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志魏志 钟繇华歆王朗篇 感王朗事

再读三国志魏志
钟繇华歆王朗篇

感王朗事

小说家言不足评,
文章细读自分明。
司徒未被丞相骂,
青史终垂千载名。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编出一段“诸葛亮骂死王朗”的事情,史上不是真实的。

王朗生于156年,去世于228年,活了76岁,在 “人生七十古来稀” 的古代,是高寿之人。三国志魏志记载,王朗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226到228年在魏国官至司徒,封兰陵侯,在当时就是丞相,一品。有关于易,春秋,孝经等书的著述传世。其中易传,作为学者课试的书。古代的官员,大都同时又是有大学问之人,对于经典有所治,有所著述,不像现在当官的,只知权术,不懂学术,胸无点墨,连个字都识不多少,说起来写起来都是白字连篇。

下面讲王朗的几件事。

王朗曾以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因老师杨赐逝世而弃官服丧。后来获举孝廉,被征辟,都不应命。现在有很多当官的,没有人味,亲爹亲妈去世了也不会耽误他当官。可见王朗的师尊大义,后世人不及。

王朗在当会稽太守的时候,到任后见当地人以木刻秦始皇为像,与夏禹同庙。他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获得人的祭祀,于是把秦始皇的像去掉了。他居郡四年,惠爱在民。可见王朗心中有天地正气,有教化属民之德。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渡江掠地,王朗的功曹虞翻建议避其锋锐,因为力不能拒。但王朗以为自己是汉吏,保守城邑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就领兵对抗。后来被孙策击败,退却之后遭到追击,逃不掉了,只好去见孙策。孙策因王朗儒雅诘让而不加害,还派王朗的好朋友张昭私下劝王朗归顺,王朗誓不屈,孙策忿而不敢害之。之后王朗流离穷困,朝不谋夕,但仍然接济亲人旧友,行义甚著。可见王朗对国家是讲大义的,对亲朋好友是讲情义的。

王朗年青时与沛国名士刘阳交友,刘阳以为汉室衰微而曹操有雄才,恐怕会给汉造成麻烦,意欲除掉曹操。但没有成事,因为刘阳还不到三十岁就病故了。刘阳死后,曹操通缉追杀他的儿子。刘阳的儿子惶窘出逃,却无处躲藏,因为刘阳亲旧虽多,没有一个敢收藏的。而这时王朗却仗义而出,收留了他多年。后来见曹操后又多次代为求情。最后曹操赦免,刘家一脉才得保全。可见王朗是多么仗义勇为,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

黄初中,文帝曹丕下诏,要公卿大臣推荐贤良。位于三公(司空)的王朗就推荐了光禄大夫杨彪,然后自己称病,让位子给杨彪。曹丕不允,说:朕本来是向君您求贤的,贤还未得,您倒说有病让职,我这不是不但没得贤,反而开了失贤之路吗?曹丕专门为杨彪设了个位置,仅次于三公,还给杨彪府第置吏卒。

文帝时分王朗食邑,要封他一子为列侯,王朗却求文帝把这位子封给他兄长的儿子王详。兄弟之情谊,这在古时是士大夫之美德。

史载,当刘备托孤白帝城之后,蜀国大权握于诸葛亮一人之手。魏国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给诸葛亮,陈述天命人事,意欲劝他举国称藩。诸葛亮没有一一回复,而是作“正议” 文章表示汉曹势不两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