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1980年代末期,交大校园里个别人开始谈论沈从文和他的名著《边城》。他们把沈从文看成是被政治埋没的文学奇才,把《边城》看成天人之作,声称只有高文学素养的人才能读懂、一般人水平不够所以读不懂。我当年也曾借来小说,却开卷无感,觉得它太平淡。那时缺乏生活经验,又自认没有多少文学素养,所以我也没有进一步深究。
后来的几十年里,沈从文,连同钱钟书和张爱玲等,声名鹊起,成了被恢复名誉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逐渐变成主流,炙手可热。其间传出,如果沈从文活得久些,本可以凭借《边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于是我也买了一本《边城》,并且找到根据它改编的两部老电影。其一是1953年版的香港电影《翠翠》,其二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84年拍摄的《边城》。生活经历增长了,我再读小说或看电影,想法自然多了,但是我的总体评价还类似。《边城》是一本散文式小说,语言轻快,场景宛如世外桃源,让人读起来很顺,但是故事情节单薄,思想浅白,并存在深层矛盾,经不起推敲。总之,它不是一本糟糕的小说,但远算不上文学杰作。
图1. 《边城》主角翠翠的三个艺术形象。左图是《边城》小说插图,画家根据原著文字想象出来,编绘者是李晨。中图是1953年香港版电影《翠翠》中的翠翠,由著名影星林黛饰演。林黛当时大约18岁。电影对原著改动较大。右图是1984年大陆电影《边城》中的翠翠,演员是戴呐。
最近两年,我曾两次与朋友谈起《边城》。一次是2019年在新加坡,老同学谈起当年在校时几位熟人热烈推崇《边城》,其中一位还因为这本小说结识了后来的太太,传为佳话。另一次是2020年初,老友访问我家,也谈起他曾多么仰慕沈从文和《边城》。于是我有了兴趣,又把小说从头到尾读了两遍,然后参考两个版本的电影,就有了如下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推敲《边城》
《边城》的故事很简单。民国初年,在一个山清水秀的湘西小城,女主角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靠看管渡船为生。爷爷老了,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家两位少爷都喜欢她,同时追求。翠翠内心喜欢二少爷却不表态,爷爷追问也不说,二少爷找她她就躲,让所有人都蒙在鼓里,于是兄弟之间展开竞争。不久后大少爷自觉落败,郁郁远行,死在途中。这时大家才知道翠翠中意二少爷。但是二少爷觉得翠翠一家间接害死了哥哥,变得冷淡,也外出做生意,离开了伤心地。爷爷为翠翠的未来心急,在雨夜死去。翠翠在这场热闹后变得孤苦伶仃。故事结尾,她渺茫地等待二少爷归来。
小说的核心是翠翠的爱情。我的第一印象是,翠翠的想法和言行都莫名其妙。她爱二少爷吗?如果爱,她为什么从来不表达?为什么对二少爷那么漠不关心?比如明知二少爷喜欢自己,二少爷来码头找她,她却“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第十八章)。明知大少爷淹死了,二少爷悲痛欲绝,翠翠却毫不在意,“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 (第十八章)。
爱情有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朝思暮想对方,强烈希望与之结成一体、永远相伴,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或至少与自己一样重要,为对方的欢喜而欢喜、为对方的悲伤而悲伤,等等。但是翠翠几乎没有这些特征。如果小说想表达翠翠爱二少爷,它失败了。
也可能翠翠不爱二少爷。翠翠年纪小,只有13、14岁,可能心智还不成熟。她对二少爷可能只是朦胧的好感,还没有发展到爱情的程度。其实13、14岁的孩子也可能有爱情,并且因为没有被世俗污染,他们经常比成年人更纯洁,更敢于为爱人牺牲自己,不会像翠翠那样,明知爱人喜欢自己还故意躲避,明知爱人悲哀还不放在心上。
但是,如果翠翠没有爱上二少爷,或者即使心里有爱意,但因为懦弱或愚昧,没有奋力争取过,那么她没有与二少爷结缘就很正常。就像没有期望去西藏的人最后没去西藏、心里想发财却从没有勤奋过的人最后没有发财一样,一个没有爱情、或没有为爱努力过的人,最后没有得到爱情,是天经地义的,并不感动或吸引人,又何必费力把它写成故事、浪费读者时间呢?
