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早年与父母家人的互动体验,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左右你的人生选择。无论是顺应的,还是叛逆的,都逃不出亲子关系潜移默化的痕迹。
但是,说到关系,一定有双方或多方同时存在。
关系模式的建立,是彼此互动的结果。
一味的强调父母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是有些偏颇的。我们常常忽视了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些“聪明”的孩子,会选择顺从和讨好父母,以获得更好的照顾,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的智慧。这种智慧,造就了那些“听话”的“好孩子”。
代价是自我的发展在早年受到了限制。
另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听话”的孩子,比起父母和家人的感受,他们更多地陶醉在生命自我成长的体验当中。
所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可能正源于此。
很多年来,我们都是靠本能做父母,从来都没有什么教程可以遵循。
现代社会,从备孕开始,就踩上了竞赛的跑道,容不得你“顺其自然”。一路狂奔下来,气喘吁吁,甚至遍体鳞伤,结果却常常差强人意。
于是,原生家庭成了最方便的容器,所有的不如意,只要扔进这个容器里,总能找到归因的蛛丝马迹。
控诉原生家庭成了心理学界的时尚。
可是,受文化的影响和局限,上一代父母,普遍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一方缺席和不配合的情景下,亲子关系的修复只能是某些人的意淫。
真正的解脱,只能是自我救赎。
原生家庭的印记,也许始终如影随形,但是,将其变成牢笼的,是不肯长出翅膀的自己。
未必原谅,但是,可以选择放下。
放下在这种关系中继续纠缠,放下要求对方改变的期待,放下一定要和解的执念。
带着创伤,好好活下去。
谁的心上没有几道疤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