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中国“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隐写的明亡历史!(V哥掰谎)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打印 被阅读次数

http://kksk.org/tieku/r_4338_3.html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2:43 恭喜本帖入选“天涯文学2014年度十大佳作”,恭喜楼主V哥掰谎入选“天涯文学2014年度十大作者” 序 言 中国的百年“红学”研究是个天大的笑话,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丑闻!《红楼梦》成书几百年以来,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曲折,真是多灾多难,命运极其坎坷!而到了当代,更是被所谓的“红学家”们曲解为庸俗不堪的“曹家抄家史”!实在是令人发指到了极点!他们居然能够这样忍心糟蹋如此伟大的文化瑰宝!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织各种各样的谎言骗得了一辈子的名利!更是将众多的“红学”爱好者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大家在“曹家”和“清史”这个死胡同里拼命地撞墙,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各种各样雷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其走火入魔的程度成为中国文华史上的一大奇观!这是《红楼梦》的悲哀,也是作者们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作者发自肺腹地喊出“谁解其中味”这一哀叹贯穿了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如果他们地下有灵,会因我们这些无知无识、甚至无聊而又无耻的后人痛心疾首,他们“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辛苦努力好像真的要彻底付诸东流了,书中儿女私情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解闷的消遣!几百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难道历史真相真的永远无法浮出水面了吗?也许冥冥之中《红楼梦》有自己的定数,百转千回,千回百转,希望仿佛变得越来越渺茫了,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真的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深藏在书中的惊人秘密,与其残破的表面的爱情故事一起,成了时间胶囊,穿越了300多年来的人间苍桑,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第一次被真正的、全面的解读出来!书中透露出来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这些不肖的炎黄子孙! 《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此书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谜书!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样的写史方式世间绝无仅有的,也是清朝“文字狱”的环境下产生的一朵璀璨的奇葩!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你会越来越惊叹于作者的智慧,越来越感慨于我们的祖先非凡的才能,并对作者超前的、独一无二的创作意识和写作手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总是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红楼梦》这块金子发光发得实在是太迟太迟了!迟得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对不起那些心中充满苦痛而又极其富有历史史命感的、呕心沥血的作者们!我将从今天开始,与大家重温距今近400多年的那段波澜壮阔、血雨腥风、天崩地裂的历史,给大家讲述书中320年来一直未被人挖掘出来的天大秘密!这应该是中国“红学”史上最伟大的事情!也是我们这一代所必需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3:01 一、贾瑞的淫丧与“风月宝鉴”的秘密 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里有一段关于“风月宝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贾瑞的猥琐青年居然色胆包天地去骚扰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结果被凤姐狠狠地戏弄了两次,没想到他不思悔改,继续痴迷于男欢女爱这类淫邪之事,搞得他病入膏肓,眼看就要小命不保,这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了他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镜子,并叮嘱贾瑞只能照反面,而千万不可照正面,这样三天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了。贾瑞照了一下“风月宝鉴”的反面,看到里面立着一个骷髅,吓得他要死!于是好奇心的驱使让他决定看一看“风月宝鉴”的正面,没想到居然看到的是AV的镜头,于是他痴迷于其中,很快精力耗尽而亡!贾瑞的爷爷贾代儒大怒,命人烧掉这把“风月宝鉴”,这时那个道士及时出现并将镜子抢走,于是贾瑞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情节实在是太离奇古怪了,在书中前前后后也没有个呼应,不知道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一个角色,而且更是让人感觉疑问重重: 疑问一、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一书有好几个书名,其中一个名字就叫做《风月宝鉴》,而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故事里的这么一个不太起眼的道具来做这本小说的书名呢?相比之下《红楼梦》、《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和《情僧录》这几个书名都有一定的概括性,作为书名显得都很恰当。而《风月宝鉴》这个书名好像没有这样的概括性,可却成了这本书的书名,这是什么呢? 疑问二、“风月宝鉴”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而书中出现的那个道士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一定要贾瑞看“风月宝鉴”的反面呢?“风月宝鉴”这个“仙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来历呢?为什么只匆匆出现一次就再没有出场了呢? 疑问三、贾瑞丢掉性命以后,他的爷爷贾代儒大怒,命人毁掉这面镜子。试想如果想毁掉一面镜子,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摔、砸、踩这样的暴力手段,这些方法简单、直接也最方便有效,然而贾代儒这些方法却都没有采用,居然让人将其架上火来烧!试想无论“风月宝鉴”是铜镜还是玻璃镜,“烧”这种方法都不是最好的,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也许有人会认为因为“风月宝鉴”是妖镜,用火烧可以去去妖气,但也可以摔了再烧呀,这样不是毁得更彻底吗? 