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和思维方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十章    中国儒家封建神权的对外政策和思维方式
 
自从舜帝流放“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后,再则古代中国中原之外的周边地方的部落的经济文化,的确不如中原地方的经济文化发达,在炎黄民族的全体权贵和“刍狗”的思想文化意识中,逐渐形成自高自大、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周围的部落都认为是不知“教化”的野蛮民族,被称作极具种族歧视色彩浓厚的“蛮夷之人”。当然,也就不可能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尊敬之心意。在等级森严的儒家思想意识中,“蛮夷之人”与兽类无异……
即使号称儒家圣人孔子,都毫不掩饰对周边民族部落的鄙视之意。“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谅也,自刭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人民到至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成为沦为披头散发的、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人那样,为了守小节,而在山沟里自杀,而不为人所知道吗?
鲁国与齐国会于夹谷,齐国演出地方舞蹈,“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怒斥齐人,“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史记·孔子》。仅仅因为演出“夷狄之乐”,孔子就要求诛杀演员。这就是儒家圣人孔子对待外族部落文化艺术的态度。
南宋末的程朱理学,把儒家鄙视外族思想文化艺术的精神意识发展到极致,使得整个儒家封建神权体系产生妄自尊大、天朝帝国、举寰宇惟我独尊的狂妄无知、夜郎自大的保守封闭的思想文化意识体系。
宋朝以前的汉唐等朝代,国门都是开放的,与世界各国都进行近似于平等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等交流。而从明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的保守封闭的国家政策,几乎完全断绝与外部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即使明朝的郑和七下大西洋,根本不是为了平等的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而是为了炫耀国威,炫耀妄自尊大、狂妄无知、夜郎自大的天朝帝国举世无匹的中央帝国的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神权!与汉朝的张骞、苏武等出使西域,和唐朝的玄奘西取佛经及鉴真东渡日本迥异。
即使号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君之一,大胆接受欧洲的现代科学思想的康熙皇帝,都自以为是地宣称:“西学起源于中土,而传及于极西。”的“西学东源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封闭五百余年的国门,被迫接受欧美的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思想……的无情冲击,中国出现了表面上与儒家思想文化意识,格格不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的君主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共产主义革命”运动……
然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在根深蒂固的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的基础之上进行;都没有脱离妄自尊大、狂妄无知、夜郎自大、封闭保守的民族思想文化意识。他们都是建立在严复的“师夷长、以治夷”的“拿来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中原民族的对外交流
 
夏朝和商朝的奴隶制社会时代的经济科技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又因为尧舜发展和完善的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的治国理念,是反对商业活动;所以中原地区民族与周边其他部落民族的交流很少,除了战争外,几乎无实质的其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在西周初期时,匈奴的前身“戎夷”,“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周道衰,荒服不至。”但是,中原民族与周边其他部落民族,都一直通婚往来。《史记·匈奴》。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发展。西周时期仍然延续夏朝和商朝的对外政策。东周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旧有的经济制度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发展。鲁国首先出现了土地革命,及以“初税亩”制度取代“井田制”。大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也激活了商业活动,也促进了中原民族与周边部落民族的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商人:范蠡、子贡、白圭、吕不韦、巴寡妇清、乌氏倮……这些商人不仅仅在中原地方的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商业活动,而且与周围其他民族部落进行商业往来。比如,乌氏倮主要与北方部落民族进行牲口交易。
 
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东周以前,中原农耕地区的军队作战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牲口拉的战车,或步行;作战服装也主要是满足和符合战车和步兵作战要求而制作的。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赵国,由于经常和匈奴作战,对匈奴的骑兵的快速机动的作战方式,有深刻的体会和认知。赵武灵王发动一场对中华民族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以“胡服骑射”代替笨拙的战车。这次改革也主要在军队服装和军队运输的交通工具上,当然也不可避免了中原民族的其他方面的革新,如中原民族也直接以骑马作为交通工具。
 
