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鸟瞰金门
老兵四十年重回金门阵地
卜一
离开金门已四十年了!上世纪60年代我在台湾,曾去金门服役,在那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当年的战地惊魂与袍泽深情犹如昨日。 四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烽火早已逝去,历史的恩怨也久已消失。 金门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呢? 多少年来在外,曾两度去厦门,都乘船到金门前哨的大、二担海域眺望怀旧。 可惜都是"只在云雾中,岛深不知处",不胜怅然。 2006年夏天,我有暇到台湾小留,遂欣然前往金门故地重游。
又见金门
飞机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窗外崇山峻岭,绿野青葱,临空过了明珠如串的澎湖,不久飞机开始下降,我又见到了料罗湾美丽的苍海和金色的海滩,回到了金门。我们一团十数人,随导游离开尚义机场,开始了三天愉快的旅游。 导游是金门人,他对金门的轶事与风情了如指掌。 首先他简单地说了一下金门的沿革与历史。
金门、小金门与厦门
料罗湾
沿革与历史
金门古称浯州,位于福建九龙江口外,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共有金门本岛、烈屿(小金门)、大担、二担(后改为大胆、二胆)等十余个岛屿,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金门本岛形如哑铃,东西宽,中间窄,面积为134平方公里。 据发掘资料,三千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岛上就有人居住。 晋代五胡乱华,汉人南迁,到岛上避难,成为世外桃源。
金门地图
唐德宗时设浯州牧马区,由牧马监陈渊率部属及十二姓民户迁此,后陈渊被尊为"开浯恩宗",百姓建牧马侯祠祭祀至今。 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主薄时曾两度来金门讲学,开金门学风之盛,其后金门人才辈出,宋、明、清之际共出了43位进士。 北宋末靖康之难,北方涂炭,北人南迁来金门,至今许多百姓族谱均追溯至宋代。 明初江夏侯周德兴驻守浯州,筑"千户所城"以御寇防盗,以浯州"固若金汤,雄镇海门" 始得名"金门"。 明代中叶以后受倭寇及海盗侵扰,战火不断。
明末清初,郑成功于永历四年(1649年)据金厦两岛,撑起东南天半壁,抗清复明。 顺治18年(1661年)郑成功由金门料罗湾启航经澎湖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次年清廷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二年(1663年),施琅参与数路清军, 联合荷兰人攻取金厦两岛。 次年郑经由铜山(今东山岛)撤至台湾。 其后三藩之乱起,郑经于康熙13年(1674年) 重据金厦。 直到康熙19年(1680年)清军再度夺取金厦, 三年后(1683年),施琅东征澎湖,台湾郑氏归顺降清。
从永历四年到清康熙19年的31年之间,金厦两岛曾在清与明郑两方六度易手,加之三藩之乱,金门百姓悲鸣号啼。 多年战乱,生态损坏,金门成为草木乏生,风沙走石的荒岛。 清代、民国期间社会动荡,民生困苦。 金门屡为海盗侵扰。 百姓为求自保,投身军旅,武将辈出。 抗战期间,金门又为日本人占领,令金门百姓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悲惨往事。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又起, 1949年秋战火延至金门,是年10月中旬,共军轻易攻取厦门,但将骄轻敌,一周后草率发动登陆金门的古宁头战役,全军覆没。 次年(1950)夏韩战爆发,国际形势复杂化,共军除在当年7月送了一个营约七百兵士到大、二担岛白白牺牲之后,再也没试图登陆攻取金门,导致过去半个多世纪及未知的未来中国分裂,台海两岸对峙。 1954年,中共曾炮轰金门(九三炮战)。 其后于1958年正值中共内部反右,三面红旗运动, 内政不修,民不聊生之际,毛泽东发动了八二三炮轰金门44天,后改为单日打、双日停。 炮轰一直延续了21年,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箭拔弩张"的紧张状态, 带给金门百姓无比灾难,也延误了台海两岸交流合作的时机。