小说的结尾
《边城》的结尾设计,隐含着作者希望读者怎样理解整篇故事。爷爷死后,爷爷的好友陪伴翠翠,为她讲解各种事理。二少爷得不到她的回应,只好负气离去;少爷家因大儿子的死而怪罪翠翠一家;爷爷因少爷家责难、翠翠婚事不顺,抑郁而死;等等。“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第二十一章)。之后,少爷的父亲知道翠翠孤苦,请她搬到家里住。翠翠觉得名分未定,住到人家里不妥,所以拒绝。于是翠翠每日独自掌管渡船,“辫子上扎了白线…心里酸酸的”(第二十一章)。
爷爷的朋友解释后,翠翠明白了什么?作者没有明说。最合理的解读是翠翠明白了爷爷对自己的关心,也可能理解了二少爷一家为什么疏远自己。但是她不太可能因为爷爷朋友的一席话,从不爱二少爷一下子变得爱他。那么,为什么二少爷原来主动追求、翠翠不理睬他,现在却突然要日夜等待他归来呢?难道只因为爷爷死了,自己没了依靠,于是想依靠二少爷吗?不爱人家、或感情含糊,却为了生计要嫁给人家,是一种自私。现实中很多女人这样做,旁人无需指责,但其中没有什么美好,并不感动人。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人(二少爷)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直被书评人津津乐道,很多人因此设想两人未来的重逢与幸福。除非在等待期间翠翠有根本转变,否则二少爷回来与她结婚,而她却不爱、或不怎么爱二少爷,那才真是一场悲剧。二少爷有情有义、健康英俊、又踏实能干,值得一个真正爱他的女人,为什么要娶内心模棱两可的翠翠?翠翠不爱二少爷,或没准备好与他一条心、同甘共苦,又何必要专心等他归来?翠翠应该寻求自己真正的爱情。
很多读者感叹翠翠没有得到爱情,是因为到处不凑巧。“边城中的人们都那么善良、纯真,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束?”网上多人如此评论。其实翠翠得不到爱情,不是凑巧,是应该的,因为她没有爱情,或者没有勇敢追求爱情。如果女生不爱男生,不理睬男生是正常。但是如果女生爱男生,男生表白她却无故躲避、看到男生痛不欲生她却毫无同情,这样的女生冷酷无情、愚昧可厌,不能算善良、纯真,甚至不算好人。
基于《边城》的电影
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在1953年首次将《边城》搬上银幕,由著名导演李翰祥做实际编导,电影取名《翠翠》。那时沈从文远没有现在的文坛地位,李翰祥自然看出原著里的荒谬,于是做了大幅度改动。改编的大原则是做实翠翠与二少爷之间的恋情,细节包括把翠翠的年纪提高到16、17岁,从小说里的未成年小孩变成怀春少女;加入二人私下约会、两情相悦等重要环节;爷爷不再像小说里那么完美,变得有点老糊涂,不知道翠翠的恋情;又把翠翠没有明确拒绝大少爷提亲,说成是翠翠听说二少爷接受了带陪嫁的员外女儿,误会后报复,等等。电影情节比小说实在可信,但是可能因为制作成本限制,少了原著中的很多湘西特色。
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84年拍摄了电影《边城》,由凌子风导演。这版电影忠于原著,制作精良,但也因此继承了小说的不足。它画面漂亮,情节缓慢,所有角色都显得单薄,尤其是主角翠翠。观众感觉她只是个小女孩,很难想象她内心会有爱情的风暴,更难与她有深层共鸣。配角们模式化明显,比如爷爷就过份完美。在1980年代初,大陆人正从“爱情具有阶级性”的观念中苏醒过来,却发现社会已经集体性遗忘了浪漫爱情是什么样子,所以从编导到演员到观众都在重新学习,都希望从1949年之前的文艺作品中找到没有革命精神参杂的纯爱情例子,而《边城》就是被选中的一个。当时的人带着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教材”,还没有能力发现其中的缺陷,自然就不想改编它们。这部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即使有各种不足,也好过大多数同时期的其它大陆电影,比如《庐山恋》、《小花》、《女大学生宿舍》、《小街》等。
二.沈从文爱情观的扭曲
翠翠在“爱情”里的别扭、以及小说小题大作地歌颂一份还算不上爱情的“爱情”,都反映出作者对爱情的曲解。要深入理解《边城》,就需要探讨沈从文的爱情观。这方面的原始资料很多。现在竟然有一门学问叫“沈从文研究”,详细追踪他的所有男女关系。沈出生在晚清一个湘西军人家庭。历史上湘西匪患严重,兵匪一家,所以他的出身不算好。他15岁小学毕业,参军做底层书记官,期间迷恋过一名马姓女生,却被女生弟弟利用,骗去巨款。他20岁退伍去北京打拼,生活压力巨大。因为文笔很好,他开始写小说,结识文人朋友。有传闻他当时与丁玲、胡也频三人“大被而眠”,不过知情人觉得那更可能是众人误解。丁玲名声在外,男女关系混乱,所以大家怀疑她与身边每一个异性朋友都有性关系。这期间沈写过一系列情色作品,但是熟悉他的人和后来的研究者都断言,在遇到后来的太太之前,他对两性关系“幻想多于亲历”。他26岁时经徐志摩介绍来到上海吴淞,进入胡适做校长的中国公学(中学)教书。不久后开始追求自己的学生、富家小姐张兆和。经过5年艰难的恋爱,二人终于在1933年结婚,在1934年生子。《边城》就写于1933到34年间,当时沈从文只有31、32岁,还是个年轻人。
