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当年来到五七干校一样的路线,只不过是反方向。离开弥勒县,先进入路西县,也是晚上住宿在宜良县城大旅社,也是途经路美邑,然后穿过昆明城,进入二战时候的滇缅公路,来到安宁县,转进昆明钢铁公司。
实际上,过了读书铺,就已经进入了昆钢的地盘,民国时候的缪云台主持的桥钢就在路边。我后来在美国的老朋友,杨梦东先生,英文名字:Dick Young。中缅印战区史迪威将军的副官兼中文翻译,就是在廖云台“实业救国”,1939年前往美国招聘时,刚好大学毕业的他应聘了,接受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作为第三代华人,第一次出国来到中国,就是来到桥钢做工程师。这当然都是后话了。我当时哪里知道这多?
我们来到的是1955年正式命名的昆明钢铁公司,而桥钢只是它的一个分厂而已。昆钢的布局一样有着前苏联老大哥的色彩。一进了厂大门,就是焦化车间,炼焦的气味刺鼻辛辣,更糟的是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粉末,那是随风飘荡, 方圆几十公里无处幸免。昆明钢铁公司发展到我们来时候,已经有几万人的钢铁城规模了。
我们的搬家卡车在穿过整个昆钢以及它的市中心后,来到了人烟稀疏的朝阳后山,红土路的边上,一排水泥预制板搭建的二层楼。一共两把楼梯,我们“老插”,占用了一把楼梯,隔壁昆钢人民武装部占用了另外一把楼梯。显然这栋楼就是办公室的设计,一间间空房子很多啊!我们三个孩子,我兄弟和我,还有杜昆西住在楼上一间,楼下住的是我家父亲一间,老杜家老两口一间,旁边我家还有一间,空着后来成为了兔房,现在记不得是怎么样得来的白兔一对,我在里面养了白兔,最多时繁殖到了十七八只!兔子肉吃了不少,兔子皮把家里所有的小椅子都覆盖了。后来搬家时还放生了剩下的几只,有一次见到在野外的他们,竟然住在荒地里自己掏出来的洞里,但不知他们在野外能生存多久?尤其是周围环境尽是虎视眈眈的人类。
来到昆钢不几日就是五月了,当时,昆钢也时兴大战红五月,到处是标语和横幅。父亲问过我的意愿,愿否去当学徒工?那时候昆钢高中也还没有恢复,我都17岁了。我当然说愿意,他问我喜欢哪一行时,我毫不犹疑说要去当大卡车司机。
因为在弥勒一中就读时,周末回家大砂冲,试过寻找大卡车司机,想要搭个顺风车,每每都被拒绝,甚至说好了的,都被突然抛下,卡车司机有本事饭碗一丢,一脚车里一脚还在车外,就像躲瘟疫似的,逃之夭夭,气的我等骂大街。然而怪哉,女生就容易搭上顺风车。这说明什么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那荒年,卡车司机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吃香喝辣不在话下,毫不客气地说讨媳妇都要比别的职业容易。
当然,父亲也毫不犹疑拒绝了我的想法。他认为学习当大卡车司机,无疑就是变成坏人的过程。那年头有个广泛流传民间的故事,就是说的大卡车司机是怎样使坏的,这个家伙途中搭载了母女二人,半道上,司机起了邪念,来到坡头停车,把手刹拉起,对那个母亲说,他要下去路边沟里找水给卡车水箱添冷却水,叫那个母亲拉紧手刹,哄她说手刹不能松,否则卡车溜坡,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然后喊上那个女儿和他一起去路边沟下找水。可怜的母亲,明明知道自家姑娘和那个司机去到路边沟里断无好事,无奈何又担心卡车溜坡车毁人亡,只好用劲抓住手刹,不敢分心。还有一个笑话是说,卡车司机的右手装作要去换挡,老往旁边坐着的女客大腿上摸,那个搭车女客受不了了,就指着档把,正色告诉他:师傅!你(要换挡)的坨坨在这点!
显然,这些民间传说父亲是也听说过的。他主张我去学个钳工或者电工,既有技术又安稳的职业。我当然只好同意他的安排,准备着去昆钢某个车间当个学徒,每个月还有十几块的学徒工资拿。
结果,突然的,六月份,昆钢技工学校恢复开办了, 就是因为昆钢职工子女中学毕业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另外则是,中学毕业要去农村当知青,当时的家长都知道当知青意味着什么,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赶紧着打报告要求重开文革初期被停办的技工学校,毫无悬念的,云南省冶金局特别批准了复校,因为他们局里的子女,从军代表到局里理发师,都有子女需要安置,而避开下乡当知青。可谓:瞌睡遇枕头,上上下下一拍即合。
父亲当然问我意见,是去做学徒还是去技校读书。我自然选择了去继续读书,更何况技校学生除了吃饭不花钱之外,还有每个月15块的生活补贴可拿。录取条件是初中毕业即可。
我当时着急的是弥勒一中毕业时,没有颁发毕业证书。结果,我告诉父亲可以找弥勒一中孙传熹老师帮助。我做孙老师的学生不过才几个月而已,然而在为难之时不知为何还是想到了他,觉得还是他靠谱。果不其然,父亲亲自修书一封给弥勒一中孙老师,请他帮忙补发我弥勒一中毕业证书,以便我能就读昆钢技工学校。没有几日功夫,孙老师的回函就及时寄到父亲处,原来,他已经被结合进了校革委,当回副校长了。里面随函附有一张过期相纸,我的毕业证书就印在背面,这绝对是世上想象得到的文革期间最奇葩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