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小说《另一种历史》第8期

(视听版:https://youtu.be/aRyDeYH1fnM  )

 

32)     艾克发怒

华盛顿。宪法大道,陆军部大楼。计划处改为作战处以来,处长艾森豪威尔少将的职权扩大了几倍,如今竟有107名军官在他手下工作。

福斯特少校送来“五角大楼”进度表~那座新国防大厦将于明年4月竣工。他点点头,没吭声。这事一点儿都不重要。

此时他正关注大西洋的反潜问题。可是几周前,一艘日本潜艇又在圣巴巴拉附近海面出现,向一个牧场发射了几枚炮弹,虽然没造成大损失,却引起了南加州的一场骚动。

这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已无暇顾及。恼人的是,纳粹潜艇竟钻到能看见纽约百老汇灯光之处,在离海岸数百码的范围,击沉美国舰船!仅两个月,已有132条轮船在大西洋被击沉。这种损失的恶果被写进了《海军手册》:

如果敌潜艇击沉2艘6000吨货轮和1艘3000吨油轮,损失大致可以折合为~坦克42辆,6寸炮8门,25磅炮88门,履带装甲车50辆,弹药5300吨,步机枪600支,军需补给品2500吨,汽油1000桶……而如果3艘船到达且已疏散,那么从空中炸毁同样装备,敌机就要进行3000架次以上的、顺利的轰炸。

艾克为海军不重视反潜作战而生气。

但眼下在地图前晃来晃去的两个小参谋,更使他心烦~他们正忙着用地图钉来标志各地战况,在南太平洋里各个位置,插上那些太阳小旗,很快就插满了一片……离开菲律宾仅两年的艾克,懵然发现,吕宋岛上的美国标志,已被两个冒失鬼拔得精光。

怎么回事?巴丹防线虽被攻破,但科雷吉多小岛明明没有沦陷嘛!

一股无名火从心头升起。

少将愤怒地盯视着两个中尉,直到他们感到脊背上的寒流,而尴尬地哆嗦着,停下手里的活计。

这片触目惊心的小旗,让艾克想起,那位赫伯特·伊瓦特博士~澳大利亚外长的话:局势“简直绝望了”。太阳旗,真的升起在南洋各地。380万平方公里、1亿5千万人口,就这样划入日本账下……

有着“从不轻易发怒”好名声的艾克处长,一把抓起中尉们手中剩余的小旗和地图钉,扔进墙边字纸篓。

 

33)     乔的处境

缅甸中部小城,眉苗市郊。

算不上丰盛、却显出主人热情的午餐之后,机组去保养飞机,史迪威和卡尔迅漫步来到室外~花草簇拥的一片林地。那儿摆着折叠桌和几把藤椅。

“形势就是刚才我介绍的这么严峻。”两人坐下,史迪威说。“前几次战斗相当艰苦。”

“乔,指挥中国军队,对比美国军队,有多大不同?”

“就士兵来说,我一直是这个观点:只要给予足够武器和训练,他们不逊色于任何别国军队。但将领们无能者居多。他们只想来点象征性作战。好几次他们不听指挥。此外我从美国带来的35人参谋班子也不得力,应付不了面临的任务。包括那400名空军地勤……我军20年没打仗。消遥自在惯了,还以为这里是野外体育俱乐部。”

“竟然是~这样?”

“几次战机被贻误了。华军不经许可擅自撤退。我感到委员长在背后控制着远征军。这~就是指挥两国军队的最大不同!我成了他们争取援助的傀儡!这令人愤慨。所以我提出了辞职。”

“乔?”听到辞职,卡尔迅倍感惊奇。“我不信你这样的人,竟会这么快丧失信心?”

“我吓唬他。蒋做了姿态。表示严惩抗命者。前两天他和夫人来到这里,安排了罗卓英将军替代原来的人。我正组织发起彬文纳会战。”

“能够扭转局势吧?”

“不乐观。”史迪威摇头。“昨天,西线的英缅军仓促撤退到了仁安羌。他们有7000人,却被仅仅1000的日本人包围了!不停地呼救,我派出了孙立人的新38师。”

“我来时,华盛顿方面提到,”卡尔迅没有直接引用总统原话,他知道,作为共和党人的史迪威,并不喜欢罗斯福~于是这时找了个替代说法。“日本必然还会增兵。这里是中国的血管啊。乔!你的真是担子不轻。”

“是的埃文思。所以你的这次使命,尤其重要。晚上再谈详细设想!现在我要去参加亚历山大将军的作战会议。”史迪威起身,“你呢,就在我房间睡一觉,养足精神。”

“好吧乔。那么晚上见。”

史迪威环视远处的山峦,和公路上奔驶的卡车,又说:“埃文思,这里恐怕不久就要撤离。我需要尽早得知你的进展,以便安排策应。”

“是,将军。我明早就起飞。”卡尔迅严肃回答。

 

34)     特遣舰队

同一天,4月14日。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之间的某海域。惊涛骇浪之中,来自旧金山的“大黄蜂号”航母,与来自珍珠港的“企业号”在此汇合。从这一刻起,组成了闻名史册的“迈克特遣舰队”。

哈尔西中将向水兵们宣布了使命:轰炸~东京!

