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1987、1988年的北京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西直门立交桥!

楼房呢?都去哪了?真的没有!很多北京人都住在前面那些平房里呢!谁能想象得到?那个时候的西直门立交桥上稀稀拉拉的几辆汽车(可以看到102路、103路电车)。

 

——月坛北街

汽车都去哪了?真的没有!汽车都在美国呢!

——还是月坛北街,20分钟后可等来了一辆汽车,赶紧拍下来了。

 

——警察和警车!

没办法,那时候多数人都骑自行车,警察有个“三轮挎斗”就很牛X了!

 

 ——警察叔叔

和群众打成一片嘛,很接地气。

 

——长安街

还有点车辆哈。那时候“北京212吉普”遍布全国!其实是很好的越野车。

 

—— 最繁华的商业区西单!

这座天桥好像还在吧?可是105电车却不在了。

 

——西单

还有109路电车、22路公交。

 

——长安街

真的很清静。

 

——公交车总站(26路官园总站)

他们在这么等待公交车,还有那些装束——时髦的帽子。

 

——西单路口的宣传员

每逢周日(那时候周六不是假日),各小学都要派学生到路口宣传交通安全(虽车辆不多)。

 

——上班路上!

真是自行车王国。太震撼了,我们将永远看不到这种真实的场景了。

 

——白塔寺

历史啊,这就是北京的历史写照!那时候空气清澈的可以看见西山!现在呢,西山被高楼和雾霾挡住了。

那个古老的北京几乎不存在了。谁之过?——反正不是我!

 

——长安街(礼士路)

路边的居民楼可是当时最豪华的!不卖,——单位里分配,就是白给!

西长安街(礼士路)

没车!就这么牛。有点像现在的朝鲜。

——西单路口

交通岗亭已经没有了,退出历史舞台了。

——六部口路口

也有堵车的时候?忘了。

—— 月坛体育场

业余足球比赛。

——月坛体育场

全国第一次“自行车场地赛”。这应当载入中国体育历史的史册了!虽然没有标准的比赛服装,但“运动员”是极其敬业的!

——月坛体育场

根本没有专用比赛用车,都是上下班的28自行车,为了比赛,还把挡泥板、后架、链套、甚至车铃都拆掉了(为了减轻重量)。

——月坛体育场

小学主体大队会。现在还有吗?不知道。前面那台机器好像是拍电影时用的,可以支起来升高。

 ——幼儿园

太惨了,只有这么个玩的器械。那时候真的很单纯,也很容易满足。

——小人书出租

 “小人书”就是现在的连环画。每本租一天1分钱—5分钱不等(根据小人书的厚度和知名度)。

 

唉,摄影家们,谁也没有想到现在都用数码了。你们所使用的这些老相机还在吗?收好了,等升值吧!

小时候经常坐106,看着像是红桥路口?无轨电车比较节能环保,有“绿色公交”之称。当时,我国有16个城市有无轨电车,目前只剩下10个城市拥有无轨电车。

那时候街头理发、剃头还很常见。

以前街头有好多修鞋、修车的老人。

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黑丝袜的女士,现在看来都很时尚。

小区的居民在打台球,那时候街头打台球是很流行的。

88年的北京街头上大部分都是自行车,这是崇外大街花市西口?

东单菜市场,京城最老的菜市场,曾经红极一时。

北京饭店前的一幕,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看到那么多小汽车,小汽车在当时候还是非常少见的东西。

胡同、四合院,看着就亲切,想起在胡同疯跑的日子。

那时候经常看到用板车拉货的“板儿爷”,这位板儿爷拉了很多苹果。

海淀良友租书店。

可乐比北冰洋贵一毛?那时候都是家大人给买的,真没印象了。

历史博物馆。

海淀钟表门市部。

东单快餐厅,龙年北京欢迎你。

西四的庆丰包子铺。

西单街头卖狐狸皮的“倒爷”。

西安门大街擦岗亭,这事儿我也干过。

前门大街卖冰糖葫芦。

和平里农贸市场外用弹簧秤称东西。

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

京伦饭店。

儿童影院西边吧?当时存自行车多少钱您还记得吗?

