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點鴛鴦 艾瑪姑娘愛做媒
南加疾風驟雨中,我看了根據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 - 1817) 小說「艾瑪」(Emma,1815出版)新編的喜劇同名影片。英美一再翻拍奧斯汀的電影,李安1995年導了「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而2005年的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1813) 也捧紅了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理性與感性」裡的媽媽被先夫的兒子趕出家門,帶著三個女兒,委居鄉間寒舍;「傲慢與偏見」中的男主人沒生兒子,女主人終日絮絮叨叨,怕將來被親戚掃地出門; 艾瑪(Emma,Anya Taylor-Joy 飾)經濟最充裕,她不但奢侈住大莊園,而且室外開闢雨林暖房,讓艾瑪姑娘賞心樂事自家院。奧斯汀總算讓女主角無後顧之憂了。
英國攝政期(1811 - 20)時裝大興:淑女棉、麻、蕾絲層層疊疊;紳士套頭束脖,毛呢大衣過膝敞開。扎堆就開舞會、野餐。男人騎馬、女子喝下午茶、彈琴聊八卦、書房內寫信、二、三人默默讀書。艾瑪的扮相挺新奇:大眼娃娃、兩頰吊懸兩撮螺絲捲髮,好似可拉縮的玩具。英國的鄉間小路青盈蔓蔓。卡通效果:雙人組家僕動作如京劇龍套;戴斗帽、穿制服的寄宿女生排隊魚貫出入。觀者在弦樂蹦出吹小號的俏皮聲時會心一笑。
邱比特兩箭都射空
1996年拍的《艾瑪》風評不錯。此次由奧特姆德魏爾德 (Autumn de Wilde) 第一次執導筒;埃莉諾卡頓 (Eleanor Catton) 撰劇:養尊處優的艾瑪有個單親老爹。她愛做媒,要替寄宿學校出身的閨蜜 - 哈麗葉(Harriet Smith,Mia Goth飾)當紅娘。艾瑪仙女杖失效:第一人選是牧師埃爾頓(Philip Elton, Josh O’Connor飾);其次是白馬王子卻吉爾(Frank Churchill, Callum Turner飾) 。結果,邱比特兩箭都射空。
當地農夫馬丁(Robert Martin,Connor Swindells飾)本有意向哈麗葉求婚,卻被艾瑪棒打鴛鴦,哈麗葉落得狼狽。艾瑪的死黨奈特利先生(George Knightley,Johnny Flynn 飾) 憐香惜玉,引起哈麗葉的愛慕之心。這當兒艾瑪才警覺到,從小作鄰居的奈特利雖在速配名單以外,他才是自己要選的心上人。
劇情跟現代肥皂劇真的差不多。不過「艾瑪」的內涵跟奧斯汀前作相異:她有意替一些不討喜的人物翻盤:比方「傲慢與偏見」的老媽自有苦衷,她的五個女兒前途堪慮,為保女兒福利,免不了諂媚權貴,檯面上嘮叨失禮;相對的,「艾瑪」有個貝茲小姐(Miss Bates,Miranda Hart飾 )家境平庸,舉止、言談離上流社會甚遠。艾瑪姑娘勢利眼,即使貝茲百般討好,她居然公開羞辱貝茲。愛鬥嘴的奈特利先生這時曉以大義,讓本性善良的艾瑪幡然醒悟。
死黨才是心上人
奧斯汀常在主角旁邊安排女伴,產生微妙的三角對峙:比方「理性與感性」之主角愛蓮娜(Elinor Dashwood)在跟戀人愛德華(Edward Ferrars)感情膠著下,忽然跑來程咬金 - 露西小姐(Lucy Steele)。露西本來低聲下氣,不具威脅,誰知她向愛蓮娜吐露心事:原來愛德華和她少年就私定終身。後來露西幸好打了退堂鼓,成全了愛蓮娜與愛德華的好事。
「傲慢與偏見」裏頭,主見很強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Bennet) 有個知己髮小 – 夏綠蒂(Charlotte Lucas),她接受了伊莉莎白輕蔑的表哥科林斯(William Collins)的求婚。柯林斯攀權附勢,被奧斯汀反覆挖苦。關鍵在他乃是夏綠蒂的長期飯票,是她生活的保障。伊莉莎白親睹老友對丈夫的隱忍,也讓她增長了歷練。
此片多番揶揄富有卻衝動的艾瑪,順便亦諷刺英國的階級現象:艾瑪抱獨身主義,藉口是陪父親終老;她也有門第觀念,自以為是,喜歡支配人。哈麗葉固然聽她使喚,可是也會心動,是個「人」。到頭來艾瑪很為難,因為她即使愛替人作嫁,卻不會出讓奈特利給哈麗葉的。
還有個身分、地位大大不如艾瑪的女子 – 珍(Jane Fairfax,Amber Anderson飾 )。珍因自幼失怙,只好寄養在別人家裏。她會彈琴,舉止優雅。公眾場合不吱聲。最後倒爭得萬人迷– 卻吉爾。卻吉爾到底履行了與珍自訂的婚約。
「理性與感性」的威洛比(John Willoughby)見異思遷、「傲慢與偏見」中韋翰(George Wickham)佔盡便宜;卻吉爾儘管油嘴滑舌,還算有情有義。「艾瑪」跳出舊作類似的部分。奧斯汀蘭質慧心,也會調整自己不滿意的情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