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转眼又十多年过去了。十多年前,我历尽波折,找回了失散50多年的同胞姐姐。我特意去灵隐寺烧香,感谢菩萨保佑。
那一阵正好电视剧《亮剑》热播。我与娜娜姐姐一集不落。我还特意去图书馆借了长篇小说《亮剑》。看到李云龙与田雨找对象那一段。我对姐姐说:我们的“别当”妈妈一定像田雨那样漂亮,温柔。苏部长说,好多人追求她呢。我们的拓德柱爸爸一定很有魅力,性格像李云龙……小说中的李云龙在文革中自杀了……
娜娜姐姐说,我爸爸(周钢哲)是赵刚式的政工干部,很有水平的。可惜走得太早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斗,没经受住……
我说,我爸爸(杜福宝)也是。他七·七事变之前参军,1937年10月入党。后来政审填表,他在“参加革命时间”一栏填了1937年10月,错把入党时间当成了参加革命时间,就这样,他这个“老红军”成了“老八路”,离休后待遇差好多呢……
姐妹俩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在广州和杭州之间来来往往,享受姐妹亲情、天伦之乐。
六十岁以后,我把公司交给女儿英英全权管理,自己退休回家做做家务,照顾外孙。
直到2017年。杭州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天气渐渐凉爽起来。9月初,英英下班回来对我说,有位朋友想见见我。
事情是这样引起的,因为工作关系,英英认识了某公司的负责人。该负责人中文系毕业,文化人,当过记者,大家都叫他宣老师。无意中,英英和宣老师聊起外公是陕北老红军,妈妈曾在十年前费尽周折,找到了分离五十多年的双胞胎姐姐。
英英说:“宣老师非常感兴趣,问了好多问题,我说这些事情我说不上来,要问我妈。所以宣老师想见见你。”
我说可以啊。幼儿园开学了,我送外孙上幼儿园后就闲了。
那天,宣老师悄然无声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宣老师个子不高,脸庞清瘦,穿灰布衬衫,带着浓重的绍兴乡音。
宣老师说:“杜妈妈,你的故事我已经听你女儿讲了,很感动。你怎么没回陕北老家寻根呢?”
我说:“宣老师,十年前为了找姐姐,我一根筋奔来奔去,激情燃烧。找到了姐姐,我心满意足了。回陕北老家寻根么,我也想过,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生父在世的话也快一百岁了,还能找到那一辈的人吗?”
宣老师问:“你有陕北老家地址吗?”
我说有。我从随身背包里掏出一大叠照片、资料,递给宣老师。里面有十年前我和赵老师在广州军区抄录的生父的老家地址。
宣老师接过,念道:“陕西省绥德地区子洲县老君殿区阳坬村。”
宣老师笑道:“‘坬’是生僻字,用在地名上,读hu。还有‘子洲’这个县名,是有来历的,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而命名。陕北有三个用革命先烈名字命名的县,志丹县、子长县、子洲县。”
文化人就是不一样。
宣老师看着这些资料,感慨地说:“杜妈妈,你一定要去陕北寻根!你生父1935年10月参加革命,在瓦窑堡医院当护理员,算起来,十五岁还不到。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初中生,一个孩子。他参加革命,可能是因为家里穷,出去找个有饭吃的工作。一年不到,他就调去当警卫员了。1937年3月,他入了党,才十六岁。再往后更有意思,他去了‘烽火’剧团。‘烽火’剧团很有名啊,没有点吹拉弹唱的本事进去干嘛?你生父肯定在工作中显示出了文艺才干,才被调进剧团。”
我也这样想过,十年前,广州军区管资料的同志对我们说过,抗战胜利之前,拓德柱在延安烽火剧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延安青年艺术剧团工作过,担任党小组长、党支部委员。
抗战胜利后生父就去了东北。从档案上看,生父是1945年9月调到东北干部团三大队的。之后生父担任过东北合江军区团参谋、团供给处处长等职。“四野”解放大军南下后,1950年生父担任益阳军分区供给处主任。
宣老师指着“于虹”这个名字,问我:“她是你生父在烽火剧团的证明人。你知道她是谁吗?”