沈从文的“恋爱”完全是单方面的苦恋。张兆和觉得他是“乡下人”、学历低,多年里坚决不理睬他。沈的追求方式变得越来越极端,张于是向校长胡适报告老师纠缠自己。胡为沈辩解,“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张兆和则反呛,“我也顽固地不爱他!”沈从文特别会写情书,极尽美丽辞藻,其中著名的佳句包括,“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肉体”、“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这段充满挫折、自卑、甚至自虐的恋情,是沈从文在《边城》出版之前唯一实在的恋爱经历。
结婚后不久,沈与张的关系就急转直下,原因是在张怀孕、生子、和哺育幼儿期间,沈从文出轨张青子,婚外情持续8年,直接造成张兆和从内心深处鄙视沈从文。这种鄙视持续了两夫妻的一生。后来婚外情人张青子与他人结婚, 沈从文又传出与小姨子张充和关系暧昧,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外人过度解读。重要的是,沈从文不觉得自己出轨是错误。他曾公开说:“我这种感觉(对情人)同我对妻子的爱没冲突啊”、“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他曾对朋友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子,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女子都喜欢虚情假意,(对她们)不能说真话”。
图2. 沈从文与张兆和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婚后聚少离多。知道沈出轨后,张坚决要分居。沈从文曾在1948年自杀未遂。在1949年后,沈被批判,患上抑郁症,张兆和从没有看望过他一次。沈于1988年去世,临终前对张兆和的遗言是,“我对不起你”。在被沈从文追求期间,张兆和曾在日记里写道,“我是一个庸庸的女孩,我不懂得什么叫爱——那诗人小说家在书中低回悱恻赞美着的爱!”女人的悲哀就是,如果没有一个男人真心爱她,她再努力也很难得到美好的爱情。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各种手段都非常夸张,但张却没有从中体会到真切的爱。
沈从文在婚前与婚后行为迥异、对恋人与对好友说的话互相矛盾,都代表他对爱情理解混乱,并且缺乏基本的诚实。他曾热衷于写作色情小说,长期被公认为“鸳鸯蝴蝶派”低俗文人。他的爱情思想被原始的情欲主导。他爱情方法论的根本就是底层社会流行的“骗”,却在北京、上海等相对文明、女性见识较多、地位较高的社会里行不通。他既伤害了妻子,也伤害了自己,甚至还伤害了婚外情人。沈从文在舞文弄字方面有天赋,那是他的专业,我们因此尊重他。但是他对爱情的理解甚至不如城市中的平均水平,并不比现在一个 “北漂”或“沪漂”工程师更高明。很多人误以为大文豪肯定在爱情方面有奇才,其实靠文字吃饭的人,并不会自动获得对爱情的真知灼见。沈不是什么超级情人,也没有很多女人拜倒在他的“才华”之下。他得到太太张兆和与情人张青子,说到底都是靠连蒙带骗、死皮赖脸。两个女人后来都看透了他,也都对他深深地失望。这本是件很简单明显的事,可是那些研究沈从文的专家们,还有众多附庸风雅的粉丝们,却看不懂,极力为他粉饰,让我唏嘘。
本文的重点不是沈从文的道德缺憾,而是他在《边城》中表现出的思想深度。不诚实的聪明人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到头来自己骗了自己。他们经常因不诚实而在具体事务上得利,却也因此看不到人生与社会的大义。因为要看清大义,就需要人不懈追求真实。不诚实的人没有这种对真实的强烈向往,所以思想滞于肤浅。沈从文依据“不能说真话”的原则行走于女人之间,哪来内心动力深究爱情的真谛?他没有把爱情想明白,他写的爱情故事就浅薄,就会自相矛盾。比如书中对翠翠爱情心理的描写,总让我觉得是一个没看懂爱情的男青年对穷人家女孩的臆度。他把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资源,爱情中的小女孩经常表现出的不知所措,错误地理解为女孩内心糊涂、感情温吞。其实少男少女的初恋最真挚,感情最热烈。如果爱情真的降临,他们不会像翠翠那样,明知心上人痛苦,自己却漠不关心。伟大的爱情小说光有娴熟华丽的语句还远远不够,对爱情和对世界的真知灼见才是灵魂。《边城》恰恰没有这样的灵魂。
三.一位女中学生的读后感
在很多年里,我都不好意思与人谈论《边城》,因为我知道文学界对它赞誉有加,却看不出它伟大在哪儿。我怀疑自己的理解,直到无意间读到网上一位女中学生的评论。
提问:“为什么我觉得《边城》不好看甚至没劲?是我太low还是单纯的个人喜好而已?”
