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横槊竞风流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前赤壁赋》
 
横槊赋诗,是曹操一生中最华彩的乐章!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曹操在大船上置酒设乐,至深夜,操半醉,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并横槊吟赋著名的《短歌行》。
 
槊,古兵器的一种,汉代刘熙《释名·释兵》称:“矛长丈八尺曰矟”,矟,即是槊,刘熙是和曹操同时代的经学大师,他告诉人们,当时能够称得上矟(槊)的,必是长一丈八尺的矛,槊是当时最长的矛。矛、戈、戟、枪均是冷兵器时代的长兵器,骑兵的高速发展,使士兵可以在马上使用大杀伤力的武器,槊的出现,正好解决这个需求。槊外形与枪矛一致,长约4米,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公分,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破甲能力超强的槊,成了那个时期最强的骑兵兵器。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名作《五百强盗成佛图》讲述了强盗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壁画里的官兵装备精良,就是西魏甲骑再现的场面。马披重甲,马上的骑兵拿的长兵器就是马槊。骑兵的两手分握着马槊的中部和尾部在冲击过程中斜下方扎刺,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用马槊冲击步兵的作战方法。大宋名画的《大驾卤薄图》中,多达5000人的豪奢仪仗队,仅以金吾将军手执八枚马槊作为前导。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
 
因为是骑兵武器,槊又被称作马槊,普通矛头比较短,两侧呈夹角,一般两侧不开锋,只以矛头刺杀为主。而槊却是一种矛头超长,且形似直剑、两侧开刃、可刺可斩的兵器。槊分步骑两种,马槊就是骑兵专用。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普通枪、矛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佳,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使其不再变形,不再开裂,这个过程需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 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一本西域游记里说马槊当时属管制武器,禁止对外贩卖,怕被仿制。一个驻在西域的唐朝骑兵低级将领,剿匪时打了败仗,全套装备丟了,眼看回去要被斩首,一咬牙把自己祖传的马槊典当给了一个阿拉伯商人,换了二十五套板甲和龙骑枪,还有骑士剑,以及三十匹覆着铁片锁甲的阿拉伯烈马,六个拜占庭骑士战俘。然后去反击流贼,最后抢回了装备,想回去赎回自己的马槊时,却发现那个商人早就跑回阿拉伯了。槊的优点是攻击力强,缺点是比较沉重,回旋不便,所以通常骑兵会配带锏、鞭等短兵器在近身作战时使用,锏、鞭是外表带有横、竖棱的金属棍,近战用钝兵器,对付厚甲十分有效,初唐名将中有很多人属于槊、锏(鞭)双修。宋朝之后,文人领兵,世家门阀不再掌军。制式武器伴随大集团步兵的强大而发展,宋之后,对付强大骑兵军团的方法已经不是骑兵的对决,而是“以步制骑”,槊从此没落。
 
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的将领的标志。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往往只能少数世家子弟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唐代的法律曾明确禁止私人拥有马槊。南朝的梁简文帝,风流潇洒、文采斐然,把制槊当做一种艺术,专门撰写了《马槊谱》一书,对槊的使用技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梁简文帝认为,马槊虽然不是古来就有的兵器,但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马槊谱》是中国古代的枪法书, 后来亡佚,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尚有记载:“马槊为用,虽非古法,近代相传,稍以成艺。”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之《长阪坡赵云救主》有如下描写:“却说赵云身抱后主在怀中,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在八十万军中七进七出,注意了,赵云夺下的不是刀也不是枪,而是槊。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因此,历史上使槊的名将也就屈指可数。
 
禹王槊,是中国古代兵器的一种。基本形状是一根铁棒的前面铸有一只手。禹王槊是一种异常沉重的兵器,传说中为《刘秀走国》中尤亮、《大明英烈》中的常茂所使用。
枣木槊,是《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所用,梁山排第四十二位,上应地威星,是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之一。
白马槊,三国公孙瓒所用兵器,据《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记载,该槊“两头施刃”,大概是柄的两端都装有槊头。
折树槊,据《梁书·羊侃传》记载,南朝梁时曾制成“二丈四尺长”的“两刃矟”,由名将羊侃试用。他“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后来者为一睹风采,纷纷爬到树上观望。在场的梁帝风趣地说,这些树恐怕要因此折断了。未久,果然有树折断。
金钉枣阳槊,隋末唐初名将单雄信的兵器,首尾长丈八,重一百二十斤。槊头为圆形如枣的铁锤,上面密布六排铁钉。柄尾有棱形铁鐏。枪头略宽,枪身较重,单雄信将此槊使得出神入化,曾在黄土岗一夫当关打退官兵。
独脚铜人槊,独脚铜人是最难使用的兵器,它分量沉重,可以当作铜棍又可以当作盾牌还可以拿来点穴,是一种外门兵器,适合膂力较强的人使用。梁羽生《联剑风云录》中的韩维、完颜鉴手下第一大力士、北宫横、“关东铁汉”铁大鼎、钟无霸、厉抗天、哈萨克武士哈川、六合帮的一个大头目、英雄大会上的不知名军官等均曾使用。
狼牙槊,槊首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初唐大将程知节,也就是后世评书中鼎鼎大名的程咬金,据《旧唐书》记载,历史上的程咬金使用的可不是大斧,而是槊。
 
尉迟恭,字敬德,唐太宗手下第一猛将,出身世家(曾祖尉迟本真,后魏冠军将军、渔阳郡开国公)。尤其善用马槊,《资治通鉴》:"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勇猛与马槊武艺评价是极高的。尉迟敬德不但自己擅用马槊,而且能避开敌人的马槊,夺槊还刺,名曰“解避槊”。《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和同样善于使槊的齐王李元吉比武,尉迟敬德片刻之间三夺其槊。同为使槊高手,尉迟恭也曾为救秦王,与单雄信交手, 并留下"单鞭夺槊"的典故。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不过项,将不过李”,意思是为王的没人超过项羽,为将的没人超过李存孝。李存孝,唐末五代第一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晋王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倪匡非常经典的传统武侠小说《十三太保》就是以他为蓝本。李存孝擅长使槊,《旧五代史·唐书列传五·李存孝传》曾载:"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野史说他曾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武将,一件称手的兵刃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也是建功立业的工具。通过对槊的考证,不难发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却各自风流,在动荡的岁月里,兵器在呈现技巧尚达的同时,也能表达出精神的自由,以及人文的风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