我摇摇头,说:“不知道。”
宣老师说:“她后来改了名字,叫丁一岚,是邓拓的夫人。”
邓拓,党的高级干部,建国后曾任《人民日报》社长、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文革一开始就和吴晗、廖沫沙一起被打倒。
邓拓与丁一岚
丁一岚本人也不简单。新中国成立时,丁一岚是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1949年10月1日,丁一岚和齐越,在天安门城楼的西侧城台上,现场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盛况。
丁一岚和齐越在天安门城楼上
宣老师感慨地说:“陕北农家娃的成长足迹不同凡响!你生父有文艺天赋,聪明好学,进步飞快!”
宣老师又说:“杜妈妈,你的寻根既承载着厚重的中国革命历史,又承载着离奇的跨国爱情故事。这个根一定要寻!你们的成长经历,寻亲的那些桥段,写小说都编不出来!”
宣老师加了我的微信。“我会请陕西朋友帮忙。”他说,“我们建个寻根微信群,一有消息,我第一时间发到群里。”
看得出宣老师是实干的人。我说:“找人很麻烦的,你那么忙。”
宣老师说:“这件事情我无论如何要帮到底。十年前,你那是大海捞针,现在有网络,不一样了。”
宣老师第一个拉进微信群的朋友叫赵晓卫,是电影制片人。2017年9月9 日,宣老师给他发出第一条微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赵主任,今有一事相托!我偕杭州的一位朋友想在九、十月份去榆林市子洲县老君殿镇阳坬村寻根访祖(这是一份档案上找到的地址,从百度上看只有老君殿镇还在,找不到阳坬村)。
老君殿镇
我朋友的亲爷爷是老君殿镇人,是个延安老红军,可惜一九五二年去世。六十年来,朋友与亲爷爷家人从没联系上过,掌握的资料是解放前后的一页档案。
“你在榆林市或子洲县是否有直接、间接的朋友,我们去寻访时希望能领个路。”
宣老师和赵晓卫主任开始在微信里不停地联系。宣老师对赵主任说,他在网上没找到老君殿阳坬村,你帮我查一下?
赵晓卫反馈说,老君殿是子洲县有名的大集镇,一直在。
老君殿镇政府
1958年老君殿区成立人民公社,所有村子都改为大队、生产队。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撤销,组建老君殿镇,原大队恢复为行政村。阳坬村被撤并掉了。
赵晓卫拉进一位朋友叫刘致形,在陕西文化投资公司榆林分公司工作。宣老师拜托刘致形帮忙寻找拓家人。刘致形很热情,把他在榆林的工作地址、联系电话都发给了宣老师。这时候是9月23日。
刘致形把榆林广播电台的顾江老师拉进了微信群。顾江拉进了拓红飞,他是拓家人,书法家,人称“陕北鬼才”。
这时寻根微信群已经有十来个人,热闹起来了。宣老师和我商量,什么时候去榆林。我说听你安排。
我们决定利用国庆长假去陕西:10月1日出发去西安,2日至5日到榆林寻根,8日返回杭州。
榆林寻根
10月1 日,我们从杭州萧山机场起飞,到达西安咸阳机场。当晚,赵主任安排我们住市区的宾馆。
西安到榆林将近六百公里。宣老师向朋友借了一辆越野车。10月2日一早,我们驱车直奔榆林。宣老师和英英轮流驾车。路上花了八、九个小时,到榆林已是下午三、四点。我们入住榆林人民大厦,是刘致形安排的。我们和刘致形在酒店见面。
我和刘总
刘致形在饭店定了陕北农家宴为我们接风洗尘。刘致形把拓红飞、顾江也叫来了。还有董默涵老师,大家叫他小董。
小董说,他爸爸从小一直生活在老君殿,对那里很了解。他当场给爸爸拨通了电话,说老君殿拓家人回来寻亲了,让他一起帮忙寻找。
席间,拓红飞捧出了一本《拓氏族谱》。沉甸甸的。在这本族谱上,我找到了生父拓德柱的名字,还有我爷爷的名字。
我找着根儿了
60多年了,我第一次知道爷爷。爷爷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拓满柱,二儿子拓德柱,三儿子,四儿子……