小花甲是我的呀:“正常正常,俺看着也没劲。哦,是全班都看着小说没劲,逼老师放的电影。… 翠翠很矜持 但是我们班女生一致认为她挺绿茶的,比如傩送二老(二少爷)让她和爷爷去高楼看他赢得比赛(二老想在翠翠面前秀一番),然后爷爷问她:‘你愿意去吗?’她说:‘我不愿意 但是我愿意陪你一起去。’这就很……哈哈哈当时全班都不约而同的来了句:‘哎呦~’还有,二老在白塔对面山上给她唱歌,她在后头爷爷给她讲个笑话里得知是二佬唱的,问她愿不愿和走马路的在一起(看过书的都知道马路车路吧),然后翠翠就说:‘你真讨厌。’她又不拒绝也不答应,简直搞我们观众的心态,都知道人家有可能给你唱情歌了,你还不暗示暗示你爷爷你不喜欢大佬啊?当时班上人都在闹她,说要气炸了,没见过这么吊人家胃口的。我们语文老师说:‘真要双方主动说了,还叫边城?那叫京城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们语文老师倒挺逗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32121/answer/1357246931
我顿觉自己就像《皇帝的新衣》里的成年人听到孩子喊“他没穿衣服”一般。这些真实、活泼的女中学生一眼就看出翠翠角色设计的虚假,以及整个故事的无聊。纯洁、勇敢的爱情才吸引人。心怀这样的爱情、却因外部原因而不得,才是感动人的爱情悲剧。像翠翠那样因为没有爱情、或爱情不强烈、或搞不清自己爱不爱,所以没有得到爱情,属于理所当然,正常人也许会可怜她,觉得她应该汲取教训、下次改正,但不会被她吸引,也不会被这样的故事感动。连十几岁中学生们都懂的道理,那些吹捧《边城》的文学家们却不懂。
老师的反应则画龙点睛,表面诙谐,实质上告诉学生们,“你们不能那么说那么想,那样的话我和你们都过不了关”。在原版《皇帝的新衣》里,小孩子说“他没穿衣服”,于是大人们惊讶,然后羞愧,逼得皇帝狼狈逃跑,众人再把诚实的孩子捧成英雄。在每天上演的现实版《皇帝的新衣》里,如果有孩子说,“他没穿衣服!”大人们就会说,“皇帝的衣服只是好孩子看得见。如果你看不见,就考试不及格、不能升学、不能当公务员、不能入党、不能提干”。于是在每个学校、每个家庭里,大人们都指点孩子怎样看见皇帝的新衣,然后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发出感叹,“嗷,真是华丽呀!”
