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华夏经典1:华夏经典如何读 上

故事是历史的演义,逻辑是历史的抽象,故事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的群体出现是人的历史起点,至此世界上的物,认知,语言三者开始成为一体,在人的认知世界中成为一体。物的特征表象成为人的认知对象,人因物的表象而对物产生认知,又将对物的认知命名为语言,即物,认知,语言三位一体。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直到现在的千年的折腾中不出这个三位一体的判定范围。西方文化的起点是立在神创论上的,关于这点本博在历史是什么3:历史的起点中提过,人创和神创是东西方历史起点的根本分野所在,后续的东西方文化的各自演化均是立在这个起点上的。关于这点西方历史当然可以虚构故事去否认,后续本博会梳理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是如何同构于圣经的故事以开端的。

物,认知,语言的三位一体,儒、道也不出这个判定范围,但佛宗的视野不在这个判定范围内。重读华夏经典系列,本博会从直面世界的整体系统的华夏认知模式开始谈起。在历史是什么3:历史的起点,历史是什么4: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历史是什么5:历史的波峰和波谷中,本博写过华夏认知模式是直面世界的整体系统的认知模式,这个论点不只是基于上古时三皇开启的人创论起点,从本文最开始的那几张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演化的图片中,是能看到甲骨文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画,是对所观之物的直接描画。

甲骨文被认定是商朝的文字,目前考古出土有比甲骨文更早的字符刻画。可以推演,汉字最初是对所观之物的描画也就是从象形开始的,以画表意。此时想到那所谓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竟然是表音的,本博就暗暗发笑,造假也是有表音认知的路径依赖的,后续仅靠打假这块都会出不少专家去创造不少的高级别岗位。

文字是语言的衍生物和载体,从物,认知,语言的三位一体到对甲骨文的直观中,本博感受到了那种强烈的直面世界的认知气息。从物到人的眼睛,再到动手去描画,完成了物,认知与文字的对应,这种对应是直接描画的关系不需要分析后再去关联,甲骨文的以画表意是对物的直观象形的关联而不是表音的抽象的关联,甲骨文就是华夏直面世界认知模式的结果和有力证明。

这种直面世界的认知模式后续又会演化出系统的整体的认知模式,或者说直面世界的认知就是系统整体的认知。伏羲氏演八卦,八卦是天地人三者的阴阳之易。人在天地间,是华夏直面世界的认知模式的架构,儒道都是在天地人的架构中展开的,其来源于易,也可以说易是华夏文化的源头。

在直面世界的认知模式中,人是认知的主体,在孔子那里体现的特别明显,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主张人人可以尧舜,即所谓的圣心人成。这点也在后续的佛教本土化后的禅宗那里体现出来,佛性人成: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但千万不要认为人的认知主体地位是天然的,在西方那里直到笛卡尔才发掘出人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也正是人的这种主体性在西方那里被压制的太久,导致其一旦被解放出来后就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点跟宋明理学的以天理灭人欲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过犹不及,人的个体性在现代解构主义那里到达了个性自由的巅峰,一场新冠病毒阻击战应该会唤醒西方所谓的人的个体性的界限,个体性存在于人的集体性中,个体性不能脱离人的类的属性而无限存在,人的个体性的自由要以礼去节之,德教化之。

现在所谓的中国哲学,主流还是去强调程朱理学是符合西方古典哲学模式的先进性,压根就没看到源自上古三皇时期的直面世界认知模式的起点之高,更没看到程朱理学是对直面世界的严重倒退。所以本博写的重读华夏经典系列,从直面世界的整体系统的认知模式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华夏经典,重新解读华夏文化!

从人开始,而不是从神开始,人以直面世界,华夏文化的起点高到无以复加。但这种超高的起点是配套禅让制的,跟后续的家天下并不匹配,导致其后续没能沿着直面世界的大道一路直上。随着华夏新历史波峰的突起,华夏文化的再次复兴一定要回到上古三皇的历史起点处,要站在直面世界的至高起点处去重新审视数千年来华夏文化的发展脉络,重新沿着直面世界的大道去梳理,解读华夏经典,去再造,复兴华夏文化。

 

本文原创版权归本博和历史数据记录所有,欢迎转载,严禁抄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