1979年中美建交,金门炮战结束,但直到1992年11月国府才废止"金门战地政务"。 2001年1月2日金厦开始通航。 两岸小三通规定:商业、体育与宗教人士以及金门、马祖居民可与厦门、福州两岸来往。 金门成为两岸的桥梁,台湾和大陆发展的榜样,终于导致2008年两岸的全面三通。
战史馆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古宁头战史馆、湖井头大二担战史馆、八二三战史馆,见到许多珍贵的老相片,古宁头战役的坦克车--金门之熊,八二三时用的F86,F104,C130飞机,240大炮及战车。 这三天我们在金门到处都看到遗留下来的战车、大炮,堡垒。
1950年7月大二担战役
见到一张八二三炮战时,古宁头民房被炮弹全毁,满目疮痍的巨幅照片,真是惨不忍睹。 金门的百姓真是饱经战火摧残。
1958年八二三炮战,古宁头民房全毁 ,满目疮痍
1949年古宁头战役国军的坦克车
在战史馆附近,我们参观了古宁头战役唯一存留下来的历史见证—古宁头北山古洋楼。 这是1949年秋共军登陆后的指挥所,后国军反攻,共军在那死了不少人,残破的阁楼还留下了不少当年枪弹的痕迹。 近六十年来,它仍然默默地屹立在风雨之中,向人们述说着那场惨烈的战事。
古宁头北山古洋楼,1949年古宁头战役共军登陆后的指挥所
四十年前我登上太武山顶,眺望大陆近在眼底,猛一看,真难以想象就这样双方对峙了几十年,那么近! 那么多大炮、堡垒,紧张万分。 时过境迁,这些玩意。
太武山顶眺望大陆近在眼底
坑道
金门的地基主要是花岗石,坚硬无比,是最好的防炮材料,当年国军十万大军在此挖了不少洞——坑道。 各主要部门,医院,补给水道都是在坑道里。 当年我服役时到各处办事,整天朝洞里钻。 盛大的聚会譬如金防部司令尹俊召集大专预备军官好几百人,就在好大的一个地洞--擎天厅地下大礼堂。 还记得当天尹将军精神饱满,上来就问:"大家好不好?" 我们几百人大声叫"好!" 他说声音不够大,我们一起再大吼"好!" 他就笑了,同时告诉我们在金门要"保密防谍",什么军事机密都不可外漏。 他到任以后金门保防做得非常好,对岸"共匪"连那时谁是金防部司令都不知道。 "我当时就想:"老共恐怕没有那么窝囊吧!" 多年以后回想,才了解到尹将军真是个可爱的好将军,深得曹操"望梅止渴"之真传。 当时我被他吓坏了,写信回台湾什么都不敢讲,只是有一段每次不能少:"来金门才坚信反攻大陆一定成功!"
坑道
擎天厅地下大礼堂
这次导游带我们参观了翟山坑道及烈屿九宫坑道,都是在八二三炮战之后 60年代建的,考虑到以后如再有炮战,小登陆艇抢滩运送补给太危险,就在岸边山脚打了好几个洞,内部挖了几百米航道,可使小艇开到坑内起卸补给。 这两个坑道规模都不小。 用当时的工艺水平挖那样坚硬,那么大的洞,真令人佩服。 但也曾发生一些惨剧,火药失控炸死不少兵士。 那时共军忙着"文化大革命",国军就忙着"挖洞",后来也没真用上场。
翟山坑道
烈屿九宫坑道
我们进到坑道里,沿着水道上的石路走了好几百米,使我联想起曾去举世闻名的美国肯达矶州的曼玛斯岩洞(Mammoth Cave)的光景,金门的坑道真是"巧夺天工"。
马山喊话站
我们前往马山参观,马山位于金门东北角,距对面中共的大伯岛约两千米,为金门距共军最近之处,现名为"马山观测站",当年为"马山播音站",俗称"马山喊话站"。 我们在那眺望中共大伯、小伯、角屿、小嶝、大嶝,诸岛近在眼前。 60年代我在金门时就听说有士兵游到对岸去了。 这次导游告诉我们,70年代末有位林毅夫君来此驻防,某夜就游了过去。
马山喊话站
从马山眺望中共大伯、小伯、角屿、小嶝、大嶝,诸岛近在眼前
当年我在金门时,就曾来马山办事,见到几个小姐,她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对着对岸大吼喊话:"亲爱的朱毛官兵们,... 蒋总统... 反攻大陆。 "我们驻防的斗门离马山不远,每当黄昏之际,我走到高粱田里都能听到对岸的喊话,但大多因风吹音散,听不太清楚。 大致上每天都是:"蒋军官兵们... 伟大的毛主席... 文化大革命... 打倒美帝国主义... 解放台湾"这一套。
有一天我同队的一位军官告诉我,有人听到如下这段中共的喊话:"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人民朝气蓬勃,丰衣足食,今年过年我们每人都加了一个蛋!" 我当时就对我那伙伴说:"如果就靠这一个蛋,解放统一就有得等了!"
