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el in the Snows》- 雪域高原上的决斗(下)

7. 进入江孜

江孜历史上是继拉萨和日喀则的第三大城市,是由亚东通往拉萨的重要门户。在英军到达江孜的当天,一个叫Tailing的宗山城堡藏军代本来到营地说拉萨命令他不能放弃城堡必须武力反抗,尽管他和部下都不想打。Younghusband告诉Tailing必须在明天早8点投降,否则的话就要武力进攻。第二天早上当英军到达宗山城堡前时发现城堡已空,藏军已经撤离。随后英军又进驻了白居寺。这样,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地占领了江孜。江孜城的藏人似乎对前来的英军不太在意,商铺仍然开门做生意。英军一些军官对白居寺很感兴趣,特别是寺内的白居塔,塔体外墙为白色,塔身呈金字塔型,底大上小,共九层,塔内有十万多佛像 又被称为“十万佛塔”。白居寺藏语叫“班廓曲德”,所以英语翻译为Palkor Chode。

江孜城全景,左边近处的建筑是白居寺(Palkor Chode),右边远处在山上的建筑是宗山城堡

在搜查宗山城堡时,英军发现了一个屋里堆满了各种小型宗教形象的俑(small religious images)和一 些画卷(painted scrolls)。根据“rules of war”(书中没有写明是什么),那些俑和画卷成了合法的战利品(legitimate booty)。除了一些留给英国的博物馆外,Younghusband 和MacDonald每人得到十多件,其余的军官每人都分到两,三件。

在来到江孜五天之后,认为形势已经稳定了,MacDonald带领一大部分英军撤离宗山城堡返回亚东的春丕村去征集后勤给养。留在江洛林卡的是Younghusband,550名官兵,两挺玛克辛重机枪以及能吃三个星期的食物。

留在江洛林卡的部分英军军官和随军记者,坐在第二排右数第六人为Younghusband

MacDonald(坐在中间者)和其他英军军官在亚东春丕

几天过去了,没有藏人前来谈判。Younghusband在来江孜的路上遇到的那位清朝官员告诉他,西藏政府不同意清朝驻藏大臣来谈判,也不提供他从拉萨到江孜的交通工具。4月22日,Younghusband发电给英国政府表示最有效的迫使藏人谈判的办法是去拉萨,但没有得到回复。

5月3日早, Brander中校带领400多英军到离江孜东部50英里的卡如拉山口去摧毁藏军垒筑的阻止英军向拉萨方向前进的石墙。只留有150名英军驻守江洛林卡。5月5日凌晨4点半左右,随着“Ki-hu-hu-u-u! Ki-hu-hu-u-u!“ 的大声喊叫,几百名藏军突然从四面发动进攻偷袭江洛林卡,在英军布防的铁丝网外向睡在屋内的英军射击。站岗的士兵也许是睡着了竟事先没有发现藏军的到来。英军连忙从房顶和屋内向藏军还击。天亮后,藏军撤离。尽管这场战斗有134藏军被打死,英军也死亡3人,这也是英军进藏以来的第一次战斗减员。虽然Younghusband没有受伤,他也感到了形势的威险,他动员所有的人都要武装起来以防藏军的再次进攻。

与此同时,英军在卡如拉山口也打死上百名藏军,英军死亡5人,包括一名上尉军官。Brander的部队于5月7日夜间返回江洛林卡缓解了那里兵力的不足。

在以后的二十天时间里,藏军和英军围绕着江洛林卡不断进行着包围和反包围的零星战斗。

8.宗山城堡争夺战

宗山城堡自英军撤离后,又被藏军重新占领。有消息说从日喀则和拉萨有近一万藏军向江孜集结。为了保证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英属印度政府又从印度向西藏增援了一个营(辖四个连)的英国皇家陆军部队。 6月初这只部队进入西藏后,在亚东春丕与MacDonald的部队会合。6月12日,整个英军部队离开春丕前往江孜。 6月25日部队经过江孜南部的南尼寺时,为了保障后勤供给道路的安全与畅通,英军向寺内的藏军发起了攻击,击毙击伤藏军200余人,占领了寺院。6月26日,英军到达江洛林卡并安营。

