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学(考)医难还是不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也谈学(考)医学院难还是不难?

 

就报考美国医学院而言,列了九点看法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多多包含。

 

1。答案之一:不难。说对一半,世上无 只怕有心人,就是这个意思。在真正成为医生之前,你能真切悟出:哦,医生原来像这个样子,那么你距离医学院已经非常近了。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努力和认知过程。

 

2。答案之二:难。医学院面试中有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当医生?” 你可能会说面试中的问题各式各样,不一定这么直接问。是的,但每个问题都和它相关。容易回答吗?想明白了吗? 难!不妨自己试一试,你的回答能否通过面试官敏锐的洞察力?

 

3。答案之三:还是难。医生的训练本质上包括了如何由复杂中看到简单,同时能够从看起来简单的掂量出其中的复杂。一句话,EQ要求高,书呆子真不建议学医。

 

4。答案之四:难。没有一个专业如医学,具有很高的职业安全性,那些每年挤破脑袋都要读医的人是不懂、还是傻?

 

5。答案之五:难。医学院四年有大大小小全国统一考试无数,大考5次,考试时间都在八小时左右,不用说脑力,体力不行,抗不住心理压力,建议真不要去学。

 

6。答案之六:难。医学院入学要求较高而且全面,除了(好大学的)高GPA外,需要自愿者服务和跟医生见习(有小时数要求),科学研究论文等等,其他学科应该不需要这些吧?要求全面意味着竞争角逐比较激烈,这种竞争并不因为进入医学院后就结束,职业生涯中仅仅是开始。

 

7。答案之七:难。不夸张地讲,学医之路是用金钱铺陈出来的,真的非常花钱,决定要学,需要算经济帐。

 

8。答案之八:不难。很多报考医学院的学生,都获得家庭的强烈支持,他们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大都是从事医务人员,或是医生或护士。他们的支持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他们非常理解付出和回报的关系,回报不仅仅是金钱,前期投入很多,回报更主要来自病人和社会的尊重,MD成为亮眼的社会名片。很显然,如果你的孩子学医,你会发现从这些孩子的脸上明显地感受到那种发自肺腑的自信和快乐...

 

9。答案之九:难与易,是个问题? 不要因为别人说难,就放弃梦想。医学院入学的竞争其实各个族群(如亚裔)之间的竞争,勿听一些人的忽悠,因为你的孩子不去读了,也许就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跟随自己的判断吧,有时候意味着。如果一个职业能够给孩子那种自信、快乐、职业上的满足感、以及平易近人的强烈气场,父母不会为自己的孩子考虑这样的职业?并推他们吗?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欢学医,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后,真心希望更多的华人孩子进入医生这个行业。

 

(续)也谈学(考)医学院难还是不难?

 

的确,选择医生职业需要深思熟虑,开始了好像就没有回头路了

 

其实,最终要回归到这个问题:学医值不值?”  有心者可谓无数次地问。当准备MCAT的时候,已经有答案,只是后来才写在了脸上,即自信、微笑与豁达,一种越过高山峻岭、激流险滩后的满足、从容,作为一个局外人,不难感同身受。医学之路仿佛又像一场斯巴达勇士赛(SPARTAN RACE),当攀到一个障碍的最高点,回望中有些害怕,总有个声音传来,你行的!,接踵而来的障碍似乎没有尽头,一次次地恐惧、困惑和怀疑,一次次地成长,作为一个局外人,又不容易体会到这些。

 

Malcolm Gladwell在其《Outliers》书中是这样告诉读者的,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满足感包括三个品质,即自主性(autonom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努力与回报的关联(a connection between effort and reward),无疑,成为一名医生的努力和付出是巨大的,面对的细节又是各式各样的,但回报远不只是旁人认为的物质上的。伴随着医学院的大大小小全国统一考试,四年学习将一晃而过,走出校园并不意味着考试的结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每个病人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考试题,迎面而来将会是更高的挑战。

 

成为专科医生,回首前尘,已走过了大约156个春夏秋冬,时间告诉他们,一个医生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但对病人的责任是无限的。正如一个医生在医学院开学典礼上告诫未来的医生们什么是责任?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病人期待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你们必须自始至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即便还是一个学生。开始的时候,你们可能对这个神圣的责任会有点不自在,但是,白大褂对你们的病人而言,意味着这个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至少在我看来,医生的责任感或许还包含了某种对自己曾经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应有的自我尊重,也包含了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