1988年10月17日的八达岭长城,这四位看着怎么这么眼熟呢。

1988年的西苑饭店,您认出来了吗?Beyond1988年在首都体育馆开过演唱会。

白塔寺东巷,始建于辽代的白塔见证了京城几个世纪的变迁。

 

北海,那些年,我们在这里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后海,北京人心头的一汪水,曾经是远离喧嚣,使人身心宁静的一隅。

 

鼓楼大街,“上海牌”小轿车,是当时各地市级领导及接待外宾的专用车辆,是人们眼中的稀罕物,也象征着身份。

 

鼓楼大街,市井繁华,延续至今。

 

建国饭店。直到今天,它依然保留几十年前的外观。

 

友谊宾馆。前身是用于接待苏联专家的西郊招待所,后改做接待旅游外宾。

 

前门(正阳门)大街,80年代,各种花色的“的确良”布料面市,北京人逐渐告别了藏蓝色和军绿色,原本沉闷的街景也逐渐亮起来。

 

80年代,北京车少路宽,堵车这个词还很陌生。

 

长安街上除了公共汽车外,几乎都是自行车,而且那时的自行车道很宽,随便你怎么骑。

 

当然,街上也有骡马车,大多是进城卖蔬菜和水果的商贩,直到90年代后才逐渐消失。

 

长安街上巨幅的标语牌,那个血色的年代在人们记忆中尚未远去,市场经济的大潮又裹挟着无数新思想、新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生活。

 

80年代,相比于城市里中规中矩的宣传,农村的更有特色:“打下来,流下来,就是不能生下来”、“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在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围追堵截”、“威逼利诱”下,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仿佛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众目睽睽之下战战兢兢地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而这些父母恰恰是当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类鼓励生育政策下的一代人。

 

8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单元楼开始兴建,不少职工从单位分到了房,也就此告别了筒子楼和职工宿舍,生活得到了改善。

 

宣武区的老胡同。今天,“崇文”、“宣武”已经并入东、西城,胡同也拆了不少,这两个传统区也成为印刻在北京人记忆中的旧日风景。

 

胡同里一起玩大的孩子。我一直相信,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娱乐方式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80年代,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用煤生火取暖,这其间也经历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演变。

 

 

胡同里大部分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衣服一洗就是一大盆,洗好了就直接拧干晾在院子里。

 

北京的胡同里,随处可见提笼架鸟的旗门大爷,转至夏秋之际,京郊的农民又会挑着蝈蝈沿胡同叫卖,一时间,家家户户传出秋虫的鸣叫声。

 

1983年,景山西街,大三元酒家开业。它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经营正宗粤菜的高档餐厅,号称“京城粤菜第一家”。

 

新经济层出不穷,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先后诞生。

 

1986年,国家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行了4种面额分别为5元、10元、50元、100元的国库券,年利10[%],直至90年代国债的发行才使国库券退出了历史舞台。

 

1987年,中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改革,出现了第一批自愿从国有企业离职经商的人,后来,人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下海”。

 

1987年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份,拥有配额、批条的当权者们以及拥有这些当权者人脉资源的关系户们纷纷下海,畅游商品经济的海洋,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万元户”。

 

1987年,北京三里屯的烟酒批发商店。直到今天,这里似乎与酒都密不可分。

 

西服+茶色眼睛,是那个时代风靡北京最潮的装扮。

 

而男孩子,最喜欢穿的还是军装。

 

东单菜市场,曾经是北京人最爱逛的地方之一,2015年重张开业后,已经可以用支付宝结账了。

 

那时候,存车收费的标准是自行车2分/天,三轮车1角/天,这价格一直到1987年都未曾涨过。

 

那时候,闺蜜间是这样合影的,没有剪刀手、嘟嘟嘴,也没有斜45°和美颜,依旧落落大方。

 

那时候,情侣间的约会含蓄内敛,公共场合拥抱一下就已经算是做羞羞的事了。

 

小竹车,每个北京孩子小时候都坐过的。很多家庭在孩子长大后,仍然对小竹车做到物尽其用,于是,北京街头满是推着竹车的人,遛孩子的、买菜的、拉煤运货的,真正的绿色环保城市多功能跨界车。

 

跳皮筋,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学跳皮筋,是认识女孩子最简单的方法。

 

颐和园长廊,春游的小学生。每次的春游和秋游都是一个学期里仅次于寒暑假,最值得期盼的事。

 

摩奇桃汁,那个年代出行必带的饮品。猛猛地一嘬,满是儿时的甜蜜。

 

北冰洋冰棍。在2016年的夏天,北冰洋的红小豆冰棍又重现江湖,身价却已翻了90倍,在这个情怀都能拿出来卖的年代,看看免费的照片也挺好。

NewBird 发表评论于
真怀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