三、边民互市。这种对外交流政策起源于何时,笔者不可考证。但在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对外交流政策。当时与北方接壤的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韩国等,都采用这种对外经济交流的政策。其中的赵国最为“成功”:著名将领李牧利用边民互市的“市租”,作为巨大的军费开销来源,最终打败匈奴的骚扰。《史记·李牧》、《史记·冯唐》。
 
四、军队屯边制度。这种对外军事制度起源于何时,笔者不可考证。但在战国时代,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对外军事政策。当时与北方接壤的国家有:秦国、赵国、燕国、韩国等,都采用这种对外军事防御的政策。
 
五、长城。中国修筑长城,这种对外军事防御工事,可能起源于春秋时代;这种军事防御的思想意识,可能源于“烽火台”。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但是,当时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防御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部落民族,也应付和满足中原内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战争的需要。
  总之,先秦时代的中原民族的对外思想意识,主要是防御周围各个部落民族的入侵,对外交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也可以说,对外经济交流也主要是以防御为目的的(如赵国的李牧),不是一种平等互利互惠的、自由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思想、意识的交流。
 
第二节     秦朝的对外国家政策
 
秦王朝采取的是对外军事扩张的政策,主要以军队进攻和防御的方式,对付北方部落民族。另外,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把北方游牧部落民族,与中原民族完全隔绝。对于商业往来,仅仅是零星的小规模进行。
对西南各地的部落民族,主要以军事征服、占领和政权统治。
 
第三节    汉朝时的对外国家政策
 
在西汉王朝,周边其他民族把汉王朝统治区的绝大部分部落民族,逐渐通称呼为“汉”,以及使用文字为“汉文”,语言为“汉语”,衣服为“汉服”……这就是“汉族”的由来。
 
一、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西汉刚刚建立时,就与统一北方的匈奴部落发生战争,汉高祖有“平城之围”,而签订和约,采取“和亲”的对外政策,并且每年“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史记·匈奴》。
汉朝初期的军事是以防守为目的的军屯制度,但初步创立“民屯”制度。商业交流主要以 “边民互市”的形式,并且以战国时代的赵国为榜样,以“市租”作为部分军费开销的来源。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汉初开始的。北方“丝绸之路”是以西安为起点,到达中亚、西亚,直至罗马;南方“丝绸之路”是以成都为起点,经过缅甸、印度,到达西亚。
 
二、汉武帝的军事扩张政策。经过半个世纪的对内“休养生息”,对外“韬光养晦”的国家政策后,西汉王朝的国力达到空前的高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被儒家封建帝王思想武装的号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外实施一系列的军事扩张政策,多次北征匈奴,把匈奴赶到极北(大概在现在的外蒙古北部和西伯利亚一带),东征朝鲜,南征南越和东越,征服西南各部落——云南、中南半岛北部,两次西伐大苑(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
(二)、大规模地实行军屯和“民屯”制度,有效地抵制来自北方匈奴部落的攻击。
(三)、大规模地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各国,甚至有些使节可能到达欧洲。在西南,希望打通通往印度的通道,但是没有成功。其中著名的使节有张骞、苏武。
(四)、大规模地以国家名义,派遣商团,与西域各国进行商业往来。
汉武帝时代,虽然与中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的交往,但是,从整体而言,汉武帝已经初步表现出,由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尊王卑臣”思想文化意识,使得整个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占有者的思想精神体系,产生妄自尊大、天朝帝国、举寰宇惟我独尊的狂妄无知、夜郎自大的思想性格。汉武帝派遣的使节,主要是向西域各国赏赐财物;对来访的西域各国的使节,也是赏赐巨额财物,造成“四夷宾服、万国朝贡”的假象。并不是一种平等的“有来有往”的交往,是一种纯“输出式”的交往,一种“征服式”的交往,是一种靠“金钱买外交”式的交往。对中国底层“刍狗”而言,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好处,反而无限度地增加了“刍狗”们的“税赋”负担。这种对外交往的政策,仅仅为了满足儒家封建帝王的炫耀国威,炫耀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天朝帝国举世无匹的中央帝国的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神权!
汉武帝的这种妄自尊大、天朝帝国、举寰宇惟我独尊的狂妄无知、夜郎自大的思想精神意识,一直影响着中国以后的历代帝王。
 