按辈份,拓红飞叫我姑姑。拓红飞把这本《拓氏族谱》送给我,还特意为我手书了两个大字——“圆梦”。在字的左侧,题着两句小诗: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万里寻亲终圆梦。
美好的祝愿
晚饭后,拓保存老人赶来了。他是老君殿人,知道阳坬村的拓家。老人说,拓家兄弟四人都已不在人世,老大满柱有儿有女,现在哪里还没打听到。老二参加红军老早离开家,后来不在了。老三去世早。老四有一个儿子。老四去世后,媳妇带着儿子改嫁,去了另一个村子。究竟是哪个村子,他也不清楚。
10月3日,刘致形、拓红飞、小董带我们四处走走。晚上在拓红飞的小饭馆里,我们约定,明天去榆林市郊小董爸爸开的面馆吃饭。董爸爸人脉很广,小董已托他帮忙找人。
10月4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董爸爸的面馆。
董爸爸说,儿子叫他帮忙找人,他已经找到了,人也来了。果然,饭店里已经有几个人等着。董爸爸介绍道:这位是阳坬村的老村长……这位呢,是你们要找的拓家人,他是拓家老四的儿子,听到你们来了,就从甘泉县赶过来了。
这么快就找到了?我呆住了。眼前这位朴实的黑黑的中年人,是我堂弟?我不敢相认。董爸爸招呼大家坐下来。
堂弟看上去五十岁不到,他说,他知道有两个双胞胎姐姐,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上辈人都已经故去,他已经不指望这辈子大家还能相见。现在姐姐找到老家来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堂弟的回忆是那么悲伤。我越往下听,越透不过气。堂弟说,他知道二伯是老红军。有一年——哪一年他也说不清了——部队有信寄到乡里,乡里的干部通知拓家,说拓德柱死了。
晴天霹雳。二伯可是拓家人的骄傲啊。拓家人问乡里的干部,二伯是怎么死的?乡里的干部都说不知道。
拓家人跑了好几趟乡里,想要看看信上是怎么写的。每次,乡里的干部都是一口咬定,信找不到了。
老二从小参加革命,经常随部队开拔打仗,家里天天担惊受怕。终于等来全国解放,和平了,不打仗了,突然就死了,怎么会这样呢?拓家人不明白,也不甘心。
堂弟说,二伯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到湖南后,经常给家里写信,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封。随信寄过两张照片,一张是二伯和二伯母的结婚照,都穿解放军军装,胸前戴大红花;另一张是二伯与二伯母怀抱双胞胎女儿的满月照。
我打断他的话,问:“照片呢?”
堂弟说,这两张照片是拓家的宝贝,长辈一直珍藏着。有一年,老家生活好一点了,长辈拿出照片,托人到榆林城里去翻印、放大。这两张照片不知传到谁的手里,给弄没了。再也没找回来。长辈伤心啊。
唉!我心里长叹一声。
生父拓德柱,档案里的遗照
堂弟继续说。二伯死后,长辈们牵挂着二伯母和双胞胎孩子。两位长辈,按照二伯来信信封上的地址,千里迢迢赶去湖南部队找人。
长辈找到部队上的人,问来问去都说不知道。只好回来了。
这件事情长辈对我们说过,所以我们这一代都知道:二伯有家,有媳妇,有双胞胎女儿。但怎么找怎么联系,我们农村人没什么文化,真的不懂。
堂弟说的和生父的情况基本对得上。拓家长辈去湖南应该在1953年左右,生父去世以后。这时候,我和姐姐都已经被养父母抱走了。生父是部队的师级干部,他的自戕事件是严格保密的,知情人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就连熟悉别当妈妈的苏部长都不清楚。
拓家人跑到湖南,人生地不熟地打听拓德柱,一般干部与战士怎么会知道呢?就算他们找到了益阳军分区,找到了知情人,知情人又怎么会轻易告诉他们惨烈的真相?
我和宣老师交换了下意见,决定马上去阳坬村看看。
面包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的小车在后面紧跟,直奔老君殿阳坬村。车进老君殿镇。宣老师突然放慢车速,大叫起来:“你们看,你们看,阳坬!”
