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
部件班转入制造手表零件后,面临的一个主要零件就是生产手表上的耳簧。所谓耳簧,就是把表带固定在手表外壳上的那两根像钉子一样两头尖的小玩意。其实那东西中间是空心的,塞了一根弹簧,所以两头尖的东西能伸能缩,用镊子能把它卡到表壳的两端,起到连接表带的作用。一个耳簧由四个零件组成:两头各有一个尖头,中间是一段细管子,里面塞进弹簧。耳簧的装配也很简单,把弹簧塞进去,两头安上尖头,稍稍压住,再往侧面压一个小坑,不让它们被弹簧顶出来,就完成了。
部件班就是生产这些零件,并负责装配成一个个耳簧。那些小尖头很容易用小车床做出来。而中间的细管子更好办,这里有现成的型材,只要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就行了。但塞在管子里的弹簧就不是那么好做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它,拖了整个工作的后腿。
弹簧是由直径零点二毫米的钢丝缠绕出来的。钢丝很硬,否则就没有弹性。而做出来的弹簧直径仅有不到一点二毫米,就是说几乎是绕着自己在转。因此工人们不得不用一根稍粗一点的钢丝为芯子,让那做弹簧的钢丝绕着它一圈一圈地做成弹簧,然后用剪刀按照要求的长度把它剪成一段一段的。那么硬的钢丝要一圈一圈地绕圈子,一天下来,工人们即便把手指头贴上胶布,仍然都被钢丝勒出一条条的血印子。在用剪刀剪时,刚火很强的钢丝很难剪断,有时甚至剪出火花来。几天下来就要报废一批剪刀……。弹簧啊,弹簧,成了我们的拦路虎!
怎么办?我急得满头大汗。唯一的出路是自己想办法造一台能自动做弹簧的机器出来。对,自己造台机器!但这谈何容易?我没有上过大学,缺乏起码的机械制造的常识,对机械的原理也缺乏基本了解。该从哪里下手呢?
那段时间,我天天胡思乱想,但完全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我翻遍了能找到的机械方面的书,企图能发现一台绕弹簧的机器……。那天,我坐在洗澡盆里,一边洗澡一边想,用手不知不觉地模仿工人们绕弹簧的姿势。突然我想到:既然工人用手捏住钢丝就能绕弹簧,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像手一样的东西来代替人手呢?我赶快跳起来,画了一张草图。
经过几天的修改,一台自动绕簧机的图纸终于画出来了!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台机器的结构居然如此简单,连轴承和支架加起来一共只有十个零件。装配好以后,准备试车了,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我紧张地看着它,不知道会怎样,手上的汗都出来了。
我小心地扳动开关,接通了电源。马达“呼”的一下开始转动,一根弯弯曲曲的弹簧飞快地从另外一头冒出来。大家“轰”的一下像开了锅一样,有的说真快啊,也有的说形状不好看,歪歪扭扭的。正在这时二车间的徐师傅来了。他是做手表的老师傅,有名的老钳工,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看到我们正在试验新设备,走过来看了看刚做出来的弹簧,又戴上老花镜仔细量了量尺寸,点点头说:“不错啊,尺寸,规格都符合要求”。我涨红着脸说:“你看这弹簧怎么会弯弯曲曲地冒出来?”。徐师傅胸有成竹地说:“没事,它前面没有引导,它自己跑到哪里算哪里,当然就不直了。你在前面加个套子引导它往一个方向走就好了。”真的?我半信半疑地在前面套了一小段管子,再一开马达,呼的一声,笔直的弹簧就从后面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了。真漂亮啊!大家都欢呼起来。
当年绕簧机的设计图纸
至于切断就更简单了,把弹簧在原地转两下,这么硬的钢丝哪里经得起这样,立马就断了。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台自动设备的效率会有这样高,它几乎代替了整个部件班的工作。原来是大半个班都在为这该死的弹簧忙碌,而现在,只要在周末派一个人把这台机器开半个小时就足足有余了。效率提高了上百倍!
不过,由于这台机器不符合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以致好几个人对此都感到不可理解。湖南手表厂的总工程师看到这台机器后很奇怪地问我:“你这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好像不太符合机械设计的规矩啊!”我张口结舌说不出来。后来在我出差期间,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坏了需要更换,车工班的卢师傅抱着它足足看了一个小时,久久不敢卸开。实在搞不清楚这台机器是根据的什么原理,生怕拆开了不能还原。被部件班的人嘲笑了好久。嘿嘿!
发明了这台机器的结果就是:部件班被解散,我调到机修班当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