这样的学生。他们想知道自己到底和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承有什么样的关联。

 

Winnie:

我的女儿按前面所说,她应该被定义在ABC这一类,而这种分类对孩子本身好像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们从来不这样定义自己,他们就是这样自然天成的一群人。我把她当成地球人。她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教育,从价值观层面讲,她经历了加拿大,美国的教育。从文化方面讲,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现在在大学按照兴趣更深入地接触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总的来说,就是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头脑想。这样的孩子如何认同自己的国家,遵循自己的内心吧。如何看待她的文化背景呢?我想应该是世界文化背景,至于传承仍然是遵从内心。

 

X,谈谈女儿上了美国著名寄宿高中过程中,你对孩子学校的感受吧。

 

X女士:

寄宿学校四年,对老师尽责的程度,确实颠覆了我们以前对老师的印象。举两个例子:女儿在学校有一个指定的Advisor,对她特别关心,定期找她谈话,聊天,有时候Advisor还会邀请女儿和其他学生到家里吃饭。女儿毕业典礼的时候穿的衣服,因为在网上买的不合适,都是这位老师一针一线给改过的,老师什么事儿都为孩子想到了,女儿最后自己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这点我们做家长的很感动。另外一个例子,我记得我女儿在九年级的时候,物理不是很好,她说她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一定得到她们物理老师家里去写作业,因为绝大多数寄宿学校的老师都住在学校的Dorm里。到老师家里写作业很方便。她的物理老师大学刚毕业,女孩子们觉得跟年轻女老师特别谈得来,可以说亦师亦友。这种和老师的密切关系在走读的学校是很难想象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尽管非常好的寄宿学校,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校曾经说过有吸毒问题,有孩子酗酒问题。比如说女儿自己的钱放在宿舍里,就不翼而飞了,就是说学校也会有各种负面的消息。

 

还有一点,就是感觉他们考大学的时候压力是非常大的。不是一般的压力,因为他们这种学校,就是所谓的精英寄宿学校,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大家都是想去藤校。

 

Winnie:

看来美国寄宿高中在学业方面相当紧张。孩子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还要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基本上算是走入了一个小的社会,对孩子确实是个历练。

 

X女士:

孩子高中上寄宿学校,从表面上看非常光鲜,带着精英学校的光环,但是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问题。这些年,国内孩子考美高的现象非常的踊跃,但还是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但是什么是适合?怎么定义适合?这个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今年暑假回国,遇到了一堆上美初的孩子。现在大陆上寄宿学校,已经从美高蔓延到了美初,就是六年级要把孩子送出国。这个年龄,缺少家庭的陪伴,其实在学业上也不会有过于出色的结果。我觉得家长应该慎重考虑,是不是适合那么早把孩子推出去,当然避免激烈的竞争是一方面的考量,但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时间缺少家庭的陪伴,有的时候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家长要慎重。

 

Winnie:

尽管我们经常说放手,但在孩子还没有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还不能成熟地思考问题的时候,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占据重要的位置。过早让孩子一个人经历自我成长,完全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也不太可能取代家长的角色。

 

X女士:

读完寄宿学校四年以后,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被精英学校教育过的孩子,更多地想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年她们学校组织到高盛参观,同学们向他们的校友提问题,别人都问一些关于工作的问题,我女儿就问你从事这个行业,你觉得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她更热衷于做NGO的事情,就是想多给社会做贡献,这也是这些年来,从教育层面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影响。

 

Winnie:

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看到孩子开始考虑如何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其实真的很欣慰。他们不一定界定自己的归属,地球就是自己的大家庭,这样也不会困惑,走到哪里除了生存以外,就是考虑可以为这个大家庭做点什么。

 

非常感谢X,和我聊了这么多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同时也给正在路上的家长们很多建议。

 

 

欢迎更多的爸爸妈妈加入我们的访谈,记录您陪娃的经历、感受。联系微信号:vancouver926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