应该说这些疑问都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感觉书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地方,往往都是作者想向我们透露一些很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多动动脑子,反复思考,才有可能感悟出其中的奥秘。如果想要解决这些疑问,我们最好先看一看带批语的原文,也就是要读一下著名的“脂批”,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启发: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3:16 (道士)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庚双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双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大家看这里的这条批语很奇怪:“此书表里皆有喻也”,我们一直觉得这里不是说“风月宝鉴”这面镜子吗?怎么忽然说是这本书了呢?难道说“风月宝鉴”不是指一面镜子而是一本书?这个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是指本书的表面和里面都有寓意,换句话来说:“风月宝鉴”指的应该不是一面镜子,而是《红楼梦》这本书!所以此书最早的书名才叫《风月宝鉴》,真的是这样吗?道士介绍“风月宝鉴”的时候也有一条批语说得也很明白: (道士)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双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 这条批语明明白白是在告诉我们“此物”就是“此书”!我们再看下一段: (道士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双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这条批语说得更明确了:也就是说“风月宝鉴”这面镜子指的就是《风月宝鉴》这本书!并不是指一面可以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妖镜”,作者想通过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来告诉读者如何看这本书,教大家看这本书的方法!也就是说这本书正面和反面都是有内容的,作者还通过道士的口告诉大家:“一定要看反面,要紧,要紧”,这结论实在是太惊人了!往下看还有呢: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3:30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双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 这里原文和批语中提到“若不早毁此物”和“独此书不可毁”更指明了此镜就是此书!代儒夫妇骂“风月宝鉴”为妖镜,也就是指他们在骂《风月宝鉴》这本书是“妖书”,而“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这条批语是在告诉读者:骂《风月宝鉴》是妖书只不过是迂腐文人对此书的诽谤而已!贾代儒接着又说:“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这个意思就更明确了,作者进一步是指迂腐的文人因为只看到了此书的表面故事而看不出其背面的故事,所以才会认为如果不毁掉这本书那将遗害世人!其中有一条批语说的:“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本书不是野史,而是正史吗?或者说《红楼梦》难道算得上是史书吗?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了! 而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这下我们忽然明白了,他烧的不是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风月宝鉴”这面镜子,而是正反两面都有内容的《风月宝鉴》,也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所以只有毁掉书用“烧”字才恰当!要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而贾代儒在这里象征的是那些迂腐的文人,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正面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内容的人,那些只把此书当成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紧接着书中描写到: 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庚双夹:观者记之。〗 这是指作者在告诫世人:你们只看到书中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自己以假为真”,把书中假的情节当成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来看,把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中存在过的人家来看,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看,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也就是说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本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对于第十二回中贾瑞这段故事的理解,建议大家找带有批语的原文好好看看,这样才能豁然开朗,顿开茅塞!这也是看《红楼梦》跟看别的书不一样的地方,最好要看有批语的版本。另外本回还有这样一条批语说得很清楚: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4:03 @宝赛生物 4楼 2014-05-20 13:22:50 楼主大作何日成书? ----------------------------- 快了,正在修改,先拿出来些在这里给大家尝尝鲜,呵呵!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4:28 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蒙侧批:此一句力如龙象,意谓:正面你方才已自领略了,你也当思想反面才是。〗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 这是在提示读者:正面的故事对身体不好,毕竟是情色小说,建议大家看过了就算了,然后就应该开始思考此书反面的故事才是!也就是说不要没完没了沉迷于正面的故事之中。听说历史上还真有人跟贾瑞有类似的结局!乾隆时期陈镛写的《樗散轩丛谈》有这样一段话: 因述常州臧镛堂言,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瞑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又言,某姓一女子亦看《红楼梦》呕血而死。 看来作者和批书人的警告算是白费了!那么这里反复强调的反面的故事又是什么呢?在贾瑞的故事里只提到“风月宝鉴”的反面是“一个骷髅”,那这“一个骷髅”又象征着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指本书主旨,而且表达得非常形象,应该就是象征着“死亡”!如果进一步推测,根据“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条批语来判断,我觉得“一个骷髅”应该象征的是一段“充满死亡的历史”,“血腥的历史”!