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开冒 一丘万壑
从西方传来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引起国人的赞叹,好像被拨动了内心深处的弦,与“背信弃义”“口蜜腹剑”“阳奉阴违”“落井下石”“见风使舵”的传统“智慧”融合共鸣了。还有人认为英国巴麦斯顿首相与丘吉尔能说出这名言,是受了中国文化影响。毕竟中国在实用理性领域根基深厚,傻乎乎的洋人要拾中牙慧才变得略狡猾点儿。
某国是个谋略大国,上至参谋干事,下至贩夫走卒,哪怕连四则运算都算不利索,但都喜欢玩兵法权谋。看似唯唯诺诺的猥琐人,酒喝高了会真情告白:他在装孙子。装孙子是《孙子兵法》的入门基本功,李零教授研究《孙子兵法》,说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装孙子”。每一个装孙子的人心里都藏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韬略。
有些民间外交家,能为任何无厘头的昏招做出解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他们掌握的唯一外交金句,有赚了便宜的沾沾自喜。
其实,用“朝秦暮楚”的国产机智理解这句话是谬托知己,犯了不能知己知彼的错误。这话还有个意思,只有永远的利益才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利益不是蝇头小利,不是赚小便宜,而是根本利益,是普世利益。权宜之计的临时结交,不会成为永远的朋友。北美独立战争,“分裂”了大不列颠,曾被大英帝国视为叛乱。北美独立,大英帝国丢了面子也失了里子,这利益损失太大了。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和英国还发生过多起冲突,除了1812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大多数冲突都以和解、妥协收场。如1793-1794年因边界纠纷,英国对美加边境实施运输封锁和贸易禁运,最终英国率先让步。1812年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政府此后便尽量避免与美国的冲突。1845-1846年,英美争夺对俄勒冈的控制权,双方经谈判达成妥协。1854-1856年,英美争夺中美洲地峡控制权,英国最终向美国让步。英美之间的这些冲突和龃龉大都以英国的妥协、让步收场。为何大英帝国宁肯放弃眼前的利益也要跟曾经的“叛徒”美国做朋友呢?因为英国政治家、外交家明白,跟美国做“永远的朋友”才符合英国“永远的利益”。所谓“核心利益”会因时而变的,朋友也会始乱终弃。而“永远的利益”是普世和长久的,需要的朋友也是接近“永远的”。
某国当年勒紧裤腰带,支援遥远的“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图的是什么利益?就是仗义呗!局气呗!还有东南亚的小国,受尽援助,最后都反目成仇。这时候,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来圆场,真的是用错了金句。应该这样原谅自己:那时候,我们还弄不清楚什么是“永远的利益”,滥交朋友,有点放荡不羁了。就像网络小说的标题——《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
某伟人说过:“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过时,也是改开后的重要问题。一个孤独的成年人,在玩“丢手绢”游戏——找呀找呀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握个手/敬个礼/你是我的好朋友。小平的伟大就在于找到了一个好朋友:跟米国交朋友的都富了。这话就暗示了我们“永远的利益”——脱离贫困。
饱暖思淫欲,富了要求强,阔人屙硬屎,霸王拉硬弓,这时就需要树敌了。某战狼教授扬言,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有强大的敌人来激励。戏码变了,剧情跌宕起伏了,需要以前的朋友转换角色,扮演敌人的戏份。真难为朋友了。
统一战线需要交朋友,是为了对付更大的敌人,敌人升级朋友圈也随之扩容,朋友都是制造“敌人”的衍生品。为了树敌而拉拢的朋友,怎么会是“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利益”,就需要永远的敌人,拥敌自重。
没整明白“永远的利益”之前,只有暂时的朋友,却有永远的敌人,永远的“亡俺之心不死”。
改一下齐秦的歌词——没有朋友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只有敌人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虽然迎著风 /虽然下著雨/我在风雨之中念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