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从小我转化为大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的价值=从小我转化为大我

 

杜维明之《儒家思想》之〈四、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读后感

 

1765年的工业革命领导世界各种工业的进步,又在1960年左右、由真空管运作的计算机,进步至为晶体运作的电脑。在1980年代,更由于网络的通讯系统的发展,大大的提升了人们取得知识的能力。由此网络媒体的记录更可以得到许多人的喜爱资料或者是心中的偏好,可以建立许多人类消费的数据或特殊的资料,此种资料统称为大数据。而大数据又与快速庞大的电脑结合,加上进步与特殊的软件开发,演变成今日的人工智能或者AlAl的进步神速,又加上现在的制造业为了減轻成本、偏重于一切都自动化的趨势,所以一切都用自动的机械人代替昂贵的人工。而在Ray Kurzweil’s Singularity is Near》更预言在2045年后、Al时代即将来临。此预言並非危言耸聼、而是有实际发展的事实为依据的。即使Al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时间最多可能只是30年而已。所以拥有Al能力取代人类工作只是迟早问题,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当人类的工作完全为机械人所取代的时候,人类已经无法找到任何工作,而人唯一可以胜过有Al功能的机械人的区域,可能只剩一塊地方而且,就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机械人只是电子与机械产品、毫无感情可言。为了展示人的情感,人类就会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五伦关系。此五伦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与朋友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在未来的Al时代、人们将会自动地啓动五伦关系。此时、按照古代儒家之思想,五伦关系的基本就是学习作人。在此Al时代、工作的定义不再是朝九晚五,不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已。而新的工作就是学习作人,此事是每个人的终生工作,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是一个从小我转化为大我的工作。人类有此新的工作后、大家都乐此不倦。

 

如何学习作人呢?在杜维明的〈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有深入的探讨。在此篇的起头、杜就说:儒家思想的人生之道是一个作为群体行为的、无止境的自我转化过程。换言之、要我们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一同达到一个完美的目标。在此论文中、杜称此种与他人一同以友辅仁的过程为类比反省此类比性思维就是通过不断洞察整个人类状况及个人在其中的特定位置的过程。[杜之原文] 所以学习作人是一种求进步的方式。譬如:学《诗》是为了掌握语言的能力以与他人之文化交流,学“礼”是将群体生活方式更有意义。学的过程就是丰富自己、增加力量、升华自己的智慧,如此自己演变成忠恕的我。再进一步、就是推广此忠与恕的观念到全国各地与全世界各地,使大家以“仁”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如此就是从小我转化为大我的过程。

 

因此、在未来的Al时代完善我们各自的为人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儒家所注重的是作人,也就是:以为我们作人的指南计。此时、人在此世界中的生命价值就是从小我转化为大我,笔者认为:Al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符号就是一个字。到时候、是一个重要的Icon,每人的手机中,都有一个lcon

 

笔者特此将此篇论文的精华整理后登彔于下,並且加入《中庸》的内容:

 

一)《论语》中为人之道

 

A、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在《论语·学而》有记录,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个通过不断的省察自己而增加自我的德行的自我努力,也是一种修身的形式,而同时进一步可以協调人际关系的群体行为。

 

B、儒家的“学”、实际上是一个进行道德的修身行为。所以孔子的学生都要学习五经(即诗书礼易与春秋),再加上1、礼、2、乐、3、射、4、御、5、书、6、数,等六艺,培养去作一个完美的人。这个过程是先接受自己的固有文化,关注自己的社会价值,经过如此的磨练,让自己可以转化的过程。再进一步、达到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如此可以与人沟通交流,与人分享道德的价值,而促使人性的实现。

 

C、《论语·顔淵》有一段话是孔子解释“仁”的章句,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因为颜渊是孔子的最得意的弟子,所以后代所有的儒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个解释。在此篇论文中、杜说:“假如没有仁、礼的实践就易于墮落成形式主义。”也就是说:心中俱有向善的动力后,再依靠礼仪掌握自我,如此再依照礼仪的规则去为人作事的话,就可以成为君子。

 

二)《孟子》中的为仁之道

 

A、在孟子的心目中、学习作人的方法,首先要找回他自己所失去的心。[《孟子· 告子上篇》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首先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所遗失的良心而已,也等于对自己的心的纯化与滋养。杜维明更进一步解释:“求放心就是一种精神的严格自律,依靠这种自律,诸如恻隠、羞恶、辞让的原发情感和是非意识就会转化成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貭。”

 

B、《孟子·尽心下》中有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可以解释为:养心的方法,第一步就是减少慾念。一个人假如只是追求享乐的话,就会培养出贪图的慾望,如此就会掩盖自己的良心,“求放心”就会変成非常艰难的事情,所以第一步就是“寡欲”。

 

C、当我们找回自己的良心后、就应该将我们的视野敞开扩大,如此我们的良心也随之扩大。如果我们尽量地扩展我们的良心(孟子称之为“尽心”)。随之、我们就能深刻地了解人性的真相(孟子称之为“知性”)。如果能深刻地了解人性的话,进一步、我们也许就可以了解天理(孟子称之为“知天”)。如此地、一步一步向天道与人道结合为一的浪漫主义方向进行。[笔者注:西方的哲学发展是由摆脱神权主义的控制而走向所谓的“浪漫主义”,而杜先生称国学之尽心知性而知天的哲学为浪漫主义,实在是有幽默感。]

 

三)《中庸》的为仁之道

 

