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人不爱吃大米,并非是因为饮食习惯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篇饮食类的文章。非也,实际上这是一篇隐藏在饮食外衣下的历史类文章。即使文中有关于烹饪技法的介绍,但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好吃,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尝试一下。不过提前声明:本文对按照文中所介绍的烹饪技法制作出来的东西不负责。

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将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事件称作为历史。但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不仅仅是那些大风大浪,一些涓涓细流般的小事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要更加深远,就比如说本文接下来将要讲到的,大米的故事。

提到大米在东西方文明中待遇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于饮食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这的确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大米之所以没有成为西方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接下来就将对这些原因一一进行介绍,破解大米不被西方人当做主要食物的根本原因所在。

烧烤的不一定是好吃的

我们都知道东方文明的饮食系统大体上属于蒸煮文化,而西方文明则属于烧烤(别想多了,不是撸串)文化。而单就对于大米的处理方法而言,蒸煮的效果(口感、形状,味道)远好于烧烤。

煮饭对我们东方人来说似乎再简单不过了。即使是没有电饭煲、高压锅的年代,我们也只需要把米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放在笼屉上蒸一蒸,大米就会变得Q弹爽口,软糯适中。但是在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西方饮食制作工艺中,没有蒸煮这种形式,因此过去的西方人采用了一种充满了力量之美的方式煮饭。你没看错,就是力量之美,个中原因且看下文细细道来。

在过去的欧洲,人们煮饭的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将米和水放在锅中,然后把锅放在火上。到目前为止听起来都很正常,但是精彩的部分马上就要来了。将锅放在火上之后,煮饭的人需要用饭铲儿(历史上是用一根棍儿)不停的搅动锅里的米和水,因为欧洲人传统的煮饭方式不是靠蒸汽加热,而是直接用火烧锅,如果不搅动,米饭就会糊掉。煮饭的人就这样搅啊搅,搅啊搅,直到锅里的水分耗干,这时一锅传统欧式米饭就做好了。也就是说煮饭的人要在整个煮饭过程中不停的搅动,听着都能感觉到一股肌肉、米饭、汗水,相互交织的味道,绝对的力量之美。

过去欧式米饭的烹饪方法基本等同于健身。

至于用这种方法烹饪出来的米饭的口感,这么形容吧,各位家里的电饭煲有没有中途罢工的时候?没错,传统欧式米饭的味道在我们吃起来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夹生饭。在欧式米饭中我们所习惯的米饭的软糯与Q弹是不存在的,我们用舌头就可以把这些米饭在口腔中磨成粉状,有时候甚至有核,需要用后槽牙把米粒儿中的核进行再研磨。单就这个口感而言,米饭在欧洲是绝对干不过面包的。但这并非是大米没有成为西方人主要食物的根本原因,欧洲并不缺乏做饭的手艺,只要细心雕琢,完全可以把大米料理的很美味,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海鲜烩饭……好吧,西班牙海鲜烩饭的米粒儿也有核……

西班牙海鲜烩饭的卖相绝对的不错,但是味道谁吃谁知道。

被囚禁500年的不只有孙猴子

讲了讲大米不受西方人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口感。接下来言归正传,说一说本文开头部分提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历史。西方人不爱吃大米跟历史有什么关系吗?有,而且可以说大米在西方混不开的决定性因素就在西方的历史当中。

既然要讲历史,那么就按照规矩循序渐进的,从大米进入欧洲的历史开始说起。公元711年,阿拉伯人(摩尔人)趁着西哥特人的内乱入侵了西班牙,七年后彻底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水稻作为当时阿拉伯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一并传入了西班牙。

位于西班牙南部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西班牙被收复之后改为基督教堂。

但是故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结束了,水稻传入西班牙之后并没有大规模的向欧洲内陆继续传播。其中的原因除了土质、气候、耕种技术等外在条件的制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宗教信仰。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几乎任何关于西方的历史都离不开宗教,包括大米。在当时水稻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农作物而受到了基督教国家的抵制,这是水稻及其种植技术当时未能在欧洲大范围传播的最根本原因。宗教的抵制再加上落后的耕种技术,以及土质与气候条件等,这一切不利因素的总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水稻未能在欧洲大规模推广。

水稻在其登陆欧洲的落脚点西班牙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公元1238年,随着阿拉贡王国君主海梅一世收服了瓦伦西亚地区,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也开始禁止水稻的种植。而这一禁就禁了500年。公元1492年,随着费尔南多二世击败了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一个伊斯兰国家格拉纳达,完成了对西班牙的统一,水稻也随之在西班牙被彻底禁止种植。而禁止种植水稻的原因,除了宗教的因素之外,水稻的稻田也被认为是瘟疫的温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欧洲,水稻连黑死病的锅都背了。

格拉纳达古城遗址

失掉了机遇,败给了土豆

说到这儿,各位是不是有点儿为大米感到不平?这也太冤了吧!没辙,事实就是如此。不过欧洲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后来欧式米饭的口感与味道。在欧洲禁止种植水稻的500年里,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除了英国),在意大利出现了著名的意大利面和现代意义上的披萨(因为引进了西红柿),文艺复兴运动更是催生出了著名法国大餐。在水稻的故乡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相比欧洲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川、鲁、粤、淮扬四大菜系。而在这堪称饮食文化黄金时代的500年里,由于水稻被禁止种植,欧洲对于大米的烹饪方式没有任何的发展,其结果就是欧式米饭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口感。这就好比你所在的公司碰上了重大的机遇,你身边的同事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你却因为流言蜚语被调到了车库看车,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事的座驾,从奥拓换成了奥迪。等到公司重新启用你的时候,你却发现同事们所掌握的新技术你什么都不会,这是何等的心酸。当时欧洲的大米就只能在这种无奈中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可能出现的转机。但最终等来的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可怕对手,土豆。

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土豆这一产量极高的农作物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刚开始欧洲人也抵制过土豆,认为土豆与麻风病、肺痨、佝偻病等疾病有关,但是土豆的产量实在太诱人了,最终保守思想败给了真香定律),至此,大米在欧洲唯一的翻身机会,作为主食的产量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土豆:“我也不想这样,但实力不允许啊。”

公元18世纪,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与思想的开化,欧洲恢复了对水稻的种植。但是此时大米在西方的地位与在遥远的东方截然不同,并不是以主食的身份存在,而是以一种类似于东方人看待奶酪的状态存在着。你能想象瑞士全国850万人口,每年光是奶酪火锅就要消耗2100万份吗?这还不算奶酪的日常食用数量。大米在欧洲就如同奶酪在中国的地位,没事儿尝个鲜可以,但不会被当作主要食物。有数据显示,欧洲每年大米的产量仅占全世界大米总产量的0.4%左右。说实话,大米在欧洲的那个口感也成不了主食。

悲惨的大米所带来的启迪大米在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登陆欧洲,导致其错过了欧洲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土豆的发现与传播又使得大米失去了产量方面的优势与意义。而东西方饮食文化结构上的不同所造成的烹饪方法的差别,以及因为错过黄金时代所导致的烹饪技法的停滞,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糟糕的口感最终使得大米被排除在西方主流饮食文化之外,成为了一种用来丰富料理方式的配菜。可以说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造成了现在大米在欧洲的境遇,但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大米进入欧洲方式的不正确。如果大米不是随着阿拉伯军队进入欧洲,而是通过类似于马可波罗将面条儿带入意大利一样的方式进入欧洲的话,那么现在大米在西方的处境也许就会完全不同。这也许就是欧洲的大米所带给我们的启迪,机遇的选择与把握往往要比自身实力来得更加重要。

 

 

来源网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