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世界的警句成句
业余高尔夫球员不在乎自己的差点那是假话,无非是或因为失望于开球更远更高,或断念于铁杆打得更扎实更精准,或死心于切杆更少失误,或罢手于推杆的百推百进,或看开了打高尔夫的乐趣所在,不去追求技术更精湛的技巧而另寻欢愉乐愉悦感罢。
曾今一段时间日本男人为了增强自信而施行增大增长手术,就是一种自我陶醉、妄自增加自信的手段,就如一些女性为了提高自信心不怕身心痛苦而整容丰胸。“贫胸者”希望起码是“A罩杯”到“B罩杯”,就象初学高尔夫球的人能够打球接近百十来杆,便可以不羞愧地、大大方方地上场与其他球手一起逐角挥杆了。
破100杆会让许多初学者喜不自胜,有的人总不见长进要突破100杆很难,往往在110杆或108杆左右徘徊。如“佛教”中的“108的烦恼”挥之不去!
突破了100杆,好象一下变成B罩杯了,自信心大增,而一旦丰胸扩胸就容易“上瘾”,通过不断地努力达到90来杆,就象达到了“C罩杯”一样,为了“事业线”都争取破90杆达到80多杆,这样就起码是“D罩杯”了。越往后越难也越稀少,就象征服80杆也就如成了“E罩杯”,总是70多杆者就象“F罩杯”,业余球员能到突破70杆的水平就象那“G罩杯”,“H罩杯”的女性,是相当引人注目的,甚至有资格参加正式比赛,如艺人可以受邀上电视屏幕了……
对高尔夫球有兴趣的人都会追求这种“差点”(handicap)。人们总是在追求缩小差点,差点越少越好。
标准杆为72杆,差点为30则总打102杆左右;差点为20则总是92杆来回;差点为10的球员打球则总是82杆左在,差点5则总是77杆左右。
当然职业选手另当别论,因为职业选手的起码是没有“差点”的,有的也是“负数”,即低于72标准杆,负差点越多越好。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的一场球最好记录是“-16”。
100年前,英国政坛叱咤风云的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又译为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George1863年——1945年),曾调侃高尔夫球爱好者的差点:
“差点30的人是在玩忽高尔夫,差点20的人是在玩忽家庭,差点10的人是在玩忽工作,差点5以下的人是在玩忽所有。“
其意思是说对干还在工作的一般业余高球爱好者来説,“不牺牲一切,恐怕是难以得到5以下的差点”的。
2012年5月12日美国的奥克拉荷马州河畔橡树高尔夫俱乐部(6698码帕71(标准杆))澳大利亚选手莱茵-吉布逊实现了世界上最少一场球击球杆数的“55杆”记录。
在他之前日本选手辽于2010年实现了一场球最少杆数的“58杆”,这项吉尼斯记录仅仅 2年后就被更新打破了。
Mini-tour golfer cards incredible 16-under 55 at Oklahoma course | Devil Ball Golf
当时吉布逊使用的推杆是日本的山田推杆产品,全部18洞都是一推进洞。
该球杆后来受到世界关注,2013年日美首脑会谈时,安倍晋三首相赠送给奥巴马总统的礼物就是这山田推杆。
第11法
【诗例】
唐·王表·成德乐
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唐·薛涛·十离诗·犬离主
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著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
唐·黎瓘·赠漳州崔使君乡饮翻韵诗
惯向溪边折柳杨,因循行客到州漳。无端触忤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饮乡。
唐·薛涛·鱼离池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唐·薛涛·鹰离鞲
爪利如锋眼似铃,平原捉兔称高情。无端窜向青云外,不得君王臂上擎。
唐·郑谷·苔钱
春红秋紫绕池台,个个圆如济世财。雨后无端满穷巷,买花不得买愁来。
唐·韩愈·落花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
唐·张籍·使行望悟真寺
采玉峰连佛寺幽,高高斜对驿门楼。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身不得游。
唐·薛能·偶题
到处吟兼上马吟,总无愁恨自伤心。无端梦得钧天乐,尽觉宫商不是音。
唐·李茂复·马上有见
行尽疏林见小桥,绿杨深处有红蕉。无端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不肯销。
【章法】
一二句表现一个当前的情景或者状态,而后第三句在句首以“无端”开始,引出一个与该情景或状态相关的细节,並与第四句一起突出这个相关的情节。通常情况下,前二句只是一种铺垫、引起甚至起兴,而由后二句形成一种扩展、补充或深发的关系,然后通过这种扩展、补充或深发,进一步表现作者的一种情绪和态度。在表达形式上,则是在后面的两句中以“无端……不得……”为基本的结构,且“无端”二字处於句首。
【写法】
在这一式的写作时,构思前要对所描写的对象准备好两个不同的视点,这两个视点或前后相承,或后者为前者之某一特质,或从不同角度入手。而由于语义上的原因,本式最适合用来抒写落寞沉重的主题。
第12法
【诗例】
唐·郎士元·送张光归吴
看取庭芜白露新,劝君不用久风尘。秋来多见长安客,解爱鲈鱼能几人?