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非要把此书写成正反两面都有故事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清初严酷的文字狱导致很多事不能明讲,所以作者只好用一个情色故事来进行包装,将这段“血腥的历史”隐藏在书中,虽然本书第一回里就强调过“毫不干涉时世”,其实这不过是作者烟幕弹而已,为的是掩人耳目。作者希望大家自行挖掘这个背面的故事,从而发现并找到这段隐写的血腥的历史,而不是过于沉溺于此书表面的情色故事,“否则此书哭矣”!也就是说作者的苦心就是白费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至少三百多年来作者的苦心算是真的白费了!那书里还有什么其他的地方可以证明《红楼梦》一书中隐写的是“血腥的历史”呢?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句: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5:26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侧: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应该是作者有意在这里透露的此书真正意境,而且批书人也告诉我们这不是随便写的泛泛之语,也就是说此书反面内容隐写的历史应该是死人无数,尸横遍野,而且没有人来掩埋,最后都化为白骨!实在是可怕之极!另外在第十二回这里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批语也说明了这一点: 〖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这条批语极为重要,暗示读者《红楼梦》中描写的掩面而多情的美女,都是这段隐写的血腥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而她们最后一个个都将成为“青冢骷髅骨”!说得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这应该跟前面提到的“无非公子与红妆”是一个意思,要知道这些“红楼掩面人”包括黛玉、宝钗、湘云、妙玉以及四春等这样花容月貌的“金陵十二钗”,难道他们一个个的结局都是惨死吗?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实在是让人错愕!在第一回《好了歌》的注解里有这样一句: [http://kksk.org/]整理,全文地址:http://kksk.org/tieku/r_4338_1.html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6:09 @爱诗帅哥 15楼 2014-05-20 15:27:45 V哥,我对你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你的风月宝鉴的分析,有理有据,让人震惊。比那些无病呻吟的红学家强的太多了。 ----------------------------- 过奖,这只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面呢!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6:59 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 这里的“白骨”应该也指的是后回里发生的故事的情景,感觉跟前八十回的氛围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因为前面的故事让人感觉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怎么反面的故事的口味一下子变得这么重了呢?另外在第五回惜春的曲子《虚花语》里有这样几句也有类似的味道: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里也是告诉我们八十回以后的故事应该存在着大量“血雨腥风”的悲惨场景,在第一回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为何意?一般人认为这是指作者表在达写书的辛苦,可写书再累用流血来形容是不是有太太夸张了呢?而我们仔细体会就会感觉这是在说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在隐写一段“血腥的历史”!由此看来这样的书流传起来一定很有风险,乾隆年间的宏旰在永贵的《延芬室稿》中批注道: “《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恐其中有碍语也。” 看来书中肯定有当时“清朝的广电总局”所不许的、很“反动”的内容,我们这些现代人因为严重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不太容易看其中的奥秘。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7:23 批者想通过贾瑞的故事让那些沉迷于正面情色故事的人能够警醒,需要探究其背面故事才对,可是三百多年来到底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作者和批者的这一番苦心呢?在第四十二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赖大之母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听说,道:“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庚双夹: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痴子弟只看此书的正面故事,那看到只能是情色故事和饮食男女以及家常老婆子嚼舌头的内容,而领悟不到反面隐写的历史。主流“红学”认为:此书的主旨是所谓的作者“曹雪芹”因为自己的叔叔曹頫“骚扰驿站”被皇帝抄家而创作的此书,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当时最高的满清统治者发劳骚:“我叔叔不就在驿站搞了一回敲诈吗?为什么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就来抄我们家呀?”要知道作为敲诈勒索的主犯曹頫被戴枷关了几年给放了,那曹家还有可能谁因为此案被杀呢?谁会因此而死呢?曹家被抄家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咎由自取,根本算不上是“血腥的历史”,所以曹家的抄家跟“风月宝鉴”反面中的“一个骷髅”所隐指的含义是根本无法真正能对应得上的! 而作者在书中对贾家很多人包括长辈进行了讽刺挖苦甚至批判,试想哪个不孝的作者会这样骂自己的家人呢?按“红学家”的说法,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可这个“曹雪芹”居然不顾自己长辈的名讳,不但在书中几次出现“寅”字,甚至拿“寅”字开玩笑,在第二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8:11 @15866169651 24楼 2014-05-20 17:03:16 坐等干货 ----------------------------- 干货很多,问题也不少,我边整理边上传。后面你会看到大量前所未见的猛料!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19:54 @有个悠 33楼 2014-05-20 19:37:55 嘻嘻!我从微博一路跟过来了 ----------------------------- 辛苦了,我正在整理,一会儿就会接着发!