三、佛教进入中国。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汉族与其他部落民族的交往
 
这是一个中原汉族与北方部落民族反复征战,而又密切交往和融合的全胜时代。在南北朝时代,尤其是长江以北的地区,几乎被北方部落民族所统治,即“五胡”乱华。
值得一提的是,羯族所建立的后赵政权。由于羯族的封建帝王统治的太过暴虐而残酷无情,被汉族的仇恨所掩没。整个羯族被汉族全部屠杀,羯族从此消亡,仅仅留下“羯鼓悲鸣”。《晋书·载记》。
佛教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并且得到北方帝王的认可,逐渐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文化意识融合。云冈石窟就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与日本政府有使节的往来,日本已经开始输入中国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
 
第五节    唐朝的对外政策
 
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唐朝,宣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强盛的朝代。对中国汉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而言,(但是不包括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确是再也没有比唐朝对外更开放的朝代了!在欧美华人聚居的街区,被称作“唐人街”,大概就是唐朝对世界的影响吧。
 
一、唐朝的前期对外采取的是军事扩张政策。在北方几乎征服游牧部落突厥族,东方征服朝鲜,西南征服云南、中南半岛的北部。建立了完善的军屯和“民屯”制度。
 
二、唐朝的和亲政策。唐朝的和亲政策与西汉初期的和亲政策不太一样,西汉初期是因为战争失败而被迫采取和亲政策;而唐朝是主动采用和亲政策,并非军事上的失利。例如脍炙人口的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的事件。
 
三、佛教。佛教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并且与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完美地结合。陈玄奘“西天取经”,被传为历史的佳话。并且把佛教转输入日本,“鉴真东渡”就是典型;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时,把佛教输入到西藏。
 
四、景教。在唐朝初期,基督教的一个分支,景教传入中国;但是在唐朝中后期,由于景教的教义与儒家思想文化意识相抵触,被暴力灭绝:屠杀了所有的基督徒。
 
五、伊斯兰教。在唐朝的中后期,伊斯兰教随着中亚的商人,进入中国。(不是传入中国,因为伊斯兰教徒没有对外传教的义务,伊斯兰教仅仅限于中亚的商人,所以没有被唐朝政府镇压。)
 
六、文化输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大规模输出的时代。向东输入日本,日本政府派遣十三次“遣唐使”,主要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经典;向西南输入中南半岛;向西输入西藏。
 
七、商业往来。唐朝不仅与中亚各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往来,而且与东南亚各国有商业往来,在广州成立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但是,唐朝与汉朝一样,对外的商业往来都是以官方名义进行,并且受到官方的统一管理。
 
八、国际官方交流。唐朝的各个帝王的做法,与汉武帝完全一样:派遣的使节,主要是向西域各国或东南亚各国赏赐财物;对来访的西域各国或东南亚各国的使节,也是赏赐巨额财物,造成“四夷宾服、万国朝贡”的假象。并不是一种平等的“有来有往”的交往,是一种纯“输出式”的交往,一种“征服式”的交往,是一种靠“金钱买外交”式的交往。
总之,唐朝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但是这种开明是有限度的,接受的外来思想文化意识,是绝对不能和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相抵触和冲突,例如被灭绝的景教,就是证明。而且唐朝与汉朝一样,对中国底层“刍狗”而言,从来没有得到任何实质的好处,反而无限度地增加了“刍狗”们的“税赋”负担。这种对外交往的政策,仅仅为了满足儒家封建帝王的炫耀国威,炫耀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天朝帝国举世无匹的中央帝国的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神权!
 