唐·朱庆馀·登望云亭招友
日日恐无云可望,不辞逐静望来频。共知亭下眠云远,解到上头能几人?
唐·杜牧·寄桐江隐者
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严陵台下桐江水,解钓鲈鱼能几人?
唐·徐凝·和夜题玉泉寺
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
唐·钟离权·题长安酒肆壁三绝句
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
唐·刘长卿·奉送贺若郎中贼退后之杭州
江上初收战马尘,莺声柳色待行春。双旌谁道来何暮,万井如今有几人?
唐·姚合·乞新茶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唐·元稹·观心处
满坐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了无尘。灯前便是观心处,要似观心有几人?
唐·欧阳詹·除夜侍酒呈诸兄示舍弟
莫叹明朝又一春,相看堪共贵兹身。悠悠寰宇同今夜,膝下传杯有几人?
唐·张籍·与贾岛闲游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唐·张籍·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一去潇湘头欲白,今朝始见杏花春。从来迁客应无数,重到花前有几人?
唐·刘禹锡·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唐·刘长卿·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南望一沾巾。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宋·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
九陌风和不起尘,平湖冰解欲生鳞。往来朝暮纷如蚁,得见新春有几人?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唐·陆畅·题独孤少府园林
四面青山是四邻,烟霞成伴草成茵。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曾经迷几人?
唐·张谔·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宋·王安石·无锡寄孙正之
健席高樯送病身,乱山荒陇障归津。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
宋·王安石·书陈祈兄弟屋
千里归来倦宦身,欲寻田宅豫求邻。能将孝友传家世,乡邑如君更几人?
【章法】
前二句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以作铺垫,第三句写这种情、景、事的常见,以承接前二句,手法上高高扬起,然后尾句以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用反问的修辞笔法,极写其中某一类人的稀少,从而营造出一种色彩浓郁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深长的回味。
【写法】
如果你想通过说某一类人的稀少,而感慨世事沧桑,感慨旧貌新颜、感慨人情如纸、感慨聚少离多、感慨斯文不在……那么你可以采用这个模式来写。
注意体味语义上的一些细微差别,其中:能几人=能有几人=有几人,但“能几人”的主观色彩比“有几人”更强烈,后者则只是一种客观的表达而已。此外,“能几人”还适合救孤平。
第13法
【诗例】
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吕岩·崔中举进士游岳阳遇真人录沁园春词诘其姓名
腹内婴儿养已成,且居廛市暂娱情。无端措大刚饶舌,却入白云深处行。
唐·薛能·登城
偶作闲身上古城,路人遥望不相惊。无端将吏逡巡至,又作都头一队行。
宋·陆游·落叶
万瓦清霜伴月明,卧听残漏若为情。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
宋·陆游·乾道初予自临川归锺陵李德远范周士送别於西
十五年前宿战平,长亭风雨夜连明,无端老作天涯客,还听当时夜雨声。
【章法】
本式与第十一式章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尾句不用“不得”一类的语词,而是用“更、还、却、又”等词进行呼应,语义上尾句会在意义上更进一层。
【写法】
在这一式的写作时,表达上是层层递进,所以构思时拟撷取一个最终被推向高潮的视点。
第14法
【诗例】
唐·胡曾·咏史诗·五湖
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
唐·李群玉·中秋寄南海梁侍御
海静天高景气殊,鲸睛失彩蚌潜珠。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唐·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
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无?