我往窗外看,“阳坬小学”四个大字蓦然映入眼帘。我心跳加快。这就是阳坬,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的根。
阳坬小学
在阳坬村老拓家窑洞的前面,我们停车。乡亲们围了上来。他们已经知道,拓德柱的女儿从杭州过来寻根了。
拓家老辈人给拓家子孙留了三孔窑洞:一孔塌了,还有两孔早就不住人了。窑洞就在山脚下。
拓家的老窑洞
我掏出生父的照片,问乡亲们认不认识。堂弟最激动了,他说,认识认识,这就是二伯!和二伯寄回照片上的一模一样。大伯家的人赶来了,也这样说。
场面像开锅似地沸腾了。有叫我妹妹的,有叫我姐姐的,有叫我姑姑的,叫我奶奶的……哭的,笑的,六十多年了,有多少话要讲,有多少事要问啊。我擦着眼泪与他们一一相认。
我很惊讶,大伯的儿子女儿都比我年轻。堂弟悄悄对我说,姐,咱老拓家太穷了,大伯五十岁才娶媳妇。
我边上是堂弟(右一)
一位戴白布帽子的老人家说,他见过拓德柱。那时他小,五、六岁,刚记事。拓德柱是红军,村里人都知道。有一次,拓德柱从延安回到村里,穿灰布棉袄,戴灰布帽,我们一帮小孩子在他屁股后面跟着跑。拓德柱还会弹琴……
宣老师急忙问,弹什么琴?老人家说,这我说不上,他还会唱。
我听愣了。宣老师推测没错,父亲有艺术天分。他与《亮剑》里的李云龙不是一类人,父亲挺文艺的。
我告诉亲人们,生父生前在湖南益阳军分区,生母是解放军卫生队护士,是日本人。生父去世后,生母回日本了。我和姐姐被生父的战友抱走,他们都是部队的领导干部,都没有亲生子女,待我和姐姐非常好。我的养父母从部队转业到浙江,娜娜姐姐的养父母转业到广东。我们的养父母都已经去世。十年前,我找到了娜娜姐姐,她在广州,生活挺好。
接着,堂弟带我们去看爷爷奶奶的坟。拓家的坟地。三叔也埋在这里。坟地上长满灌木和杂草。时间长了,坟堆已经不大看得出来了。
堂弟说,他每年清明节都会过来给爷爷奶奶、三伯伯上坟。
我点了一柱香,跪拜爷爷奶奶,心里默默地说:爷爷奶奶,你们的孙女从杭州来寻根认亲了……六十多年了,我终于找到根了……
上山祭拜爷爷奶奶
堂弟堂妹们说,今天是中秋节,太巧了,是老天爷让咱拓家人团圆,我们一起吃个团圆饭。我们坐上面包车,去城里吃团圆饭。面包车是堂弟的,曾经穷得要命的拓家,也有车了。
我们进了饭店,吃团圆饭,大家有说有笑,合影留念。时光是流水,洗去苦难,淘走悲伤,把欢欣和希望留下。
团圆饭
堂弟邀请我们上他家住。他说,姐,你一定要到我家去看看。我一口答应。
堂弟住甘泉县。乡亲们说,你四叔就这么一个儿子,四叔去世后,儿子跟着他妈妈离开了阳坬村。他很懂事,对父母孝顺,对拓家的事很上心,每年清明节都回阳坬给爷爷奶奶上坟。
10月5日上午,我们出发去甘泉县。
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汽车在公路上奔跑。窗外,黄土、原野、丘陵、沟壑、庄稼地……快速地闪过。“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高吭的旋律在我心头回荡。
汽车开进了甘泉县弟弟家的村子。远远的,我看见一户人家的外墙上,贴着红艳艳四个大字:“欢迎回家!”弟弟的家到了。
我和堂弟
弟弟家共有三间房,宽敞明亮,电视机电冰箱什么都有。弟弟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已出嫁,儿子跟他一起住。典型的陕北农家。让我感动的是,昨天弟弟问我借我生父的照片,说要放大留念,我给了他,没想到今天大照片已经挂在墙上了。非常用心的弟弟。
团聚
弟媳妇早就忙开了,左邻右舍都过来帮忙,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大桌家乡饭菜。
晚上睡土炕。外孙开心地在炕上翻跟头,这么大,这么硬,外孙觉得好玩极了。
我和外孙在炕上
10月6日,我们与弟弟、弟媳依依惜别。我们从弟弟家出发,开车去延安,直奔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宣老师说,红色的根在这里。
展厅里有一张《延安主要文艺社团一览表》,显示“烽火剧团”的成立时间是1938年10月,主要负责人是蔺子安、高波。
烽火剧团,父亲待过的地方
在一张题为《烽火剧团的孩子们》的老照片面前,我们站立着,久久地凝视。宣老师说,杜妈妈,拓德柱也许就在这里面。
宣老师说,拓德柱1938年11月调进延安烽火剧团,担任团员,任党小组组长,1939年担任烽火剧团党支部学习委员。你生父是烽火剧团最早的团员,而且还是骨干呢!