第六节    宋、辽、西夏、金的对外政策
 
宋、辽、西夏、金的各国政府,继续沿袭唐朝时的对外政策。佛教已经和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及儒家思想文化意识,完全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国汉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完全占领了汉族儒家封建政权不能统治的中国西北地区。
 
一、宋。宋国是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国家。
(一)、国家对外政策。宋国先后对辽、金称臣,对西夏称为兄弟。宋国每年进贡给辽、西夏、金巨额的金钱物资。宋国对北方部落民族国家始终处于军事防御的地位。
(二)、国境商业往来。宋国在北方边境,采取的是“边民互市”的形式,进行商业往来。
(三)、海上贸易。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指南针已经使用,宋国的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宋国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设立“提举市舶司”,以管理与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继续沿袭汉唐政府的做法,这种海上贸易都是以政府的名义对外交流。
 
二、辽。辽是由契丹族统治的国家。辽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以至于俄语中的“中国”,就是以“契丹”的发音而形成的。这就是辽国对西北的开放的结果。
 
三、西夏。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少数民族国家,党项族在西夏灭亡之后,从中华民族中神秘地失踪了。连西夏语,西夏文字都无人使用,至今仅仅留下几十个孤零零的西夏王朝的陵墓土堆,据说乌鸦从来不停歇在陵墓土堆上……
据本人推测党项族人的神秘消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党项族可能全体族人都信仰了伊斯兰教,完全接受了伊斯兰教思想文化意识,放弃了西夏语和西夏文,成为回教徒。所以,至今在当年的西夏地区,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回教徒最大的聚居区。第二种: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受箭伤而亡,蒙古人屠杀了所有的党项族人。第三种:蒙古人把所有的党项族人作为奴隶,党项族人随着蒙古大军而被迫离开了西夏。
 
四、金。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国家。金的对外政策是相对开放的,与周围各国进行商业往来。而且女真族完全接受汉族的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
 
第七节   元朝的对外政策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国家,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最开放的时代。元朝对宗教信仰没有任何限制,尽管元蒙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并且完全接纳儒家封建帝王神权崇拜的思想文化意识,并且把儒家“教化治国、礼仪兴邦”的治国理念推广到整个蒙古帝国。元朝对商业行为没有任何限制,在元朝统治区域内,商人可以自由往来。元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比较尊重。
 
一、繁荣的商业。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东西方的各种商品可以畅通无阻地流通,当时波斯湾的商人遍布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商业行为不受政府限制。
 
二、科技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东西方科技交流最畅通无阻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主要就是在元朝传到欧洲。海南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是在元朝时代,由黄道婆传到浙江一带,对中国后世的纺织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在元朝时代,在中国游历做官,返回意大利后,写下著名的对欧洲有深远影响的《马可波罗游记》,对意大利的饮食文化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意大利的绝大部分面食(除面包外)都受到中国面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意大利面条。
 
三、宗教。元朝统治者对宗教信仰没有任何限制。
(一)、道教。元朝统治者比较崇尚道教(如成吉思汗、忽必烈等),所以道教得以走出汉族的圈子,在蒙古人统治的区域内发展,至今在外蒙古、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存在大量的道教人士“烧符化水、驱神捉鬼”的影子。
(二)、伊斯兰教。随着波斯湾的商业流通,伊斯兰教徒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汉族居住地,与汉族杂居通婚,逐渐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三)、犹太教。随着波斯湾的商业流通,犹太人进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定居,与中国人通婚。但是中国汉族把他们也称作回族,几个世纪后,一部分犹太人干脆改信回教,成为穆斯林。一部分犹太人坚持信仰,自称为犹太人,他们戴着蓝色的帽子,与回教的白帽子有所区别,故此称作“蓝帽回回”。
 
四、对外政策。元朝统治者对外采取的是军事扩张政策。其对来朝贡的外国使节,采用的却是中国历代帝王的做法,也是赏赐巨额财物,造成“四夷宾服、万国朝贡”的假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