播音器响过,一片欢呼。舰上沸腾了。本来那些“奇怪客人”~80多名陆军的航空兵飞行员上船后,船员都不理解他们来干什么。由于陆海军之间的传统芥蒂,曾颇受冷遇。霎时间,他们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厨师们拿出了第一流餐饮,军官们纷纷腾出自己稍好的舱室,随舰医生,则慷慨开放了他有限的药品储备。

飞行员领队~詹姆斯·杜利特中校,被一群激动的水兵抬起,抛向空中,一连3次。

半小时后,“迈克特遣舰队”驶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35)     抵达重庆

重庆。白市驿机场。降落在淫雨霏霏的雾都,相当不容易,但难不住这个专门挑选出来的优秀机组。从华氏95度的缅甸骤然来到雨中的重庆,卡尔迅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寒意,浸透了他的夏季军装。

这里没有陌生感。先后4次、加起来超过7年的阅历,使他对中国足够熟悉。上海、北平、香港、武汉、重庆这些大城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陕西、湖北、安徽、江西这些土地,不夸张地说,他都曾亲身涉足,甚或用双脚丈量。

多少次在那个遥远国度的山野里徒步跋涉,他6英尺2吋的身躯常引来华人惊异的目光。他也不明白自己这个挪威人的后裔,怎么会对这个东方国家充满了如此兴趣。

……天黑才能进城,这是必要的谨慎。卡尔迅抓起墨镜戴上,在狭小的机舱座位边伸直一双长腿,陷入沉思。

这次使命和以往任何一次不同,是如此艰难而富于挑战性。即使顺利启动,任何一个关隘的突破,也只是下一个难题的前奏……惟其如此,他才感到命运的眷顾。总统选择他,除了信任,也是由于他的无可替代。

后世的《回忆卡尔迅》中写道:北欧人的探险意识,牧师之子的献身精神,唐吉珂德式的理想,加上长期军旅生涯,使他不畏各种挑战。像一头机敏的猎豹,每当嗅到危机气味,总能迅猛地采取行动,他血液里肯定燃烧着这种元素。

现在,使命还没开始,希望就濒临破灭。计划中最根本的环节~武器通道,由于日军的神速进攻,差不多都断绝了。

这是出发前不可能预料的巨变。换了别人,基本不需要再进入中国。当即从缅甸打道回府,就可以合理交差。

……但卡尔迅和他的史迪威将军,不是这样的人。

 

36)     另辟蹊径

雨中机舱里,他回忆着与史迪威的对话。离开缅甸前夜,他们谈到,在援助中国作战上,美国遇到巨大难题:由于中国出海口都被日军封锁,已无法输送物资。而苏日签署和平协议,又使经由中亚到新疆的路线被放弃。

这样,滇缅路就成为唯一国际通道。那条20万中国男女劳工和童工,用双手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的公路,是中国通往西方、获取援助的最后希望。失去这个前提,之后就无从做起!

“乔!日军切断滇缅路,我们就失去这唯一通道。那么中国人还能否打下去?”卡尔迅忧心忡忡。

史迪威皱眉沉思片刻:“埃文思,不要相信所谓唯一!一旦我们被‘唯一’所禁锢,就会失去选择。”

卡尔迅感到振作。他就喜欢史迪威这种从不言败的性格。没有这种坚韧不拔,就不要去奢望胜利。

“那么乔,看来我们,就只能依赖那条总统指示新开辟的空中航线~飞越驼峰了?”

“埃文思,你那位总统,是怎么想起这个办法的?”

“我想,大概是那本《失去的地平线》带来的灵感吧。里面描述了一个什么地名~香格里拉?总统很爱读那本书。那位作者~希尔顿书里描写过这条翻越高山的航路。”

“噢,是这样。但那明显不够。翻山越岭,何其艰难?怎能满足数量?我们必须另辟途径。”

他们来到地图前。乔梭巡打量了一阵,手指上方,一处大幅的浅黄色块:“看吧埃文思~这里是蒙古!1923年6月,我坐汽车3天3夜,到库仑(今乌兰巴托)考察。那之前,北洋政府的徐树铮将军在治理蒙古,而苏俄同期已开始插手。”

卡尔迅对此无从知晓。他第一次来中国就已是1927年。

“这里,是海参崴。我去那儿是1922年9月~去了解西伯利亚。后来经日本、朝鲜,返回北平~那时它还叫做北京~使馆武官处。”

“乔,你意思是?”史迪威结束短暂回忆:“意思是~据我所知,根据《租借法案》,现在我们援助苏联的物资~每月数以百计的坦克飞机和武器弹药、军装、油料~其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从美国西海岸经北太平洋,运到远东~海参崴卸货!去年3个月就有20万吨,主要是食品和车辆。”

“噢?然后呢?”

“然后再从那儿,万里迢迢地运往莫斯科~用火车。”

卡尔迅耸耸肩膀,表示惊奇和不可思议:“这,岂不麻烦?水路、陆路、西伯利亚!至少要30天?”

“不止。但它仍比绕过好望角,到达波斯湾或缅甸更节省时间。那条路,仅海上跑船就要75天!”

“上帝啊,竟是这样!”

“那么埃文思,这就出现了新的可能:从物资里分出一部分,适当的一部分!给中国!经过的路线~就是蒙古!”

史迪威把手向那浅黄大色块上重重一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