在马山眺望诸岛之时,不禁令我想到一个历史的问题:"如果当年共军从那几个岛不去那么远的古宁头折腾,而是来马山或它附近登陆,今天的台湾和中国又会是怎么样呢?
共军发炮到金门的宣传单
国军发炮到金门对岸的宣传单
水鬼
当年国军在金门、马祖设立了一种"两栖侦察队",老百姓称之为"水鬼"。 这些小伙子都是长距离游泳健将,如今回想他们的任务就是到对岸去"捣蛋"。 对面中共也有这一套。 我那时驻防的斗门在太武山前靠向大陆的海边不远,据说前一年就有老共的水鬼摸上岸把一整班的八个士兵都杀了,连耳朵都被割去领赏了。我们当时夜间有事外出都是提心吊胆,箭步急走,一手拿电筒,一手还不时摸着耳朵,深怕被割掉。
导游告诉我们:与大陆相隔的海中有个无人小岛,以前我们的水鬼常游过去插上青天白日旗,但几天以后就变成五星红旗了,原来是对方水鬼去换的,于是我方水鬼再去换过来,如此换来换去,可折腾了!
勿忘在莒
太武山位于金门中偏东部,为金门之脊梁,最高为283米。 我们步行上太武山约40分钟,到达山顶,瞭望料罗湾海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见到蒋介石亲笔题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刻在一面竖直的岩石上,字体坚毅有力。 "勿忘在莒"是当年在台湾的一个家喻户晓的口号,莒光号火车,莒光牌香烟,莒光楼,东莒、西莒岛等林林总总,对台湾当年的军心、民心起了巨大的振奋作用,也代表了国民党当年反攻大陆的精神。
毋忘在莒石碑
金门筥光楼
蔣介石於1952年1月來金門視察,題了「毋忘在莒」四個字。 最初他手下的文臣感到有點難辦。 覺得蔣介石讀書不精,引喻失義。 因為「毋忘在莒」的典故出自《呂氏春秋。 真谏》中鮑叔牙在酒宴中對稱霸後的齊桓公說:「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 」 意思是提醒齊桓公不要忘了當年落難,逃亡到莒國的艱苦日子。 要他居安思危,不亡其本。
但蔣介石把這段話弄錯,搞成「田單復國」的事了。 那時齊國被燕國的大將樂毅攻佔了七十多個城,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城。 後來田單在即墨,而不是莒,用火牛陣反攻復國。 但史書上並沒有留下「典故、成語」。 以後蔣介石又發起了「毋忘在莒運動」,表示一定要「反攻大陸」。 不但在金門有太武山「毋忘在莒石碑」、「筥光樓」等;連江縣原白犬列島後更名為「莒光鄉」,其中的東犬、西犬兩島亦更名為「東莒」及「西莒」;在臺灣,豪華高速火車叫「筥光號」,還有「莒光路」、「捷運莒光站」;並發行「毋忘在莒郵票」等等,搞得轟轟烈烈。
李敖生前就曾挖苦蔣介石读书不多,用錯了典故。 但「天下無不是之君主」,大家只好來個將錯就錯,如今也成了個「現代典故」了。同我一起去太武山觀賞「毋忘在莒石碑」的一個愛發牢騷的中年軍官,當場就嘆道:「哎呀! 就只剩那麼一個『莒』了,還有什麼好提的!」
鸟儿们
战争的炮轰平静后,有福的不仅是金门百姓,鸟儿们又回到了这里。 金门四处水泽多,鱼虾海产丰富,田野间到处都能见到五颜六色的鸟类。 当年没见到什么鸟。
古宁头双鲤湖是观鸟最好的地方。 我们参观了"双鲤湿地自然中心",在那儿展示了金门各种鸟类,其中冬候鸟以鸬鹚为主,还有白鹭,水鸭等,每年10月来,3月去。
我们从金门本岛去小金门时,就在海上见到了许多冬候鸟。 夏候鸟有家燕、粟喉蜂虎,他们夏来冬去。 另有些过境的候鸟,还有些留鸟,像戴胜、斑翡翠、苍翡翠、红冠水鸡、白腹秧鸡、喜鹊等。
我清晨漫步于斗门溪边,曾见到各种红、白、黑色的小鸟游荡于芦草、水烛之中,美丽非凡。 四十年前我在此很少见到鸟儿,可见鸟儿和我们人一样,都是厌恶战争,喜好和平的。