唐·白居易·戏问牛司徒
抖擞尘缨捋白须,半酣扶起问司徒。不知诏下悬车后,醉舞狂歌有例无?
唐·陈陶·投赠福建桂常侍二首
匝地歌钟镇海隅,城池鞅掌旧名都。不知珠履三千外,更许侯嬴寄食无?
唐·薛逢·听曹刚弹琵琶
禁曲新翻下玉都,四弦掁触五音殊。不知天上弹多少,金凤衔花尾半无?
唐·赵嘏·十无诗寄桂府杨中丞
琴酒曾将风月须,谢公名迹满江湖。不知贵拥旌旗后,犹暇怜诗爱酒无?
唐·罗邺·秋怨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给事二首
心尽玉皇恩已远,迹留江郡宦应孤。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唐·罗隐·听琴
寒雨萧萧落井梧,夜深何处怨啼乌。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
宋·陆游·记梦
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不知尽挽银河水,洗得平生习气无?
宋·陆游·九月十四日夜鸡初鸣梦一故人相语曰我为莲华
白首归修汗简书,每因囊粟戏侏儒。不知月给千壶酒,得似莲华博士无?
宋·陆游·闻新雁有感
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
【章法】
前二句往往用赋的手法来叙述,作为引起,而后两句则以“不知……无?”的固定格式进行一种设问。而这种设问,作者往往是无疑而问,其目的不是为了提出疑问,所以,答案往往体悟一下即可知道。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设问,来表达、宣泄他的一种情绪。此外,这种模式往往能让读者读完后有一个思索的余地,从而使得作品实现一种余味。
【写法】
如果你想用一个设问的句式来使语气更加有力、情绪更加饱满、诗味更加浓郁,那么你可以试试这个“不知……无?”的模式。
第15法
【诗例】
唐·施肩吾·自述
箧贮灵砂日日看,欲成仙法脱身难。不知谁向交州去,为谢罗浮葛长官?
唐·齐己·夏日寄清溪道者
老病不能求药饵,朝昏只是但焚烧。不知谁为收灰骨,垒石栽松傍寺桥?
唐·赵嘏·东亭柳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唐·赵嘏·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唐·汪遵·五湖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唐·施肩吾·妓人残妆词
云髻已收金凤凰,巧匀轻黛约残妆。不知昨夜新歌响,犹在谁家绕画梁?
唐·贯休·寄郑道士二首
常忆苏耽好羽仪,信安山观住多时。不知玉质双栖处,两个仙人是阿谁?
唐·白居易·醉戏诸妓
席上争飞使君酒,歌中多唱舍人诗。不知明日休官后,逐我东山去是谁?
【章法】
这一式与前一式基本相类,但是问句中不再以“无”这样的询问词作结,而是在句中用“谁”来作为询问的对象,因此所征问的对象必定是人。
第16法
【诗例】
唐·许宏·白云寺
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
唐·王翰·春日归思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唐·胡曾·咏史诗·东山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唐·胡曾·咏史诗·郴县
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唐·张又新·罗浮山
江北重峦积翠浓,绮霞遥映碧芙蓉。不知末后沧溟上,减却瀛洲第几峰?
唐·施肩吾·戏赠李主簿
官罢江南客恨遥,二年空被酒中消。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
唐·刘商·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
唐·胡曾·咏史诗·四皓庙
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唐·白居易·和刘郎中伤鄂姬
不独君嗟我亦嗟,西风北雪杀南花。不知月夜魂归处,鹦鹉洲头第几家?
唐·窦群·初入谏司喜家室至
一旦悲欢见孟光,十年辛苦伴沧浪。不知笔砚缘封事,犹问佣书日几行?
