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十几年前的光景了,是一个典型的北加州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刚刚完成了我们学习小组的讨论,然后发现在自己的邮件中,我的老师让我去找一位名叫Robert Wu的先生去介绍一下我们暑假的时候在中国做的实习项目。“去就去吧”,我当时想,“反正伯克利里边各色人物都有很多,想了解我们项目的人也有很多,介绍就介绍吧。”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来到哈斯商学院的小院里边,看到远处一张桌子的旁边做着两位华人老人。我就走上前去询问,是不是Robert先生。先生说是,然后我就介绍我自己,吴先生的夫人在旁边,我打开我的计算机,介绍我们当年暑假在西藏所做项目的情况。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项目真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虽然说是实地调研,但是很大可能是利用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提供的奖学金,到西藏旅游了一趟而已。吴先生和朱夫人耐心地听完我的介绍,简单问了几个问题,然后跟我说,我们现在在组织一个伯克利华人国际校友会(BCAIA),希望你能加入,并且能够参与一些组织工作。我当时天真的回答说,“哦,这个校友会我知道,但是感觉组织的人都没有干什么正经事儿,我再想想吧。”先生说,“你来吧,我们一起做。”我说,“好吧,我参加。”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后来随着各种接触机会的增多,我渐渐了解了先生的为人,也逐渐了解了先生的个人生平事迹。先生的形象,在我眼中清晰了很多。记得当时有的时候,先生就坐在先生居住的社区俱乐部的桌子对面,组织我们讨论校友会的一些事情,以及美中交流的一些活动。有时,社区俱乐部不方便,先生就把我们带到他自己的家里讨论事情,或者贡献出自己儿子的家作为我们的活动中心。先生已经是耄耋年纪了,但是平易近人的样子,就像是我自己走在校园里边,手中的课本突然掉在地上,这时候身边的一位同学,帮我捡起课本,递到我的手里,然后向我微笑了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这位花白头发的慈祥老人,难道就是中国第一代晶体管和晶体管计算机的奠基人吗?
在随后的几年里边,随着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化,和先生的联系也逐渐少了。只是通过间接渠道听说,先生还在致力于美中之间文化和科技活动的各种交流合作工作。直到前几天,突然在我自己的邮件中,收到了一封通知,说吴锡九先生的网上追思会,就在今天傍晚5点钟,美国太平洋时间。世事难道真的这样茫茫吗?参加完先生的追思会,聆听各种中英文缅怀先生的发言,我自己感觉真的幸运,能够有和先生一起合作的机会。自己年少无知,真没有把握机会,从先生身上学到更多。但是短暂的接触,已经使我受益终身。现在先生已经驾鹤西去,谨以此文,希望尊敬的朱夫人节哀顺变,纪念我心目中永远的吴先生吧。
Rest in Peace, Dear M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