金门现在有很多鸟群,四十年前我在此很少见到鸟儿,可见鸟儿和我们人一样,都是厌恶战争,喜好和平的。
美食及特产
吃的方面,金门最有名的是贡糖和高粱酒。 贡糖从明代开始,作为向宫廷进贡的珍品。 我们去了一个贡糖厂,我因血糖偏高,去前打定主意,不吃,不买,只看。 但到店内被殷情的服务感动,遂放肆地尝了各种各样免费的样品,的确名不虚传,美味可口,而且店员服务周到,盛情难却,也就随满店的旅客买了好几盒。
我们在小金门去了一家卖海味干货的店,也是让顾客尽情品尝,只觉味美,又买了几袋。 参观了陶瓷、面线及一条根草药的店,每家都是成品精美,包装入时。
贡糖及其他特产店
金门高粱酒,据说是当年胡琏将军为百姓种植高粱找到的出路。 该酒香醇浓郁,我们经过酒厂,看来颇具规模。 当年我在金门曾买了不少带回台湾分赠亲友。 40年过去了,许多亲友早已作古,这次我还是买了两瓶回台北送给两位仅存的父执辈。
金门高粱酒厂
炮弹钢刀
从八二三炮战起,共军炮轰金门持续了21年,打到金门近百万发炮弹,唯一的好处就是送来了百万件做钢刀的上好原料。 现金门吃这行炮弹钢刀饭的人还不少,我们去参观了一家"金合利钢刀店"。 这家老店在1937年就开业了,过去50年,多谢共军送来的上好原料,他生意做得越来越好。 那老板是个人才,他首先展示了炮弹与一般菜刀钢材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比较图,令人一目了然,他打出来的肯定是"天下第一刀";随之他作了一个精彩的演讲与示范,老板手脚利落,半手工半机器,边讲边做,几分钟就做了一把好刀。 他告诉我们每个炮弹可做60把菜刀。 我看虽然他开店吃老共炮弹的饭已几十年了,但剩下的炮弹,少不了还有一、两千万把刀可做,他肯定要发更大的财,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生意兴隆的金合利钢刀店
老板能言善道,会做生意
共军打了一百万发炮弹,够金合利老板吃几辈子
植树与公路
据传说,金门自古草木繁盛。 但到明末清初郑成功以金门为基地,伐木造船以取台湾,加之清与明郑于金厦六度易手。 清代,民国及抗战时日本人占领,战火纷飞,金门除太武山,五虎山等少处尚有原生树林外,全岛林木尽失,风沙走石。 1950年,胡琏在金门严督植树,花了不少功夫,另外筑坝蓄水,解决十万大军与三万百姓饮水,并保持水土。 如今金门遍地林荫。
为了战备,胡琏开始大修公路,现岛上四通八达,公路也都铺上水泥。 主道有环岛东,西,南,北四条及中央公路。 路两旁均种了高约数十米的大树。 道路整齐美观,百姓受惠莫浅。 回想我四十年前见到的路旁都是细枝小树,这次回来见到的都是大树,不禁令我感到人世沧桑,正如东晋桓温所说:"树犹如此,况人乎!"
风狮爷
以往金门林木荡然,秋冬风沙走石,使房屋毁坏,四周荒芜,百姓苦不堪言,乃祈求神灵制煞辟邪,这就是金门的守护神—风狮爷,是综合狮与人的神灵,在岛上到处可见。 有石刻的,泥塑的等等,带了法器,身披红裳,造型神态各个不一,看来可敬又可爱,我们去参观一家礼品店,店主好客,每人赠送一个泥塑的小风狮爷。 我带回家后对老妻说:"以后我们去哪儿风大,就得把风狮爷带上。"
風师爷
宗教祭祀
烽火颠沛,黎民无依,则求诸于神灵,是以金门庙宇及宗祠特别多,"妈祖庙"当然是最重要的,其次有"迎城隍",祖厝或祠堂到处都是。 百姓还为古宁头殉国的李光前团长建庙祭祀。 在小金门有一个烈女庙,原是由大陆飘来的女尸,由国军安葬建庙。 前往祭拜的人很多,当地人告诉我这庙有求必应,非常灵。
在金门鬼神的故事也特别多,譬如古宁头的北山古洋楼是古宁头战役共军的指挥所,共军在那死了不少人。 导游告诉我们,每当夜黑风高就会听见里面众人惨吼,但从来没人敢进去看个究竟,其实我倒有个好主意,也不必分国、共了,干脆也建个庙拜一拜在古宁头牺牲的共军将士不就好了吗?