照片是在室外拍摄的。背景里有一棵脱光树叶的大树。大都是二十岁不到的孩子。都穿着棉衣。照片放大过了,面目很不清晰。我一个个仔细辩认,但不能确认哪一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应该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故去的岁月,在时间的冲刷下慢慢模糊,但是内心的回忆和深情还在。
还有一张《延安干部学校一览表》,我们一栏一栏地仔细看。宣老师说,拓德柱参加学习过的学校,都在这张表里。
10月7日,我们回到西安市。10月8日,我们飞回杭州。
娜娜姐姐找到了,陕北老家也找到了。回想十年前的寻亲和这些日子的寻根,过程曲折起伏,恍如梦境。
体会十年前解签师傅的话,我更觉意味深长。是啊,我有贵人相助,十年前有贵人赵老师,十年后有贵人宣老师,还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他们热情相助,让我梦想成真。我很感恩。
还有一份牵挂,就是“别当”妈妈。
“别当”妈妈还在人世吗?如果她还在,今年九十多岁了。她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下一代,都还有谁呢?他们知道“别当”妈妈有一对双胞胎女儿留在中国吗?
回到杭州后,我的一位亲戚,书店退休职工,送我一本从仓库里淘来的旧书,书名是《友谊铸春秋——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记述了1945年日本投降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时间,部分日本人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迹。
《友谊铸春秋》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日本人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书本记述了这些日本友人的革命经历,还有他们涉及的部队、医院、铁路、工厂、矿山、学校、出版、电影等等,再现了那一段的历史面貌。
好几位日籍医护人员的故事,我看了又看,心中“别当”妈妈的形象开始清晰起来,她经历的往事开始在我心头一幕幕地浮现。
“珍珠港事件”之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征召医护人员。“别当”妈妈被征召到中国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依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了大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地区。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
我的生父拓德柱、我的养父杜福宝、娜娜姐姐的养父周钢哲,都在这个时候去了东北。
中共派遣的部队进入东北后,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东北人民解放军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生母“别当”所在的日本关东军医院被中共领导的军队接收。
原四野部队日本籍女护士
按照个人意愿,这些日本人有的回国,有的留下来参加中共领导的部队。他们中有很多人参加了四平血战、三保临江、黑山阻击战和辽沈战役。“别当”妈妈被分配到了部队卫生队。
“四野”解放东北后,百万雄师入关,参加了平津战役。生父生母在同一支部队,随大军南下到了湖南。他们彼此熟悉、相爱。到益阳后,他们结婚。
生父生母从相识、相爱到结婚,从甜蜜生活到风云突变、惊天噩耗、生离死别,给了我无尽的磋叹和想像空间。
1953年春天,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红十字会、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达成协议,由日本方面派船来接走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
益阳军分区169医院的日籍医护人员集中到湖北汉口登船,沿长江东下到上海,再换乘日本“白山丸”号船离开了中国,四月中旬到达日本。他们中的一位是我和娜娜姐姐的生母“别当”。
“别当”离开中国,没有也不能带走中国籍的革命后代。我想像部队领导也许会这样对“别当”说,你放心回日本吧,孩子交给我们,部队会好好养育她们。
抱养我和姐姐的养父都是部队的师级干部,组织上应该是经过认真审查和挑选的。爸爸跟我说过,抱我的时候,组织上找他谈话,要他好好抚养我,保姆费、生活费由部队出。
妈妈去世前也曾对我说过,第一个抱养我的妈妈抱走我不久就怀孕生了孩子,就把我送还给部队的孤儿院,才轮到她和爸爸抱我。
养父母给了我和姐姐完完全全的父爱母爱,给了我们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爸爸妈妈,我和姐姐永远铭记你们的恩情。
我的养父母
战争已经远去。和平来之不易。
日本曾经是我们的敌国。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战争罪犯已经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纵观历史,中日为敌的年头远不如中日友好的岁月源远流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月25日,我在新闻中看到,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孔铉佑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向27名日籍解放军老战士及12名老战士家属颁发了“国庆纪念章”。
纪念章颁发仪式
孔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你们是我们敬佩和尊敬的老革命、老前辈、老朋友,你们为新中国诞生流血流汗。你们参与中国航空学校的创建,为新中国培养出大批空军英雄。你们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返回日本后又为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促进邦交正常化、加深两国人民友谊、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你们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所作重要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日本籍解放军老战士
日本对我和娜娜姐姐来说,还是我们的外婆家。
我和姐姐年纪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便。但我们一直想去日本,看看“别当”妈妈,看看外婆家的人。
这个梦能圆吗?但愿有一天,因缘具足。
时光洗去所有的苦难
别当妈妈在哪里?