《中庸》书中、将天人合一之途有深入的解释,而且用字很少又精准,为国学的精华。《中庸》书中之特点是:它将孔子所宣扬的“仁”字,为了与天道的结合,使大众容易效法,将“仁”字改成“诚”字,虽然意义上有所不同,但很相似。笔者将其中的最精釆部分登列于下:

 

A、《中庸·CH1》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白话文:上天赋予人的稟质叫作本性,人循顺这个本性处人作事叫作正道,要人人修养正道叫作教化。]在此书的开始、就告诉读者、人们的修行最后的目的就是将人性与天命的结合。也就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天人合一。

 

B、《中庸·CH20》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白话文:“真诚、就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就是作人的原则。”] 简单地说就是人应该效法天的诚实不虚去为人作事。所以一切天地山水的行为都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如此、就容易达到目标。

 

C、《中庸·CH22》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參矣。[白话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培育生命。能赞助天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並立为三了。]简单地说:就是孟子的尽心后、则能知性,再感动他人,再共同努力,使万物都正常生长。如此一来、就可以说是可以与天地平起平坐了(注:原文之与天地参矣)。比孟子的“知天”更进一大步。

 

D、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仅要让自己尽心知性,还要影响全国人民,共同发挥众人的本性,一同让天下人民和平安乐。再进一步,还要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中庸·CH1》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何达到此伟大目标呢?在《中庸·CH27》有一段可以说是基本功的要求:“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也就是说:基本要求有二:1、尊德行而道问学:德行与学问达到广大精微时,思想自然高明。同时考虑到人的理性与知识之后,行为就合乎逻辑了。2、在日常生活中、于学问方面、应该常常温故而知新,才跟上时代的进步。在德行方面、自己诚心诚意尊重他人之礼节,尤其是现在交通发达的世界、各国的礼节大不相同。

 

〖总之〗

 

A、儒家的修行是把日常生活与周边的生活环境视为自己进修的?所,也是将我们所生存的地球看成是自己修养的地方,因此、所有的五伦关系,甚至老师与学校等都是我们可以得益的地方。五伦的关系至为重要,是我们修身的地方与人生开始的场所。特别是儒家思想,是从修身齐家进而可以治国平天下,是一套长时期的修行方式,而西方的任何国家都没有此类的哲学。

认清了学习的所后、学习的课题则是第二件应该考虑的方面。所以君子要作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中庸》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孔子本人也是非常好学,自己在〈述而篇〉也有此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所以读书是儒家思想所极力推荐的,儒家推荐要读五经、习六艺。五经是诗経、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在春秋时期、可以读的书大概也不多,五经可能包括当时所有的书籍。在春秋的后期、虽然可能老子已经将他的《道德经》传授给学生,但是也许当时没有印刷技术而不能大量流行,所以不在应该读书的範围。而五经与六艺大概已经在春秋末期的所流传的书籍,故笔者认为:不是仅仅需要读懂五经之后、就可以应付现代世界人间的大事。因为在春秋时期、並没有现代的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电脑与Al等的研究,而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常识、才能处理世界的问题。

 

B、在儒家思想中、东方之人文思想,在群体生活中,產生创造与转化的力量,其目标是使人与天地平起平坐。[注:《中庸》称为“与天地參。或称之为“天人合一”。]而西方之人文主义的目标是在发挥自己的智力或体力、在资本主义的领导下,都以赚钱为目的。如大公司的CEO、与许多聀业运动員,都以高薪水为人生之目标。此种以财富为目标的人文主义促使人们以物慾为享受,短期内産生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而长期引起全球暖化与物资短缺,对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都產生危机。所以、儒家思想仅仅发挥自己天赋的道德感去转化自己的生命,而西方哲学是要求各人发挥自己天赋的智商或体能去赚财富。在不同的理念下,两者对大自然的影响卻大不同,甚至相反。

 

C、在此论文最后、杜维明了解東方的人文思想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优点与劣点。他赞同西方以自由与平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但是、他不接受私有财产观念与私人利益观念,也不接收过度隐私观念与过度自由观念。在此篇论文的结尾、杜维明同意:哲学家Steven Lukas 的观点。Lukas 在他的《个人主义》书中的结论为:实现个人主义的种种价值的唯一道路是某种人道形式的社会主义。” 但是、杜先生又加一句话:“这項工作大概必须从探讨人的价值及其深远的哲学含意开始”。[笔者认为:必须从儒家思想中人的价值开始。]也就是说:以五伦关系的学习作人为起点。在此期间、儒家哲学必定捲土重来。

 

D、Steven Lukas 与杜维明先生都是有名与有远见的哲学家。两人在四十多年前就认为结合人文主义的长处与社会主义的长处后,人类就此可以安身立命了。其原因如下:

 

1、Steven Lukas 的《个人主义》的结论是很有特殊意义。虽然作书时间是在1973年左右,但是、他预计在将来具有人文思想的社会主义一定会成为未来世界的政府的制度。笔者颇有同感,因为在未来数十年后的即将到来的Al时代,社会中缺乏人类可以作的工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各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度。这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的初雏形态。此时的世界各国也许不得不都实行社会主义。

 

2、杜维民此篇论文是在1979年发表的,他在当时也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财產与不赞同过度的隐私与过度的自由,而在1979年时、资本主义並未造成任何的贫富不均社会问题与地球暖化等问题,故笔者称赞他是一位有远见的哲学家。而且杜先生终身努力对儒家思想的重整,使西方哲学深入了解儒家哲学。他坚持国学中人的价值就是由小我转化为大我。笔者认为:此哲学正是未来Al时代的救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