李光前将军庙
烈女庙
古厝与古迹
金门的传统习俗保留维护的非常好,是我在台湾及中国各处见到数一数二的,许多村落虽已有现代小洋房,但很多明清的住户,街坊都保留了下来。 我们去了古宁头南山、北山、杨山村,见到古厝有一落、二落、三落的形式。 房檐有许多泥塑、砖雕及彩绘。
我在北京时许多人对我说:"当年城墙就不该拆啊!" 保护固有文化及历史古迹,北京人没能做到的,金门人做到了!
金门保留的古迹有33处,我们去了俞大猷的 [虚江啸卧碣群]、[文台宝塔]、 [邱良功墓] 及 [母节孝坊]、[汉影云根碣] ,和祭郑成功的 [延平郡王祠] 等。 金门军民做得很好,应为台湾与中国之典范。
民俗古厝
文台宝塔
邓丽君的歌声得大陆民心
1979年,金门炮战结束,但直到1992年11月国府才废止"金门战地政务"。 2001年1月2日金厦开始通航,虽然大、二担岛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与对面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两块大牌都还在,双方气氛好多了。 两岸小三通规定:商业、体育与宗教人士以及金门、马祖居民可与厦门、福州两岸来往。
二担岛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石牌
厦门”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牌
我几年前去厦门旅游,乘小艇去大、二担近海观赏。 船快到时传来国军岸上"喊话"声。 暗想四十年了,还没喊完吗? 待船近岸只有两百米处停下,才听清楚乃是邓丽君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可见邓丽君的歌声比蒋总统与反攻大陆还得大陆民心啊!
昨日、今日、明日
我问了许多金门居民,几乎每人都去过厦门及大陆 ,大多数人都在厦门买了房子、置了产。那里也是他们的家乡与亲人所在!
金门共有三镇:金城、金湖、金沙,二乡:金宁、烈屿。 其中金湖镇有个山外村由于靠近料罗湾补给船舰上岸必经之道,又位于太武山麓重兵驻守,当年非常繁华,还记得山外有个"青山楼"饭店,我曾去那会老友,一盘饺子,两碟小菜,几杯金门高粱,"山外青山楼,战地喜重逢",其乐恍如昨日。
今日山外
那时在金门有十万大军,任何草丛,树林里都驻满军队。 现整个金门只剩六,七千兵士,山外也没落了。 导游带我们到山外一家餐馆用餐,我问他"山外青山楼"还在不在? 他告诉我从来没听过"青山楼"。 我离开了四十年,回来只觉人世沧桑,恍如做了一场"李伯大梦"。
以前草丛中都是驻军,现大多数都归还民用。 导游指给我们看有几家"卡拉OK",原是以前的军妓院"军中乐园-八三么"。 当年阿兵哥常去的地方—弹子房也几乎没有了。
多处海岸虽也还偶见到警告牌"当心地雷",但大部分均已开放,战争留下的海岸防御故障一轨条岩及高粱田里防空降的水泥桩,废弃的战壕堡垒、坦克、大炮对映着海上捕虾及玩耍的百姓,织出一付今昔的对比。 战争留下的海岸防御故障一轨条砦
我在马山凝望海岸遗留的轨条砦时,当时海边正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突然有一年轻人提着鱼竿漫步而来,我问他:"钓到大鱼没有?" 这样悠然的景象是我当年在那儿无法想象的。 正如苏东坡说的"唯江上之清风,... 而吾与子所适。 " 如果世间少一点战争,少一点"禁地",人人都能领略到天下"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之美景。
在马山,突然见到一個年轻人提着鱼竿漫步而来
金城镇是金门政府所在,也是商业最发达的区域,新的街道相当繁华,但也保留了许多明、清的街坊。 我们在那蹓跶了一阵,买了几瓶高粱酒及干货,一路炸的、煮的、各种福建小吃特别起眼。 金门百姓都非常纯朴、勤奋努力,很会做生意,提到共产党已没什么你们、我们之分了。
前福建省政府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苏树林访问金门
金城镇
金沙镇的沙美是金北的重镇。 当年我们办伙食早上三、四点就到那去买菜,黑夜里 市场挤得满满的。 单日炮轰,一过午夜12时停火了,我们就得赶快准备早起去买菜,晚去了,就买不到青菜。
这次我经过沙美镇也清静多了,倒是镇旁建了两所好旅馆,我在那儿住了两夜,也算有缘,就与我当年驻的阵地只隔了一、两公里。
沙美的旅馆
四十年重回斗门阵地
我们团组晚餐后,在夜间抵达沙美的旅馆。 第二天一早,天未破晓,我踏上租来的自行车,沿着环岛北路去寻访我当年阵守的阵地及邻近的斗门村落。 金门初秋清晨的寒风令我感到清凉,远处太武山的侧影使我忆起四十年前与我朝夕相伴的山峦,今天依然像当年一样对我是无比的亲切!
