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Oracle Bones 读后感

Peter Hessler(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之二《Oracle Bones》不是讲述古文字的故事,而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99年到2006年发生的普通中国人身上的故事,并通过作者的视角讲述出来。他们是作者在涪陵教书时的两个学生-- Emily在深圳打工,Willie在浙江教书;Peter在北京的胡同隔壁街道的邻居老赵的四合院老宅面临拆迁,这是文物级别的住宅因为他姐夫是河南安阳殷墟的开挖及研究的学者陈梦家,姐姐是著名翻译家教授,他爸爸曾是燕京大学的神学家; 北京俄罗斯街区黑市倒汇的维吾尔裔商人Polat(意为小偷,是假名)折腾去美国政治避难,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广阔中国各地,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生。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陈梦家,原来是五四时期与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齐名的新月派诗人,看来没有后人炒作就很容易被忘却啊。他和太太赵萝蕤是鼎鼎大名的芝加哥大学的校友,还有巫宁坤,他在赵的盛邀下放弃论文,直接回国当燕京大学教授了。就像沈从文研究 古服饰,钱钟书一心扑在《管锥编》上,为了避祸,陈梦家也专注甲骨文和古家俱,但还是不能逃脱迫害,自杀身亡,遗孀赵萝蕤得了精神分裂症,万幸其后有好转,并以坚强的意志花十二年翻译了Whitman的《草叶集》全集。一个 有趣的插曲是巫宁坤就住在弗吉尼亚的Reston, 顺便读了他的关于回国以后以及文革中经历的自传《一滴泪》。巫先生,赵先生等幸存者一辈子在流浪,逃离战争,饥荒,政治迫害, 他们在中西方文化中辗转,有时候一念之差,就是一辈子;但他们没放弃,以惊人的意志坚持自己的理想并有所成就。但今天的中国没有人在意, 赵家的老宅几经官司,还是被强拆了。

今天的中国是Emily和Willi的天下,草根出身的他们勇敢地向外闯荡,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有点实用主义,但也有他们的原则。Willy检举了温州泄题的丑闻,就是为了给像他一样无权趋势的乡下学生以公平;Emily成了打工妹,虽然摇摆过,迷茫过,也认识到她与白领的鸿沟,但她没走捷径,而是自己奋斗,并遵从内心,回到四川教残疾孩子英语。

书里贯穿的另一个人物是少数民族的维吾尔族人Polat,他会多国外语,在中亚,俄罗斯一带闯荡许久,后来在北京雅宝路市场倒腾黑市换汇与Peter相识。他最后决定来美国闯世界, 他主要在离我最近的DC, 巴尔的摩活动,从搬箱子到送外卖,年过四十以后还有如此闯劲,实在令人佩服,书中他申请政治避难,快拿到身份了,可惜他妻子要求离婚了。我在附近也有不少少数民族的朋友,有读博士的,有做装修的, 有做IT的,都是很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小说的名字是甲骨,具有占卜的意思,好像是联系中国现在和过去,东方和西方的碎片,书中的陈家梦的足迹从三四十年代遍及河南,云贵,美国各地包括芝加哥;几十年后,Polat 经商去过俄罗斯,泊尼尔,又来到DC。

《甲骨》比何伟的第一本书《江城》场景更广泛,看事物也更深度,他几乎不评论人,事的好坏,只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把事情客观地跨越时空地呈现在眼前,读了我收益匪浅。

 

八卦花絮,何伟娶了华裔美国太太,一家四口现定居埃及,他这是要实践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能在同一环境下呆太久,不然太安逸了就出不了好作品了,真太能折腾了。

附录: Peter Hessler 何伟所著的中国三部曲。

《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甲骨文》Oracle Bones: 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

《寻路中国》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翠喜儿 发表评论于
他的《江城温暖》是第一本,影响大些。我比较喜欢这本,故事可读性强,人物选择跨度大。
翠喜儿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哥' 的评论 : 谢谢南哥分享,我去找您提到的两本书瞧瞧。
南哥 发表评论于
看过江城,不错。
不过YOUTUBe有他再耶鲁的一次演讲,其中取笑中国选手的英文名字,影响大打折扣。
他们好像已经离开挨近,现在在成都了,或者北京。
还有一位印度女士的 烟与雾,记录在中国的纪念经历,貌似可读性也不错。
加拿大总理小土豆的弟弟 ALEXANDRE TRUDEAU 也写作,在看他的 野蛮人在新中国 ,文笔非常好。
helen_xu1111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看过节选“江城”。喜欢这位作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