由于宗山城堡居高临下,对营地造成了威胁,英军决定夺回它。为了防止藏军从日喀则方向增援,MacDonald认为他们要首先拿下紫金寺(Tsechen Monastery)。紫金寺位于江孜城西北约4英里里的一个山坡上。6月28日早上英军分两路,一路在山坡上从后部发动进攻,另一路从正面进攻寺院。寺内的僧人的抵抗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下午,英军占领紫金寺。尽管MacDonald战前重申不许抢劫(looting),寺内的大部分文物还是被士兵据为己有。

英军准备进攻紫金寺

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冲突,不丹国王Tongsa Penlop希望调停英藏双方的冲突,已经来到了江孜。7月3日,谈判被安排在江洛林卡。出席这次会谈的是:英方代表Younghusband,藏方代表西藏噶夏政府的噶伦兼达赖喇嘛的总管Lobsang Trinley 和不丹国王。这也是英军进藏以来的首次高级别的会谈。出乎意料的是,Younghusband在会谈中要求藏军在48小时内撤出宗山城堡作为先决条件,谈判没有取得成果。为什么不占领宗山城堡就不能谈判了呢? 大概是Younghusband故意不想让谈判在江孜取得成功,这样他就有理由去拉萨,或许有可能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直接谈判,这不仅有利于他个人的声誉和升迁,而且也会满足他对拉萨探险的欲望。在此之前,由于Younghusband重复要求去拉萨,引起了上层的不满,加之他与MacDonald在一些决策上的分歧,英属印度政府一度曾想要撤换他,但短时间找不出合适的接替他的人选。

7月5日中午12点,要求藏军撤离宗山城堡的时间已到,没有迹象显示他们已经撤离。Younghusband命令架设在江洛林卡一个房顶上的玛克辛重机枪向城堡发出警告射击。为了防止藏军重新占领紫金寺,英军把寺庙放了火,所有建筑很快燃烧起来,大火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

架设在江洛林卡房顶上的玛克辛重机枪,枪口指向远处的宗山城堡

英军进攻宗山城堡的行动开始于7月6日凌晨3:30。每名士兵额外发给了50发子弹,并自带两天的干粮。当英军从南部借着夜色接近城堡的山脚下时,被藏军发现。藏军从城堡上往下投掷石块并开枪射击。英军现在的兵力比以前增加了一个营,玛克辛重机枪也从两挺增加到4挺。天亮之后,英军的山炮开始向城堡轰击,重机枪也不停轮番扫射。藏军凭借城堡居高临下的地形顽强坚守。到中午时分,英军停止进攻。下午2点,英军集中所有山炮火力猛轰城堡的城墙。一些英军士兵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爬,当第一个敦克尔士兵爬到城墙时,被藏军用石块击中滚落下来。紧接着,一个英军中尉在爬到城墙时也被石块击落下来。那个中尉叫John Grant,敦克尔士兵叫Havildar Karbir Pun。两人后来分别被授予这次远征西藏的最高荣誉奖励: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和印度一级功勋勋章。

英军随后调集了玛克辛重机枪向城内猛烈射击。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英军得以翻越城墙进入城堡内。藏军的防线被攻破,被迫撤出城堡。接近傍晚,宗山城堡重新被英军占领。在这场战斗中英军死3人,伤17人,藏军伤亡人数不祥。

第二天,英军对江孜城进行了大搜索,发现城内的居民大都跑了,白居寺的僧人也不知去向。紧接着发生的便是英军的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对空无一人的白居寺文物的抢劫。尽管以前MacDonald也曾严令不许拿寺内文物,但这种事情还是又一次发生了。也许是出于忏悔之心,一些人后来把文物捐到了博物馆,并被注名是从江孜掠夺来的。

