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台湾前的最后一天,早上起来磨磨蹭蹭。手里有一张朋友给的美展票,地点在闹市,想着去看看吧,来了台北居然没去101附近转一转。但我一向对这些人造的景点,尤其是高楼大厦不甚兴趣。昨天去淡水,纯属临时起意,结果很满意。随手发了个微信感叹我这次独行的无计划无目标。感谢微信,让我与外部世界保持分秒联系。亲戚马上回我:没去见女王头?快断了。我“嗯?这是啥意思?“ 一搜,就决定了今天的行程: 野柳地质公园。好在台湾小,地图上看着不近,其实不远。
着装,出门,搭公车。从淡水沿着北海岸一路往北往东,不仅见到无敌海景,还从过去的小渔村而今发展的颇具规模的城区中穿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野柳。
台湾的海岸线弯曲,地质多样化,所以沿途海景真的很美。可惜公车车窗玻璃太脏,拍不清:
插一句歪个楼:台北的摩托是有名的,马路上开的人很多,实在是又吵又闹又脏,不喜欢。不过经过地铁站时那儿有个停车场,让我注意了一下摩托车的车牌,有标明“台湾省”,有意思:
中午12点半,抵达野柳,是个渔港小镇,站在镇口,让我想起罗大佑的歌《鹿港小镇》,虽然两地并无关连,但我主观地认为都是渔港,所以联想。
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镇口船坞,渔船尚未出航:
从镇中穿过,走向野柳地质公园,经过庙宇:
到了!
野柳为大屯山脉余脉伸出海中的岬角,从金山远眺,犹如潜入海中的巨龟,故又名“野柳龟”。其因波浪侵蚀,岩石风化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海蚀洞沟,烛状石,坛状石,豆腐石,蜂窝石,壶穴,溶蚀盘等各种奇特景观。
和我一起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我真庆幸没有错过如此美景!
石像海景
坛状岩:因为外观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称为擎天柱,全区约有180余个,完整记录坛状岩的演育历程 —— 岩层露出海面,应受海水日夜的腐蚀,随着时间的流逝,砂岩里质地坚硬的结核,慢慢的露出,再经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强烈东北季风的吹打,形成无颈、粗颈、细颈和短颈等不同形态的蕈状岩,这些不同的形态,正代表着岩石不同的演育过程。女王头是其中代表性的地形景观。
著名的女王头,最佳拍摄角度人满为患,我没耐心等,找了个人少的角度“到此一游”吧。说是2040年左右因为风蚀的作用,“头”会断掉掉下来。
网络上的最佳角度:
蜂窝岩:岩石表面上的生物碎屑溶蚀,再经海水将溶蚀洞侵蚀成千疮百孔的模样
姜石:为岩石中较坚硬的钙质岩块,周边较松软的岩层,因海水长期淘洗而剥落,加上地层挤压出纵横交错的裂缝,留下表面嶙峋峥嵘似老姜的外观
壶穴:在海蚀平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壶穴,其产生是因海水夹带的石粒,落进岩石凹穴,在海浪的带动下石粒向下钻蚀,形成一洼洼的垂直洞穴。由于壶穴内积满海水,引来藻类、小雨、小蟹悠游其中,宛如一方小小的世外桃源。
烛台石: 野柳特有海蚀景观。烛芯是岩层里较硬的石灰质球形结核,在海水雕蚀下逐渐露出,且在周围冲激出环状沟槽,海水沿环槽向下雕蚀,切割出圆锥形的烛台。这是我最喜欢的区域。
黄昏时回台北等公车,感觉很奇特,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人。我原来以为我会有点害怕,结果一点也没有,反而是始终睁大眼睛尽量多看多观察。这把年纪了,社会经验足够让我能及时嗅出周围气氛而做出适当的反应。经过镇口,中午抵达时停满的渔船已经全部出海,只剩静静的海水在码头等待他们再一次的归航。
第二天一早,我踏上了回沪的归程。从我居住了5天的公寓窗口再望一眼淡水。我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