天未破晓,我踏上租来的自行车,沿着环岛北路去寻访我当年阵守的阵地及邻近的斗门村落。
停车几次问早起的乡民:"斗门在哪儿?" 他们都告诉我:"前面一转弯就到了。" 见到大道旁一条小径,啊! 这不就是当年我们部队进出的要道吗? 只是当年的红土路现已铺上了水泥。 路旁的高粱田使我想到那时黄昏散步,好奇地去寻找地上零落的共军炮轰撒下的宣传单。 在田野里转了一阵,四周无比的宁静,没见到驻军、枪炮以及早晨的操练。 突然见到一个残缺的堡垒坐落在杂草丛生的小径旁,哎呀! 这不正是我当年与四、五个袍泽日夜居住的堡垒吗?
见到大道旁一条小径,啊! 这不就是当年我们部队进出的要道吗? 只是当年的红土路现已铺上了水泥。
四周无比的宁静,没见到驻军、枪炮以及早晨的操练。 突然见到一个残缺的堡垒坐落在杂草丛生的小径旁,哎呀! 这不正是我当年与四、五个袍泽日夜居住的堡垒吗?
因时间有限,不得久留,我急急地骑车回旅馆,随团开始今天的旅程。
次日清晨,我沿着田间埂道,步行约二十分钟又回到我那"旧居",在附近又发现另一个堡垒,显然当年没有,以后才增造的。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只是残军与瘦马都见不到了。 四周杂草丛林中依稀还能映现出当年我们的营部所在地,当年许多洞穴般简易的办公室已无踪影。 田间的一个土堆,应是那时我们的高炮阵地,回想当时无论是炎热日照或刮风下雨,只要雷达上显示了对岸共军飞机临空,我们的阿兵哥们就要守在炮架上整日辛苦,紧张戒备。 时空转换,如今倒也安宁了。 高梁田边新修了一个灌溉的小溪,石碑上刻着"斗门溪"。 一个农夫开了辆豪华车子来耕田了。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只是残军与瘦马都见不到了。 四周杂草丛林中依稀还能映现出当年我们的营部所在地,
田间的一个土堆,应是那时我们的高炮阵地
遗留下来的当年反空降的设施
高梁田边新修了一个灌溉的小溪,石碑上刻着"斗门溪"。
我又走到我那废弃的堡垒,回想那年我部队夜间由高雄乘登陆艇启航,在海上见到澎湖灯光闪闪。 次日下午约两、三点抵达金门外海。 云雾弥漫中见到了料罗湾美丽的黄沙及汹涌的沧海,当天是单日,为炮轰开火之日。 我们在船上等了十多小时,次日凌晨已到了双日停火之际,乘海潮高涨,我们好大一艘登陆艇就一股劲地向沙滩冲去,砰嚓一声巨响,着陆了。 黑夜中成千的士兵急着搬运补给物资,上上下下,蔚为壮观。
我随车来到这个堡垒与四、五个先到的老兵与充员小兵同住其内,第二夜,我被不停的枪炮声惊醒,老兵告诉我这只是金门全岛每月的例行实弹试射演习,吵了两三分钟,可谓声势吓人。 再过一夜,听到远处稀疏的炮声,对岸的共军向我们发炮打宣传单过来了。 头几夜总被惊醒,再过几夜,习惯了。 他放炮,我睡觉,不再醒了。
记得有一天黄昏,我们的辅导长(相当于共军的政委)到阵地告诉大家"根据情报,今晚我们这里应该会落弹,大家要小心!" 果然过了午夜。 炮声由远而近,好几次听到"梦想、噢、噢、老兵告诉我这是炮弹低空擦地而来,不太远了。 当时听来的确毛骨悚然,我问老兵这堡垒挡得住吗? 他们说:“如果打个正着,大家就一起上西天了!” 次晨见到阵地附近好几个深洞,都是炮弹穿地而入,据估计洞深有五米。
我到大嶝岛访问时,拍摄的共军炮击我阵地所用的152加榴炮