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20:11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在第十回里有这样一段中也提到了“寅”字: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在第十四回里再次提到了“寅”字: 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歇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 在第六十九回里又出现了这个倒霉的“寅”字: 天文生回说:“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五日出不得,或是三日,或是七日方可。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红学家”的理论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个“曹雪芹”自然不可能不在书中不避讳自己爷爷的名讳呀?可他不但不避自己爷爷的名讳,居然让薛蟠拿“寅”字开这样的黄色玩笑!实在是太大逆不道到了!“红学家”们还考证出这个“曹雪芹”是个遗腹子,他的母亲是马氏,而《红楼梦》里居然有一个叫“马道婆”这样的恶心人物!在嘴脸极其可憎!“曹雪芹”怎么这样不孝?写作的时候稍微动一下笔,将“马道婆”换个姓氏就不成吗?作者难道一点不知道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吗?当然不是,在第二回里作者就介绍了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之事,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21:18 可见作者对名讳之事那是相当的了解!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通的常识,应该说每个人都知道,连六岁的黛玉都清楚,更何况作者呢?还有一个更滑稽的地方呢,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著名的批语: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为什么“红学家”们从来不解释这个遗腹子“曹雪芹”怎么会有个叫“棠村”的弟弟呢?如此荒唐的“红学”研究居然在中国存在了如此之久,还成为主流,还愚弄了广大中国读者这么多年,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从现在起,我将一点点扒下传统“红学”虚伪外衣,让大家将其丑陋的嘴脸看个通通透透!暮然回首这近百年的荒诞“红学”史,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 我们再看一下《风月宝鉴》这个书名,这其中的“风月”,应该不仅仅是指“男女之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我会在后面详细给大家介绍,到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另外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应该有不少删节,除秦可卿之死被删除以外,很有可能还有一些过于露骨影射历史的内容被删掉了,但增删者也会一不留神漏掉了一些内容没有删除,我会一点点将其挖掘出来展现给大家,这些都是反面故事的关键证据!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红楼梦》这本书,不是我们重蹈“索隐派”的覆辙,而是在贾瑞的故事里作者和批书人的批语中都明明白白、反反复复地告诉了我们:此书反面是有故事的,而且是隐写了一段“血腥的历史”,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甲戌侧批:自批驳,妙极!〗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甲戌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这里的批语里提到:“更不必追究其隐寓”,这是指明了此书中是有“隐寓”的,而不是像某些所谓的“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无谜可猜,无隐可索”,读完我的研究成果以后你就会发现:《红楼梦》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的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文化宝藏!我的书更是此书成书320多年以来最深刻的研究成果!而且肯定是“红学”的终极答案! 如何做到能够正确索隐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实现而又很艰巨的问题,我们一定首先要确定一个牢固的前提才成,否则不但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有可能走火入魔而不能自拔,无论你个人是什么样的背景,都有可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笑话出现得实在是太多了。我在下一节里继续跟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本书故事的背景到底发生在是什么时代!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0 23:46 @傻B王老五 39楼 2014-05-20 20:53:31 惊世骇俗,立等下文! -----------------------------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难得出,只要仔细看看第十二回的批语就很容易明白,可我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人看出来,尤其是红学家们,一个个都是干什么吃的?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08:54 @左镰右锤 53楼 2014-05-21 05:22:23 曹雪芹一个清朝中期的破落户。哪里知道那么多辛密 ----------------------------- 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个曹雪芹是清朝中期的破落户,你是上了红学家的当了!不好意思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0:50 @尘世20 55楼 2014-05-21 10:27:24 楼主的文字,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关键性证据,仅有些隔靴搔痒。至于曹雪芹,他对于寅字是有避讳的,如自鸣钟敲了四下,批语直点避讳。但又在薛蟠处不避讳,正说明他是曹孙子辈,而且是过继的孙子,当他随他父亲过继时,曹寅已去世好几年了!对于这个爷爷,他是没有什么直接的感情的。而他被贾母当亲孙子抚养长大,和贾母(即书中史家)则有深厚感情,对于李鼎,即书中史鼎,则坚决避讳可见。这个只怕不能作为楼主的证据啊! ----------------------------- 在第五十一回里有这样的描写:“晴雯嗽了两声,说道:“不相乾,那里这么娇嫩起来了。”说着,只听外间房中十锦格上的自鸣钟当当两声……”请问这又是避讳什么? 你能找到任何曹雪芹是曹寅家的可靠证据吗?北京那个曹雪芹有任何证据说他跟红楼梦有关系吗? 我的料很多,还没有开始正式往外丢呢,急什么?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1:55 二 贾府有“九道门”的玄机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这样两段不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字,然而却大有玄机!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这里轿出大门,这一条街上,东一边合面设列着宁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西一边合面设列着荣国公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屏退不从此过。