宋·王安石·过外弟饮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回?
【章法】
这一式与前二式也是基本相类,但是问句中不再以“无”这样的询问词作结,也不再用“谁”来作为询问的对象,而是在尾句中用“几”作为设问标志,所征问的对象可以是人,或者事、物。
这个用作设问标志的“几”,在格式上,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放在第四句句首,一种是放在句尾。格式的不同,达意和情态上也会略有差异,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作合适的选择。
第17法
【诗例】
宋·陆游·詹仲信以山水二轴为寿固辞不可乃各作一绝句
策蹇渡桥春雨余,乱山缺处草亭孤。不知何许丹青手,画我当年入蜀图?
唐·王周·无题二首
冰雪肌肤力不胜,落花飞絮绕风亭。不知何事秋千下,蹙破愁眉两点青?
唐·韩愈·入关咏马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唐·贯休·归东阳临岐上杜使君七首
红锦帐中歌白雪,乌皮几畔抚青英。不知何物为心地,赛却澄江彻底清?
宋·陆游·春日绝句
便恐东皇促驾回,小轩无事且衔杯。不知何处桃花落,一片飞从屋角来?
唐·徐夤·猿
宿有乔林饮有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
清·吴绡·咏古
公子翩翩信绝伦,拟将豪举却狂秦。不知宾客成何事,枉向楼头折美人?
唐·高骈·闻河中王铎加都统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唐·林杰·王仙坛
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不知千载归何日,空使时人扫旧坛?
宋·艾性夫·渔家
水浸秋空夜色晴,柳根三五钓船轻。不知长笛在何处,忽趁月明吹一声?
【章法】
这一式与前三式也是基本相类,但是问句中不再以“无”这样的询问词作结,也不再用“谁”、“几”等疑问词来作为询问的对象,而是在第三句中的“不知”之后用“何”作为设问标志,所征问的对象可以是人、事、物等等。
这个用作设问标志的疑问词“何”,在格式上,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紧接着“不知”,一种是放在句尾。格式的不同,达意和情态上也会略有差异,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作合适的选择。
这种模式与前几种的共同特点是:“不知”所引导的疑问句是贯穿于整个三四句的,亦即,问号应该在诗末,有些注解本在第三句后标上问号,是不准确的,完全曲解了诗的原意。
第18法
【诗例】
唐·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
一世营营死是休,生前无事定无由。不知山下东流水,何事长须日夜流?
宋·黄庭坚·自门下後省归卧酺池寺观卢鸿草堂图
黄尘逆帽马辟易,归来下帘卧书空。不知绣鞍万人立,何如卢郎驾飞鸿?
宋·蔡襄·方山渡口占
江上行人空自愁,壮年双鬓已惊秋。不知风里千里浪,何事无情也白头?
宋·仇远·岊山
岊老峰高翠倚天,洮河春水绿无边。不知杨柳蒹葭外,何处泊君书画船?
宋·范成大·春来风雨,无一日好晴,因赋瓶花二绝
满插瓶花罢出游,莫将攀折为花愁。不知烛照香薰看,何似风吹雨打休?
唐·罗隐·宿纪南驿
策蹇南游忆楚朝,阴风淅淅树萧萧。不知无忌奸邪骨,又作何山野葛苗?
唐·齐己·谢猿皮
贵向猎师家买得,携来乞与坐禅床。不知摘月秋潭畔,曾对何人啼断肠?
唐·顾况·临海所居三首
此去临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嶂重霞里,更有何人度石桥?
宋·仇远·范文正公黄素小楷昌黎伯夷颂盖在青社时所书以遗京西转运使舜元苏
小楷青州三绝碑,复还范氏事尤奇。不知百世闻风者,更有何人似伯夷?
唐·唐彦谦·贺李昌时禁苑新命
振鹭翔鸾集禁闱,玉堂珠树莹风仪。不知新到灵和殿,张绪何如柳一枝?
唐·施肩吾·对月忆嵩阳故人
团团月光照西壁,嵩阳故人千里隔。不知三十六峰前,定为何处峰前客?