读了“小花甲是我的呀”的评论后,我对孩子们的想法有了兴趣,于是搜索网络,找到大量中学生《边城》读后感范文,下面是其中一些典型的句子,“《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从图书馆借来《边乡》,几近是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闭目,已经是深夜时分,一股莫明的悲伤浓浓的袭来”、“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一直听说过《边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看过。这一次在语文课本上与《边城》结缘,感触颇深”,等等。我豁然感到,这就是孩子们在接受老师、家长和社会调教后,对皇帝新衣发出的啧啧赞美之声。
四.文学界追捧《边城》
中学生们对《边城》的赞扬,与中文文学界对它的吹捧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比如研究沈从文的专家刘洪涛认为,“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 、“《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亚洲周刊》于1999年6月邀请一批中文文学界头面人物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边城》位居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过,“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诺贝尔文学奖)”。
文坛本应该追求独立与创新的思想,但中国的文学界早已彻底失去独立精神,所有流派都趋炎附势,为权力和利益服务,只是服务的具体对象不同。毛泽东时代,作家中郭沫若、丁玲那批人得势,钱钟书、沈从文等也试图巴结权力,但是不被接受。文人都拍马屁的时候,拍马屁就要排队等名额。钱和沈都害怕文字惹祸上身,都主动放弃文学创作,并自我改造思想,要求入党等。邓小平掌权后,原来那批紧跟毛的文人被新当权派抛弃,于是文学界出现高层真空,钱和沈因祸得福。比如历史上沈从文与郭沫若、沈从文与丁玲都有矛盾,三人各有各的问题。在毛时代,几乎所有文人都与郭、丁站在一起批判沈从文,骂他是颓废的色情文人。毛死后,文人们又一边倒地站在沈从文一边,骂郭沫若无耻,骂丁玲男女关系不检点。
中国文学界供养了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各级宣传部门、作协、影视编剧、各大学的中文系、中小学里的语文老师等。这个庞大的行业客观上需要文学名人支撑门面,而旧门面由于政治原因不能继续使用了,于是就把沈从文、钱钟书等几位大半辈子都不曾动笔的人树立成大文豪,把《边城》、《围城》等白开水式的小说树立成经典杰作,也就有了“沈从文研究”、“钱钟书研究”等。大批人因此成了硕士、博士、专家、教授,主任、院长、处长、局长、电视文艺节目主持人等。这些人和他们的跟随者,掌握着所有文学刊物、影视制作、以及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堂。那些敢说《边城》平庸无奇的人,早早或被软性惩戒、或被硬性踢出系统,造成文坛上只有对它的赞美、没有诚实的批判。在这个大环境下,一般读者的心理被挤压,即使读《边城》时内心没有感动,也不敢说出来,怕别人笑话,甚至不敢向自己承认,而只敢想,“作品太高深了,我还没看懂”。
图3. 当前两位著名文人的诗作。左边两首出自贾浅浅。她是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在读博士,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大奖获得者,作家贾平凹的女儿。右边两首出自刘傲夫,著名诗人。这些诗读起来像是拙劣的笑话,但是很不幸,它们真的出自当今文坛的正牌干将。这类劣质到让人难以置信的作品,近年来在文坛上层出不穷。贾浅浅和刘傲夫远非绝无仅有。相比之下,那些靠吹捧沈从文、钱钟书等混饭吃的人就算是“文坛清流”了。中国文学界从来不乏聪明人,但是他们在精神层次上集体性堕落了。即使其中的清流部分,也只剩下没有灵魂的空壳,思想里也全是鸡毛蒜皮。
《边城》里的“乡土牧歌”
一种广泛流传的、对《边城》的奉承是说它歌咏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前文提到的沈从文研究专家与中学生们都没有免俗。这实在是找不到值得夸的地方就乱夸。作家热爱家乡,本无可厚非。但是歌颂一方水土不会让一部小说伟大。《边城》的核心是翠翠的爱情,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核心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一样。如果观众对《罗》剧的第一印象是“它歌咏了中世纪意大利北部的风情”,莎士比亚一定会觉得很失败。雕塑家罗丹曾为文学家巴尔扎克塑像,一位学生看过后大赞雕像的手,罗丹听后立即砍掉了那手,因为他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面貌,观者的第一印象却是手,说明作品没有达到目的。
《边城》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一味赞美,实际上是作品的重要缺点之一。比如翠翠身边所有人都那么好,他们的形象就呆板,故事变得虚假,失去对读者的冲击力。历史上湘西土匪横行、杀人放火,是著名的蛮荒之地。沈从文自己也深知这点。在《从文自传》里他写道,“(我)一有机会就常常到城头上去看对河杀头,每当人已杀过赶不及看那一砍时,便与其他小孩比赛眼力,一二三四屈指计数那一片死尸的数目”、“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作。我们兵士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作的”。他还回忆少年时两件往事。一件是他在集市上看到两人决斗,用刀互砍,直到血肉模糊、其中一个人倒下为止。另一件,一个年少富家女死了,埋葬的当夜便被一个卖豆腐的年轻男子挖出来,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又送回坟墓里。后来男子被砍头,死前他一直笑个不停。沈从文把这样的湘西描写成人间仙境,成熟的读者理解他只是怀念家乡,不成熟的读者,比如中学生们,就可能被他误导。
