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任什么都挡不住的春情在悄悄萌发。草儿绿了,花儿开放了,鸟儿唱着情歌,最美人间四月天!但是这个四月,注定要宅在家里徒自辜负春光了。
宅家里正可以读书看电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春光无限。我最近又看了1993年好莱坞的电影《纯真年代》(Age of Innocence),并且读了原著。
由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写的小说《纯真年代》以一个三角恋的故事深刻细腻地反映了纽约1870年代上流社会的生活。她因此而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给人以视觉上精致、优雅、唯美的强烈冲击。当然,电影突出的是爱情主线,小说中的许多细节就不得不省略了。
这是电影广告,故事的三个主角从上到下依次为爱伦、纽兰和梅。艾伦是梅的表姐。
故事由艾伦从巴黎回到娘家纽约开始。
艾伦跟着姑妈长大,以她的美貌和无与伦比的气质被一个住在巴黎的波兰贵族奥兰斯卡伯爵看上,从而成为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但是生性风流的奥兰斯卡伯爵挥金如土,奢华无度,并且放荡不羁,令艾伦无法忍受。艾伦在伯爵的秘书的帮助下离开了巴黎,回到娘家,意图与伯爵离婚。
当时纽约上流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小圈子,他们保守而高傲,用圣洁和正直保护和装饰着他们的每一个行动。与彼时的欧洲特别是巴黎相比,观念要落后守旧得多。在那个圈子里,女人要求离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在这个贵族圈子里,看歌剧、聚餐和举办舞会是他们消磨时间的主要途径。他们的衣着、举止、言谈、室内装饰都依照既有的传统精致得让人无可挑剔。但是,若是谁出格了,就会变成了他们讥讽的对象。在被各种高档家具装饰得无懈可击的房间里,在堆满着被精美餐具盛着的美味佳肴和芬芳鲜花的餐桌旁,优雅地端坐着的上流社会的人们却要用各种八卦去填满空虚的心灵。于是,来自巴黎的艾伦就成了他们议论和排挤的对象。记得斯蒂芬·威廉·霍金在他的著名作品《时间简史》里说八卦在人类演化过程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看来此话永远正确。不但街巷草民喜欢八卦,上流社会也喜欢八卦。
梅被认为是全纽约最美丽的女子。她是上流社会里标准化的产物,集高贵的出身、甜美的长相、纯洁无暇的品行、端庄优雅的举止于一身,几乎到了完美的程度。她与男主人公、同是上流社会金字塔尖的贵族青年律师纽兰·阿切尔订了婚。
纽兰是上流社会里的一个异端。他英俊潇洒,教养良好,表面上循规蹈矩,内心却揣着一团叛逆的火焰。
人人都说纽兰与梅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梅的甜美、单纯、忠诚、善良、优雅、娴静和对纽兰的纯洁的爱慕,给人的感觉是:得此女为妻是男人最大的幸福。
然而,当美丽、精致、气质绝伦又有些异类的艾伦出现时,他内心的那堆火焰被激发了。他被艾伦身上所具有的一种难以抗拒的神秘感所征服。他明白了,与梅结婚,一切都是可预见的:梅会为他生子、做他的好妻子、他们会有一眼望到头的平静安宁的生活。他的一生不会有大风大浪,也没有奇异的风景。但是,他偏偏有一颗不甘于宁静的心,他期待着不确定,哪怕那是大风大浪,哪怕那会颠覆他的整个人生,他也在所不惜。男人啊,你究竟要什么?