1月13日,杜湘萍寻找姐姐的故事在“丑故事”发出后,迅速被网友们转发扩散。善缘纷至沓来。
和杜湘萍从小一起长大却失散多年的朋友重聚了。很多素昧平生的读者,想要帮助姐妹俩找妈妈,那份热情让人感动。有长居日本的,也有在中日友好协会任职的,还有同是四野二代的……都愿意助姐妹俩一臂之力,寻找别当妈妈。
也有一些她经历相似的读者,说自己目前正在寻找自己的日本妈妈、俄罗斯妈妈……每一段留言,仿佛都隐藏了一段悲怆的历史,无数心碎的悲欢离合。
1月14日,我和木木专程赶去见了杜湘萍,也见到了热心助她寻根的宣老师。
又了解到一些背后的故事。
找到姐姐后,湘萍发现自己身份证上的生日和姐姐不一样。
姐姐的是1月1号生日,而湘萍从小到大过的都是1月7号生日。那,她们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找到姐姐后,湘萍返回杭州。姐姐在广州,继续查证姐妹俩的生日之谜。
姐姐去了益阳军区军法处查询。
也许是苍天眷顾这对姐妹,姐姐遇到了一位姓王的老干部。
王伯伯为她们解开了生日之谜。
他确定地告诉姐姐,她们的生日应该是1月1日。
为什么这么确定呢?王伯伯说,他女儿和双胞胎是同一天同一个时辰出生的。
当年,女儿和双胞胎是同一个医生接生的。医生刚刚为日本护士别当接生完双胞胎女儿,就马上接生他的女儿了。
所以,他记得非常清楚。
湘萍说:“真是谢天谢地,过了半辈子糊涂生日,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是哪天生的了。”
从此,湘萍便改为1月1号过生日。她和姐姐开玩笑,妈妈给我们生得好,每年全世界的人都给咱俩过生日,多好。
湘萍找到娜娜姐姐的时候,姐姐已经移居夏威夷两年了。
夏威夷有很多日本移民。姐姐说,如果找到妈妈,就把妈妈接到夏威夷居住。那里气候好,阳光充足,适合安享晚年。
湘萍对娜娜姐姐说:“你不要移民了,回到中国,我们姐妹俩以后结伴养老,弥补失去的相伴时光。”
于是,娜娜姐姐和姐夫放弃美国绿卡,返回广州定居。有空,湘萍就去广州看娜娜姐姐,姐姐也来杭州看她。
平日里,只要有空,她们就视频聊天。虽然蹉跎半生才相聚,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杭州,却像从小相依相伴长大一样,家常里短都能聊半天。
湘萍和姐姐视频
湘萍和娜娜姐姐心里都有一个梦,就是此生要找到别当妈妈。
2010年,湘萍托朋友的哥哥在日本帮忙寻找别当妈妈。
又是一场大海捞针般的寻找。几番辗转后,找到了一些线索。可是,这些线索里,又埋藏着巨大的谜团。
把谜团和不解留在心里,整整十年,湘萍没再提及。
午夜梦回时,无数次想起,却怎么也不甘心。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搁在湘萍心里,成了她余生的念想。
很多读者都说日本是长寿大国,别当妈妈兴许还在。湘萍也相信,她的妈妈一定还在人世。她一定也常常思念,留在中国的双胞胎女儿。
娜娜姐姐年轻时,据说长得很像别当妈妈
“丑故事”刊发了寻亲故事“上篇”后,读者的留言再次唤醒了姐妹俩的梦。
姐妹俩商定,接下来将继续寻找别当妈妈。
感谢留言的热心读者们,兴许,在大家的帮助下,真的能让这对姐妹和妈妈团聚。
这真是人间美事。往事虽有伤痕,未来,可以用爱弥合。
也许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住在不同的国家,但什么也不能改变,他们是家人的事实。亲情之爱,可以超越种族超越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