9. 进军拉萨

7月13日, Younghusband得到英国政府的同意前往拉萨。7月14日,在瓢泼的大雨中英军一路纵队离开江孜。这只队伍包括91名英军军官,521名英军士兵,32名印度军官,1966名印度士兵,1500名民工和3000多头骡子,从头到尾绵延8英里长。

在去拉萨的路上,尽管已是7月高原上仍有积雪

出江孜向东30英里,他们来到了Ralung(今热龙乡)。这里的一个寺院(Tatsang Gompa)很特殊,既有僧人,也有尼姑(nuns)。尼姑都带有假发头套,对到来的英军比较客气,给他们喝奶茶和青稞酒。

热龙乡一个寺院里带头套的尼姑们

7月17日,英军接近卡如拉山口。两个月以前被Brander 中校率兵摧毁的藏军防御石墙,又被藏军重新修复,并有约2000藏军在山口把守。这也是藏军防止英军前往拉萨的最后一道防线。

卡如拉山口,由英军中尉Norman Rybot绘制

卡如拉山口海拔16600英尺,仅有一条在山谷中狭窄的山路,两边是陡峭的高山。藏军的石墙就建在山谷中和山坡上,易守难攻。有了上一次的战斗经验,英军分别从山谷两侧的山坡和谷底往前行进。在接近石墙时,藏军首先开火,英军用玛克辛重机枪和山炮进行还击。在火力的掩护下,英军从两边的山坡上攻占了石墙,藏军弃墙撤退。一些布置在远处山崖顶部的藏军,继续顽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御英军的进攻,或被打死或受伤。英军占领卡如拉山口后,藏军已经无险可守,通往拉萨的大门已被打开。

7月18日,英军到达浪卡子(Nakartse)城堡,离城堡不远处就是西藏人心中的圣湖之一,羊卓雍措(Yamdor Tso)。湖水清澈纯洁,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明亮的蓝色(azure)。在这里Younghusband又遇到了前来要求谈判的噶夏政府的噶伦Lobsang Trinley。双方约定谈判在第二天举行。 7月19日,双方进行了一天的正式会谈,对一些条款进行了谈论,但Younghusband仍然坚持要到拉萨。7月22日,英军到达白地乡(Pete)。7月25日,他们到达雅鲁藏布江的南岸,准备坐船到北岸。因为只有两条船,渡河速度缓慢,用了整整四天所有人才渡过河。渡河过程中有五人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死亡,其中包括一名英军少校。英军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休整了几天直到7月31日才继续行进。

8月3日上午,英军来到了拉萨市郊的聂当乡(Nethang)。拉萨作为西藏的首都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在这以前,很少有外国人到过拉萨,曾有许多外国探险家乔装打扮希望能到拉萨都在半路上被发现并被遣返出境。今天,这支有三千多人的外国远征军正在列队向拉萨城走去。下午3点,在西藏高原强烈阳光照射下,他们看到了不远处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Younghusband拉萨探险的野心实现了,他终于来到了拉萨。

英军步兵和骑兵列队进入拉萨城

布达拉宫前的石台阶

10. 签定条约

来到拉萨后,Younghusband会见了清政府驻藏大臣(满语称昂邦,英语译为Amban)。昂邦告诉他希望达成一个条约。Younghusband看到昂邦住的是拉萨除了布达拉宫外最好的房子,也以自己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代表的身份要求住罗布林卡(达赖喇嘛的夏都),但被拒绝。西藏政府给了Younghusband在布达拉宫以北半英里的Lhalu mansion做为他的办公地点和住处。英军的营地就在离此东北方1英里处。