【章法】
这一式与前四式也是基本相类。问句中不再以“无”这样的询问词作结,也不再用“谁”、“几”等疑问词来作为询问的对象。,而是在“不知”之后用“何”作为设问标志,所征问的对象可以是人、事、物等等。本式跟前一式的区别则是:这个疑问词不再处于第三句,而是放在末句。
这个用作设问标志的疑问词“何”,在格式上,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放在句首,一种是放在句中。格式的不同,达意和情态上也会略有差异,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作合适的选择。
第19法
【诗例】
唐·张谓·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唐·符载·甘州歌
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作罗衣。不知梦逐青鸾去,犹把花枝盖面归。
唐·皇甫镛·和武相公闻莺
华馆沉沉曙境清,伯劳初啭月微明。不知台座宵吟久,犹向花窗惊梦声。
唐·胡曾·咏史诗·陈宫
陈国机权未可涯,如何后主恣娇奢。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
唐·王涯·塞下曲二首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
唐·李咸用·早鸡
锦翅朱冠惊四邻,稻粱恩重职司晨。不知下土兵难戢,但报明时向国人。
唐·李涉·逢旧二首
将作乘槎去不还,便寻云海住三山。不知留得支机石,却逐黄河到世间。
唐·陆龟蒙·玩金鸂鶒戏赠袭美
曾向溪边泊暮云,至今犹忆浪花群。不知镂羽凝香雾,堪与鸳鸯觉后闻。
唐·皮日休·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
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
唐·白居易·和郭使君题枸杞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唐·刘得仁·村中闲步
闲共野人临野水,新秋高树挂清晖。不知尘里无穷事,白鸟双飞入翠微。
唐·周朴·无等巌
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唐·蔡希寂·赠张敬微
大河东北望桃林,杂树冥冥结翠阴。不知君作神仙尉,特讶行来云雾深。
唐·郭震·云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唐·胡曾·咏史诗·长城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宋·陆游·贫甚戏作绝句
籴米归迟午未炊,家人窃闵乃翁饥。不知弄笔东窗下,正和渊明乞食诗。
元·王冕·素梅十七
天寒江国霜如雪,草木无情尽摧折。不知春意到江南,疏影横斜半窗月。
【章法】
这一式与前几式虽然都是同样的第三句以“不知”引起,但达意上则有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一类绝句已经不再是问句,三四两句所构成的是一个陈述句,当然,是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陈述句。
第20法
【诗例】
唐·刘虚白·献主文
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著麻衣待至公。
唐·韩偓·秋霖夜忆家
垂老何时见弟兄,背灯愁泣到天明。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
宋·黄庭坚·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
瘦藤拄到风烟上,乞与游人眼豁开。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飞尽青天回。
宋·白玉蟾 · 题栖凤亭四首
潘氏亭前饮一宵,酒酣对竹啸琼箫。不知栖凤来多少?风去人归竹寂寥。
宋·陈杰 · 东湖晚步洪恩桥海棠洞三首
城里北风连夜号,平湖卷绿上枯壕。不知江水长多少?樯尾过城三丈高。
宋·郭印 · 渔舟
细雨霏霏下钓台,冲烟小艇截江来。不知取得鱼多少?鼓棹如飞唤不回。
宋·国子监生 · 题韩侂胄旧第
花柳依然弄晚风,才郎袖手去无踪。不知郿坞金多少?争似卢门席不重。
宋·姜夔 · 郊礼后景灵宫薛谢纪事
万数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见红云冉冉来。
宋·李弥逊 · 久雨二首
夜雨翻盆晓未停,看山两眼几时青。不知溪面添多少?水满方池涨绿萍。
宋·李弥逊 · 再用前韵
詹下飞云若可呼,树头岩影暗浮图。不知人世路多少?只见前山似覆盂。
这一式也是第三句以“不知”引起,但设问句已经不再是三四两句,而是仅在第三句中进行。第四句已是对第三句的一种呼应,它或者作为对设问的一种回答,或者是用比拟、描摹的手法对答案的一种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