60年代我们在那双方都不打"杀伤弹"了,就是临空爆炸,碎片四处飞的玩意儿,而改打宣传弹。 一个炮弹从对岸飞了十来公里过来不爆炸,只是后底在空中脱开,弹膛也有几片钢板掉出来,中间放满的宣传单临空而飞,但弹头与脱出的钢板和弹筒,谁碰到谁倒霉,经常听到有士兵及百姓中弹而亡或打断一条腿的。 共军想的还十分周到,打过来的宣传单居然是"繁体字",大多是说些"伟大毛主席领导文化大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人民欢腾家家丰衣足食。 "之类,信不信就由你了,据说还真有人信呢! 后来有人居然信迷了,夜间就游泳到对岸去了。
我走到一条长直的小径,这就是当年我们进出营区的必经要道。 越过此道,进到一个小村落,这就是当年与我们亲切相处的老百姓居住的斗门村。 那时村民没有电灯,黄昏,夜间居家要点油灯,行路需带手电筒。 村落萧条,房舍简陋残破,偶见几个残废青年,也许是被炮轰所伤的。 我们经常到村中小店买些日用品及糖果。 当时我们按月领取"八一四"香烟,老百姓特别喜欢这种香烟,我们常拿去跟他们交换金门特产的贡糖。 那时的百姓都非常纯朴,与我们相处像亲人一般。
斗门村
事实上,金门炮战一直延续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正式停止,一共打了二十一年。 在这二十已年的战火中,共军向朝鲜方而方打了近百万发炮弹。 金门人民生活受到许多限制,他们不能听收音机,不能用照相机、摄像机,看不见普通的广播电视,禁止游泳、出海、放风筝、养鸽养鸟,过年过节、婚喜事都不准放鞭炮。 汽车机车管制进口,连篮球、排球、足球等可供漂浮之物均列为严格管制品。 金门百姓长期生活在时光倒流的状态,同样地福建沿海的居民也长期处于战备状况,经济萎缩,生活困苦,真是斯民何罪,遭此灾殃。
今晨我又回到这,只见房舍错落有序,家家都盖了小洋楼,屋前摆了汽车和摩托车,清晨显得格外宁静。 偶见几个早起的村民对我招呼。 我告诉他们,我是他们四十年前的老邻居。 他们非常惊讶,对我无比的亲切,难得"故人来"啊!,请我喝茶,要我坐下来谈谈。 他们都记得我们以前的驻军阵地,也说了我们的枪炮种别,提到后来迁走的往事。 军队走了,许多阵地都归还百姓了。政府给金门老百姓的福利非常好;家家都在对岸厦门置了产,买了房子。 我恭喜他们家家都发了财,我也告诉他们:"明天会更好",三通就快了,金门的经济,百姓的生活必然会更好的,他们对我说这也是他们的愿望。 因时间有限,我必须道别离去,他们叫我几年后再来,我也告诉他们,希望几年后能再见到他们个个都发大财!
今晨我又回到这,只见房舍错落有序,家家都盖了小洋楼,屋前摆了汽车和摩托车,
家家都在对岸厦门置了产,买了房子。 我恭喜他们家家都发了财,我也告诉他们:"明天会更好",
沿着来时的田埂,不时回望着斗门村落,就如同四十年前一样的心境,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斗门!
离去与省思
三天愉快的旅游及参观后,导游送我们到机场,飞机冉冉上升,料罗湾、金门以及对岸厦门在海角缓缓消失。 金门秀丽的原野,苍蓝的海天,典雅的古厝,珍贵的古迹,美丽的鸟儿,丰富的特产,还有那纯朴的斗门村民,以及令人深思的战争旧事,一一在我脑海中萦回。
金门的人民饱经战火的洗礼与摧残, 但他们最能了解战争之可怕与和平之可贵。 他们是两岸的桥梁,未来台湾和大陆合作发展的榜样。 愿历史的恩怨尽早消去,让许多国共的英灵在那壮丽的山峦与平静的苍海安息,也让金门这座桥梁带给中国与台湾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