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 这是过年时贾家举办重大仪式的时候情景,我们可以看到:荣国府和宁国府都是“一路正门大开”、“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可见当时的场面相当壮观!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贾家壮观得有实在太过头了,因为我们仔细数一下宁国府的大门:“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还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呀!贾府凭什么能有九道门呢?凭他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绝对算是严重逾制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易经》视为圣典,将其作为天、地、人以及事万事万物的指南,《素问 三部九侯论》中记载着:“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于九焉”,也就是说“九”这个数是阳数之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而在中国古代也不是你有钱就可以把自己家的房子随便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都遵循《易经》上的原则制定的。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曾经提到过贾家的大概级别: “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 由此看来贾家的地位不可能建九道门!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4:14 实际上能够建九道门的人家天底下只有一家:那就是皇帝家,正所谓“君门九重”的道理。即使贾家的地位再高,就算达到了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二皇帝”的地位,也不可能在家里建九道门,否则那纯粹是找死!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有位叫霍国玲的民间红学家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应该说还是很有道理的。她还找出《钦定大清会典》,其中对王公府邸的建置有着严格的规定: 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阑,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雘,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丁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门柱。 亲王世子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间,基高三尺五寸。翼楼各五间。前墀护以石阑,台基高四尺五寸。后殿三间,基高二尺。后寝五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五间,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设屏座。梁栋绘金采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余与亲王同。郡王府制亦如之。 贝勒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筒瓦、压脊,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采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 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门一重,堂屋四重,各广五间,脊用望兽。余与贝勒府同。镇国、辅国公府制亦如之。 公、侯以下至三品官,房屋基高二尺,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采杂花。惟二品以上房脊得立望兽。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之五。 四品以下及士民房屋,基高一尺,其门柱、中梁旁绘采花,与三品以上官同。 [http://kksk.org/]整理,全文地址:http://kksk.org/tieku/r_4338_2.html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4:48 @事后诸哥亮 63楼 2014-05-21 14:21:24 直接说作者是洪升吧 ----------------------------- 跟洪升没有关系,土默热的红学也是大错特错,他的格调很低,他根本没有看懂此书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5:20 在明朝的也有类似的规定: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定官司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公候伯前厅中常后常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 由此可见,无论是清代还是明代的公候府邸最多也只允许建造四道门,试想宁国府这样的官员家庭,有什么资格在家里有九道门呢?既然作者写了这么古怪的内容,应该说这其中必有缘故!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知道:《红楼梦》一书有正反两个故事,作者强调一定要看其中反面的故事,而宁国府有九道门这样的写法应该就是反面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宁国府不是一般的官员家庭,应该是影射皇帝家,是皇宫!所以才叫“贾家”,指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家。霍国玲还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一道一道的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对应上!让人很是惊呀。大家可参考她的《红楼解梦》一书,能够看到其中的详细分析过程。而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也证明了这一猜测: (黛玉)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7:14 这里提到黛玉从荣国府正门边上的旁门进入,要走“一射之地”,而且居然并没有到达终点,而是转弯以后换了几个小厮又抬起轿子接着走!这得多大的院子呀!什么是“一射之地”呢?是指射出一只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相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古时五尺为步,那时五尺约等于现在的四尺。“一射之地”最多不超过两百米,大约一百五十米到两百米之间。也就是说黛玉进了旁门以后,居然又往前走了近两百米的距离!真是庭院深似海呀!想必有人想从墙外用箭往里面射也是无法射到院子里面核心的位置的,哪个古代人家的大门距离里面的庭院有远的距离呢?我去过和绅和大人家参观,也就是北京的恭王府,作为“二皇帝”,他家虽然也非常富丽堂皇,可比起皇宫来实在是小得很,从一边的院墙到另一边的院墙也到不了“一射之地”!想想和大人的地位,也没有混到贾家这么大的份上,那贾家到底是什么级别呢?为什么他家能大到如此地步呢?很简单,天底下也只有皇帝他们家才有可能这么大!