于是,他开始找机会与艾伦约会,他冒着风雨满城为她找黄玫瑰;他对梅撒谎,想尽办法去华盛顿、波士顿追逐艾伦的足迹。他与她深情对视。他欣赏她把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典雅大方。他观察到她打扮的细微不同、她的服饰的典雅、她鬓边发丝的优雅卷曲、她脸色的变化、绯红苍白都逃不过他的眼神。他尽力克制着自己的冲动,先是跪下吻她的鞋,继而吻她的颈,直到倒在她怀里忘情地抽泣。
他内心中翻腾着对艾伦的强烈的爱的煎熬,表面上却要扮演一个合格的未婚夫。
他纠结着、痛苦着。而艾伦却比他清醒得多,当她提出要与艾伦一起私奔时,爱伦说:“那样的国度在什么地方,你可曾去过?”。是的,如果他真的放弃了纽约的上流社会而与艾伦私奔,恐怕他会追悔莫及,那时,被他弃之若履的梅就会成为他心中的明月光。
艾伦最值得玩味的一句话是:“I can not love you unless I give you up!”,(只有我放弃你,才能爱你!)艾伦的逻辑是:我怎能要你变心?我就是因你的人品而爱你。难道你不懂,除非放弃你否则我无法爱你。即便勇敢叛逆如艾伦,也不能做破坏表妹婚姻的事情。那个时代,人们的行为还是有底线的。
他内心惆怅,心中盘旋的都是艾伦的影子,但是,他也有怯懦的时候,当老奶奶要他去海边接艾伦时,上演了最触动人心又最令人玩味的一幕。
他看见艾伦面对大海站在夕阳下,那背影美得如梦似幻,他看得呆掉了。可是心里却在想,如果远处的帆船驶过灯塔时她回头,他就去接她。而艾伦一直没有回头,直到帆船驶出视野。这个镜头在电影中美得令人销魂,而小说里更有一句精彩的描述:“帆船驶过,晚霞碎成千万朵火焰”。也许,他是在同命运打赌,命运给他安排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后来艾伦告诉他:“我是故意不回头的,我知道你来了,因为我看见了你的马车”。
他接受了命运,与梅结婚了。但是梅的单纯可爱让他越来越不能忍受。当梅让他念诗时,他听到梅的评论与以前他的评论一摸一样,便觉得梅俗不可耐。他心心念念的都是艾伦,以至于神情都变得恍惚。那段时间他经常无意中碰撞到家具,有些魂不守舍。他觉得家简直就是监狱。一天夜晚,梅为他缝制一个椅子靠垫,他却觉得喘不过气来,便打开了窗子。梅说,这样会生病的。他听了一怔,继而却恶毒地想到:要是生病的是梅,或许梅会死掉,那么他就解脱了!一个道貌岸然的恶毒的丈夫!读到此处,我的确为梅感到不值。
聪明的梅提前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了艾伦,于是艾伦急匆匆告别纽约回到了巴黎。
艾伦走后,纽兰逐渐变成了一个好丈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儿有女。温顺的梅履行了一个好太太的所有职责。并且在照顾孙子的过程中染病去世了。那时他57岁。儿子成了一个建筑师,要求父亲与他一起去欧洲旅游,并且去拜访住在巴黎的艾伦。他答应了。
在去艾伦的巴黎居所的路上,儿子同他讲了妈妈临终时说的话。原来梅知道他与艾伦之间的一切。至此我才深深佩服梅纯真无暇的面容下的不简单。看到这里,才明白电影的名字《纯真年代》里面的三个主角没有一个是纯真的,那么《纯真年代》这个名字的确有反讽的味道。
纽兰终于没有去见艾伦,他让儿子独自上五楼去见艾伦,而他自己却坐在公寓旁的长椅上仰望艾伦居所的窗口,直到一个男仆关了窗。在他的仰望中,他脑中闪回着在海边痴痴地望着她的背影的那一幕,那一幕代表着“此情只待成追忆”。他内心的独白:艾伦代表他一生中错过的所有美好。
有情人没有成为眷属,于是她成了他心中的一颗朱砂痣。于是电影让观众体验了一种缺憾美。
顺便说说电影与小说的不同。这个电影是精工细作的典型。无论服饰(此电影得奥斯卡最佳服装奖)、配饰、场景布置、家具装饰都非常精致考究,既有美感,又有艺术感。全方位地呈现了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品味。影片的摄影音乐也令人赞叹。画面有油画的质感,每一个音符都悦耳动听。的确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演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薇诺娜·瑞德,三名出色的演员在荧幕上熠熠生辉,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小说更细腻入微。正如无论《红楼梦》拍成多少电影与电视剧都无法取代小说一样。伊迪丝·华顿优美的文笔和对上流社会丝丝入扣的描写都是电影无法取代的。特别是关于纽约的变迁、那些高高矗立在上流社会的金字塔顶的人们的生活细节、1870年代纽约与欧洲的差距,只有细细读书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