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档案-邓稼先,杨振宁/杨武之,何炳棣

西人资料中搜寻关于中国的点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应该跟郭永怀相提并论的一个人是邓稼先,同样是两弹元勋,同样非正常死亡。据百科,邓稼先生于1924年,在Familysearch上可以搜到他(Teng Chia Hsien)1948年9月22日在上海搭乘高登将军号邮轮(S. S. General W. H. Gordon)前往美国,并于1948年10月5日抵达旧金山。到了1948年,入境记录变的非常简单,只有姓名-Teng Chia Hsien,年龄,24,男,单身,目的地:印地安纳州的拉菲耶特(Lafayette),要去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上学。签证是4(e)类,期限1年。
邓稼先与杨振宁两家是世交,1948年杨振宁已经在美国了,邓稼先问杨振宁自己去哪个学校比较好,杨建议普度,因为普度学费相对便宜,但是其理科学术水平又很高。杨振宁是1945年去美国的,时间是10月,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但是航行似乎还没有恢复正常,所以杨振宁是在印度的加尔哥达乘坐美国的斯图尔特将军号邮轮(S.S. General M. B. Stewart),他们1945年10月17日出发,11月24日抵达纽约港。1945年,入境记录还是相对详细:Yang Chen Ning 23岁,男,单身,学生,生于Hofei,安徽的合肥,签证是在昆明发放的,最近的永居地填的也是昆明,杨振宁应该还在西南联大,旅费由国立清华学院支付,目的地是普林斯顿大学,身高5‘10,1米78左右。同船上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何炳棣,Ho Ping Ti,28岁,已婚,学生,出生于天津,也是昆明签证,最近永居地也是昆明,要去纽约,上哥伦比亚大学。何炳棣是学文科的,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专业是明清史,据说费正清说过,如果中国要有5、6个何炳棣,西方就没人敢对中国史乱说了。
因为杨邓两家的关系,杨振宁1970年代回国就问邓稼先情况,这间接救了当时还在下放的邓。坊间说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两弹有没有美国技术,邓答全是中国自产的,杨闻言大哭。杨振宁有一个弟弟杨振平,网上说,杨振平与邓稼先同时赴美留学,但是在Familysearch上查邓稼先坐的那艘船高登将军号的记录,没有查到杨振平。杨振宁父亲叫杨武之,本名克纯,他是1923年赴美留学的,庚款学生之一,与谢冰心一批,同船赴美,1923年在西雅图入境,用的是本名杨克纯-Yang Ku Chuen,与杨振宁是父子两代留美学生。

前面贴过郭永怀入境资料,这些人都比较容易,只要在Familysearch网上搜索栏里打入名字拼写(进入1940年代,特别是1945年以后,美国国家档案馆基本上瘫痪,查不到什么资料),都会给出移民信息,也就是入境记录,有的还给出入籍申请表。但是郭永怀夫人李佩,却一直没有找到,用她名字,Li Pei(或Lee Pei)都查不到,国内专为科学家作专的王丹红,说李佩1947年2月赴美,但是另外有人称李佩是1946年10、11月到美国的,是在美国过的1946年圣诞节。于是我在1946年10月到1947年3月这个区间找轮船的记录,旧金山的找遍了,没有。所以,她很可能不是从旧金山入境的,而1945年后还有一个复杂性,就是入境口岸也多了,除了旧金山,西雅图,还有不少是从纽约入境的,特别是从欧洲来的船只,多是在纽约入境美国,另外,飞机民航也开始多起来,更进一步,1943年,排华法废了,所以华人入境,不再单独处理,这样,华人档案就与非华人混在一起了,所以要查的档案量大大增加。现在回头看,1930年代前的,太好查了,华人集中记录,要么旧金山,要么西雅图,哪怕一页页翻,只要知道一个时间范围,总是能查到。
另外一个很想查而不得的是陈梦家赵萝蕤夫妇,据称,他们是1944年9月从印度出发,2个月后才到美国,应该跟杨振宁类似,所以也应该是纽约入境,所以,正在搜1944年11月的档案,但是在Familysearch上,1944年11月的有很多文档,每个有千八百页,里面还很多是船员的名单,也有飞机,查起来非常枯慥。
难查的,还有离境记录,比如钱学森们海归科学家,什么日期离开美国的,难查,因为似乎离境没有什么记录,类似今天,入境严,但是离境很松。1950年代有条轮船很有意思,克利夫兰总统号,钱学森一家,1955年坐此船回到香港,然后返航美国时还顺便带走了张爱玲。郭永怀一家1956年也是坐该船到香港,还有很多其他海归,也都乘此船回国。
还想查陈寅恪离开美国的日期,据说他是1921年9月离开美国的。要查离境档案,有一个办法,就是檀香山的记录,因为船只进入和离开美国,如果是旧金山的,都有可能在檀香山停留,这样就会留下一份乘客名单,所以这是一条路,但是也可能檀香山乘客名单,只记录在檀香山上船的乘客,如果是旧金山上船离美,虽然船只停靠檀香山,可能也不记录在檀香山名单中,现在都是未知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陈寅恪的记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