也就是说荣国府的正门应该对应着北京紫禁城的午门,进了午门以后往北要走很长一段才能到下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门,而这两道门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一百五、六十米,正合了“一射之地”!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作者肯定是对皇宫的建筑很熟悉的,至少当年进去过紫禁城!另外书中还有一些词汇用得很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下面这些地方: 尤氏出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第七回)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第五十三回) 大家看,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用法: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9:19 @黄沙难梦绿 70楼 2014-05-21 18:45:59 不知楼主是否看过张晓琦先生的《红楼谜话》一文?我觉得此文的论证还是合理的。 ----------------------------- 我没有看过,听你说完以后我百度了一下,看到介绍中有“顺治、皇太极”之类的词以后我直接关掉了,要知道所有在“红学家”框架下的研究成果都是走火入魔,都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你一定要记住:中国的“红学家”是反“红学”的! 我的研究果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320年来唯一正确的答案,是“红学”的终极结论,这一点是不容怀疑!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19:39 “丹墀”。“丹墀”,一共有两种含义,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如汉朝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唐 李嘉佑 《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十七回:“ 叔宝 来到丹墀,三呼万岁。” 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 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如《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这样看来“丹墀”在《红楼梦》中的用法显得牵强,因为“丹墀”多用于宫殿、官府、祠庙之所,而在《红楼梦》中“宁国府”则是居住的宅第,是住家而已,怎么可能用“丹墀”这样的词汇呢?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丹墀”出现一百九十三次,专属宫殿或帝王祠庙。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0:14 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形容贾家用“丹墀”这样的词汇,这是明显的僭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只能从小说所隐写的背面的故事来理解,也就是说贾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而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帝家,是皇宫!再有,请大家注意在第十回里,秦可卿生病了,有这样一段描述: 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乾,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 在秦可卿看病的情节中,婆子居然说:“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都来瞧过!谁家能有这么多太医呢?如果贾家是个官员家庭,肯定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请这么多太医来看病!更何况这里说的是“我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而“红学家”认定的作者是所谓“曹寅”家就更不可能了,一是他家远离京城,就算能请到太医,也不可能请这么多人一起长途跋涉南下江宁给他家人看病,再有曹家只不过是“江宁织造”而已,也就是皇家的买办,为皇宫采购服装纺织品之类的,品位应该很低,估计连参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能找几个太医给家人看病了!所以作者是曹寅后代的理论不值一驳。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贾家确实应该是在影射皇帝家,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0:35 然而前面提到的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认为贾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这一结论是大错特错,因为我们都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很悲惨的,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各种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这样的场面,试想作者无论是生活在清朝的“顺、康、雍、乾”哪个时间段中,他们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宫有这样悲惨的情景,除非他们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灭亡!也就是说贾家不可能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而从作者所在的年代来看,他们能看到皇宫有如此惨烈的下场的,只有可能是明朝皇宫,也就是说贾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 由此看来作者以贾家来影射明朝皇宫,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是用“以家寓国”的方式来描写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四大家族“贾王薛史”是谐音“家亡血史”之意,暗指本书描写的是“国破家亡的血泪史”!这也说明此书的作者应该是明朝的“遗民”,真的是这样吗?书中还有其他的证据表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明朝吗?既然有九道大门的宁国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那宁国府的统治者就应该影射着明朝的某位皇帝才对,我们首先看看宁国府中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是辈份最高的人:贾敬!这个角色故事很少,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后来这个长期不管家事一心在修道的贾敬居然吃仙丹中毒而亡!在第六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0:52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很早就有人发现这里居然用“宾天”这个词来形容贾敬之死!要知道这应该是用于皇帝死亡的专用名词,这可太让人吃惊了!