拉萨示意图,图中标有British Camp和Lhalu,布达拉宫就靠近Lhalu mansion,但图中没有标出

在随后的许多天里,谈判一直在进行。参加谈判的有,Ti Rimpoche(达赖喇嘛的全权代表,据说他有达赖喇嘛留下的金印),西藏噶夏政府的噶伦,尼泊尔驻藏官员和曾在江孜参加过谈判的不丹国王Tongsa Penlop。Younghusband当然没有机会和达赖喇嘛直接谈判。在英军进入拉萨前,他已经离开拉萨前往蒙古。也许是想表现出一些诚意,西藏政府在Younghusband面前释放了1年前越过国界被当作间谍逮捕的两名锡金人。  到8月底,双方对多数条款达成了共识,但对Younghusband要求赔款一事, 西藏方面形容是“给一个驴驮太多东西了,它根本驮不动”,认为要价太高无法接受。这时,西藏高原已经是秋季,虽然白天天气还比较暖和,夜里已经渐渐变冷。拉萨周围的山上也下了小雪。通往亚东路上海拔高的山口已经被积雪覆盖。

西藏噶夏政府的四位噶伦,最右边的那位是Lobsang Trinley

9月1日,在Lhalu mansion的一次会谈中,西藏方面再次对赔款一事提出异议。Younghusband提出了最后通牒,给西藏方面一个星期同意他提出的全部条款,否则的话,他就“take measures to compel them”。三天以后,9月4日,西藏政府在武力的威胁下表示同意条约的全部条款,包括其中两项赤裸裸的强盗性条款:

第六条款要求西藏政府向英国政府交付赔款50万英镑,分75年还清。

第七项条款规定英军在春丕河谷驻军直到赔款付清。

9月7日为条约的正式签字日期。西藏方面和昂邦希望签字地点在清政府驻藏大臣的驻地,但Younghusband坚持要在布达拉宫签字。下午3点左右,前来布达拉宫签字的人员有:Younghusband,MacDonald,Ti Rimpoche,噶夏政府的四位噶伦,西藏三大寺院的主持喇嘛,清朝驻藏大臣,不丹国王Tongsa Penlop和尼泊尔驻西藏大使。签字仪式上,在藏方和英方代表分别签字盖章后,拉萨条约(又称为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ibet)正式生效。

9月23日,英军离开拉萨按原路返回印度的大吉岭。从大吉岭到拉萨近400英里,他们用了8个月的时间。返回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藏军的袭击了。10月28日,英军回到大吉岭,结束了这次西藏远征。

英军进军西藏的路线:大吉岭(印度)- 则里拉山口 – 亚东 – 江孜 – 拉萨,距离约400英里

11. 拉萨奖章

英军返回印度后,1905年英国政府对所有参加远征西藏的人员盼发了奖章,又称为西藏奖章(Tibet Medal)。奖章分银质和铜质两种:银质奖章授予英军参战人员,铜质授予非战斗人员和民工。银质和铜质奖章的设计相同:正面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头像,反面铸有布达拉宫建筑造型和“TIBET 1903-4”字样。奖章绶带有一印有“GYANTSE”的挂件,是专门授予参加江孜争夺战人员的。总共颁发了大约3350枚银质奖章和2500多枚铜质奖章。

银质奖章正面,绶带上有“GYANTSE”的挂件(个人收藏)

银质奖章的反面(个人收藏)

银质奖章反面的放大图(个人收藏)

铜质奖章的正面(个人收藏)

铜质奖章的反面(个人收藏)

备注:文中除了注明出处的图片外,其余均来自《Duel in the Snows》一书中的插图。

参考资料:1.《Duel in the Snows》by Charles Allen

                       2. Wikipedia: Sikkim Expedition

                       3. Wikipedia: Expedition to Tibet

Zac 发表评论于
是的。英属印度部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英国的皇家部队;另一部分是由印度士兵组成,但一些军官是英国人。
ahhhh 发表评论于
这里面的英军伤亡是不是不包括印度军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