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里,“宾天”出现二十一次,专指帝王或皇太子、皇后之死,这说明前面提到的“丹墀”和这里“宾天”在正史中是专用词汇,即均是皇室专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贾敬这个角色身上的描写非常像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们首先看:“贾敬”与“嘉靖”是谐音!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根本不务朝政,成了撒手掌柜的了,这一点跟贾敬就很象;由于嘉靖皇帝长期服用丹药,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于因吃仙丹驾鹤西游去了,他的这个死法跟贾敬也一模一样!这样看来,宁国府不但是在影射明朝皇宫,而且这个皇宫中居然还有跟嘉靖皇帝如此相似的人物,怎么会是这样?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1:20 那小说中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什么时代呢?到底应该是明朝还是清朝呢?在第一回里对书中故事发生的朝代有这样的介绍: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从这两条批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托辞而已,而这个“大有考证”肯定不是指所谓的曹寅的干儿子骚扰驿站而被抄家这样芝蔴大的端不上台面的如此丢人的破事!试想这样的事能叫“大有考证”吗?估计除了曹家自己人闲得没事去考证一下,谁还去考证呢?而上一节的一条批语中提到过“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暗示我们《红楼梦》应该是正史书,也绝对不是曹家惨遭抄家这样的野史,而应该是隐写的正史!是一个实在无法公开直说的正史! 在第七十八回里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就可以把故事发生的背景锁定在崇祯年间,这也是个明显的朝代标志!也就是说小说的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明朝!再有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礼上有这样的描写: 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大家仔细看一下“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是康熙朝?雍正朝还是乾隆朝?好像都不像吧?连批书人都称之“奇甚妙甚”!这有什么妙的呢?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1:37 其实早有人看出这里写的这个朝代更像是描写明朝!我们看:“奉天”自然是指皇帝圣旨中常提到的“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里的“奉天”,“洪建”应该是指明朝的“洪武、建文”两朝,而“兆年不易”似指“万历”朝!这不都是明朝的暗示吗?我的这个猜测会不会缺少证据、不着边际呢?没想到我居然找到了有力的旁证! 早期的《红楼梦》是以钞本的形式存在的,到了1791年,程伟元、高鹗合伙将流传于世的钞本《红楼梦》(八十回)和他们搜集、补续的后四十回稿子进行整理,经过“细加厘易,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付梓问世,世称《程甲本》。第二年,《程甲本》又经过程高二人“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后,再次印行,世称《程乙本》。自从《程高本》在社会上出现后,它基本上取代了钞本《红楼梦》,在广大读者中流传。从钞本到印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文,曾经过几次大的篡改。从《程甲本》问世到《程乙本》印行,时隔仅七八个月的时间。程伟元、高鹗又一次对原著进行了篡改。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是十分严酷的,而书中有很多刺眼的内容,肯定为当时满清统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程伟元、高鹗进行的删除或改动却为我的研究提供有力了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为我指明了哪些内容是有问题的、是露骨的、是“清朝的广电总局”所坚决不能容忍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发现:“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句话都给删掉了!更能说明这里说的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这应该是在描写明朝!如果这里指的是清朝的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或者乾隆年间,那为什么不保留下来呢?程伟元、高鹗如此处理的结果还不明显吗?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量呀!他们的这一做法严重地支持了我的理论,这也是《程高本》对世人的巨大贡献!于是我们知道他们改动的东西多半是有问题的,这也为我们发现更多的有力证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http://kksk.org/]整理,全文地址:http://kksk.org/tieku/r_4338_3.html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有些所谓的学者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以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所谓的两个“皇帝”,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这样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大嘴学者真是有些“思维奔逸”的表现!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是不是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满清的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事挨不上边。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另外在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2:25 @fisherworld 83楼 2014-05-21 22:09:02 楼主果然奇才,不过对其他红学研究者不要太过贬低,姿态放低点不是坏事 ----------------------------- 谢谢你的提醒,也谢谢你的夸奖,要知道我这部分开始的内容只是开胃小菜,真正大头的猛料还没开始呢!@fisherworld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2:37 @danreal 84楼 2014-05-21 22:19:56 不过瘾啊 ----------------------------- 呵呵,我写得太快,所以错误比较多,所以我现在边整理边发。不过相信后面的内容比一开始精彩多了,会让你过足了瘾的!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2:49 @音有误周郎顾 87楼 2014-05-21 22:41:22 不喜欢红楼梦,是因为看不懂,更不喜欢红学专家的分析。不过楼主的分析还是令人眼前一亮,只是低调些好 ----------------------------- 谢谢你的劝告,我会听取你的建议的。现在就眼前一亮呀?要知道后面的内容更精彩,相信我到时候你肯定会成火眼金睛的!哈哈!@音有误周郎顾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1 23:04 @学无止境_007 88楼 2014-05-21 22:42:23 贾敬是嘉靖 那隆庆 万历几后面还有好几代呢 完全对不上啊 ----------------------------- 你的问题很好,不过要知道此书之所以又叫《红楼梦》,这个“梦”其实就是指现在我们所常说的“艺术加工”,在这个艺术加工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太多让人想不到的手法,在我后面的文章中大家就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怪异思想,你可以说是很高超,但也可以说是很变态,如果作者生活在现在,肯定是个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或者是个变态诗人。 书中不但采用了“时空错乱”、“时空穿越”这样极其超前的写作手法,甚至连人物的性别都很错乱!所以千万别以一根筋的思路来看此书的反面故事。又比如贾家居然是在影射明朝皇宫,你能想象得到吗? 希望你坚持往下看,到时候你肯定会大彻大悟的!更会惊叹作者是古今中外最牛的作家! @学无止境_007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08:40 @许褚战典韦 94楼 2014-05-22 00:15:11 才看了第一段前几句,真你妈看不下去了,这楼主不知道是哪个sb,一上来把别的红学研究者全打死,不知道楼主哪里来的资本?狗屎文章,都别来看 ----------------------------- 你都没有往下看,所以自然不知道哪来的资本了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0:05 @V哥掰谎 36楼 2014-05-20 20:11:57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 ----------------------------- @安逸晨2013 109楼 2014-05-22 09:08:53 后面几个都是指时间,这个也需要避讳吗 ----------------------------- 是呀,如果自己的长辈的名字中有,肯定要避讳呀,如果必需要用到这个字,那写的时候要缺笔画。在第二回中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中的“敏”就是这样,或者发音改掉。百度上说: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 比如苏州有个“虎丘”,结果清朝统治者说犯了孔子的名讳“丘”字,于是清朝的时候改为“虎邱”,用了很久。 最变态的是皇帝的名讳,比如苏州有个“玄墓山”,其中的“玄”字是康熙的名讳,康熙叫“玄烨”,所以只好改成“元墓山”! 有一味中医叫“玄参”,后来只好改成“元参”,现在一直没改回去。 乾隆的名字更可恶,叫什么“弘历”,所以人们只好把繁体的“历”字改成别的写法,更象是错别字。建议你去查查,我以前研究过,感觉很有意思。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0:20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他将国都所在地的区域,划归六部管辖,也就是说,直接隶属皇帝管辖,因而称为“直隶”。明成祖后来迁都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于是改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而“红学家”们论证出来《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为1754年,距离崇祯皇帝之死的1644都有一百一十年了,过了这么久了谁还会对“南直”这样的老称号有印象呢?要知道新中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二十年以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提“北平”这个旧名了!如果不是现在的影视业发达,拍摄了很多关于解放前的战争电影,我估计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谁会记得北京以前曾经叫北平了!而我们现在距离北平改名为北京的时间不过才六十多年,而在资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明清时期,谁还可能记得一百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的旧地名呢?“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指的就是明末一段史实而已。当时满清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到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北方六省相对而言并无过多杀戮,但南方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的过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十八年来一共杀掉汉人五千万以上,当时的场面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所以“南直召祸”指的是明末南方七省的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脂批”点明于此,我们根本不会明白书中一开始写的这场大火的本意,在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隐晦的笔法。正因为我们的“红学家”错误地将成书的年代定为乾隆年间,所以才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这条批语。不过人家是专家,所以可以对这样的质疑根本不与理采,因为他们也实在是无法回答,也只能采用回避的做法!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1:23 @maqi01201 117楼 2014-05-22 10:52:40 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 ----------------------------- 是呀,人家是专家,把握着话语权,我们能有什么办法。中国的“红学家”都是用贾瑞式的看书方法!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2:00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作者: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3:13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其实这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悼红轩”是指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宝玉在大观园里往的地方叫“怡红院”,这里的“怡”字是指“怡心、喜乐、高兴”之意,所以“怡红院”的意思就是“见了红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强烈的思念明朝故国之情。这就是《红楼梦》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的表面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大家就能充分地体会到。 [http://kksk.org/]整理,全文地址:http://kksk.org/tieku/r_4338_4.html

 

以上第四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