《边城》与诺贝尔奖
“沈从文本来可以依靠《边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在文坛内流传。其实这个说法的源头只有马悦然在事后的一句话而已。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是一场投票选举,竞争激烈。就像任何诚实的选举一样,没有人不看结果就能说得准谁一定赢。马悦然话说得有点过头。他在世界文学界,或在诺贝尔奖评委里,都只是普通一员,远非一言九鼎。作为汉学家,他在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学界都处于边缘。如果一个中国文人,尤其是他熟知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所以他是利益相关者,他的意见不能被视为中立客观。简而言之,马悦然没有那么高的可信度,中国文学界过份解读了他的话。
另外,诺贝尔文学奖再崇高,也只是一小批人选出来的,有时公允、有时也偏驳。他们又不太懂中国,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评判不应被国人造单全信。最重要的是,一个小说是否算文学杰作,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有深刻思想、是否感动大批读者。诺贝尔奖只能算旁证,不应该是评判基础。总之,评价《边城》应该注重它的思想内涵,不应该用诺贝尔奖来压人,何况它并没有获奖。
五.小结
我并不讨厌沈从文或他的《边城》,类似于我不讨厌钱钟书或《围城》。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有缺陷,但是所有人、所有小说都有缺陷,他们不比平均水平差。我只是觉得《边城》离经典文学杰作还差很远、沈从文离文学泰斗也差得远。《边城》属中篇。夜半人静,花一两个小时,偎倚在书桌旁把它读完,能感到一位身处都市的游子对家乡田园的怀念,以及他为记忆深处某个可爱女生的感概。这个女生因为各种细微的阴差阳错,一直生活在遗憾之中。作者同情她,我也感到与作者的共鸣。
真正让我厌恶的是,一大批道貌岸然的现代文人,为了自身隐藏的权利欲,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逼迫我跪拜这个亲切、但简陋的故事,还要我臣服于这位真实、但并不卓越的心灵朋友。这批人沆瀣一气,试图逐个哄骗像我一样在孤灯下探索求知的读者,然后从中得利。我看清了他们的企图,就想到其他可能的受害者,于是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提醒大家,不要上他们的当、不要让他们的骗术得逞。
2021年2月8日 电邮: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网址:https://lyz.com ★ https://blog.creaders.net/u/13147 ★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482/all.html ★ http://luo-yuanzhi.hxwk.org
注释
为什么我觉得《边城》不好看甚至没劲?是我太low还是单纯的个人喜好而已?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132121/answer/1357246931
边城(全文)——沈从文,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3623560/
香港电影《翠翠》 1953改编自《边城》,https://youtu.be/SdHIHcvkufw
中国电影《边城》1984,https://youtu.be/RBsPmUNhVgI
荆楚视野,2020/05/26,诺奖、自杀背后的沈从文往事,https://www.sohu.com/a/397744301_663169
一路书香2 第五集 沈从文 边城, https://youtu.be/u_rsb0aPThI
文汇网 2019-10-16《边城》:爱情有时就像什么都没发生,却已足够美丽, https://wenhui.whb.cn/third/yidian/201910/16/294771.html
凤凰周刊,2016/07/15,沈从文为何与弟子萧乾决裂, http://www.ifengweekly.com/detil.php?id=2879
新浪读书2017年05月09日,为何沈从文在追到女神后还选择出轨?http://book.sina.com.cn/excerpt/rwws/2017-05-09/1809/doc-ifyeychk7193072.shtml
张兆和晚年不识沈从文,即便沈从文临终道歉也未能化解她的怨恨,https://www.sohu.com/a/339931132_120095216
defunct 评论 沈从文家书 2014-06-23 ,时代的碾压与梦魇的复现:沈从文文革书信与政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712652/
澎湃新闻2018-10-02与诺奖擦肩而过的沈从文:只活了一半的人,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80188
搜狐新闻,2020/11/16,中年割腕的沈从文:与不爱自己的女人结婚,把一生过成了寂寞,https://m.k.sohu.com/d/496796493?channelId=2&page=1
頭條網,2019/04/22,沈從文背後的女人張兆和,太陽背後的安靜雲朵(下) https://ttnews.xyz/a/5cc0e3abdc9b5e75aab5e40b?lang=zh-hant#ixzz6lOAjnni3
左左,2010-12-30,沈从文,张兆和,高青子,https://www.douban.com/note/125156100/
艾江涛,沈从文:一个“乡下人“的爱情书写,http://ny.zdline.cn/h5/article/detail.do?artId=11288
边城读后感800字,https://www.lz13.cn/duhougan/42582.html
沈从文晚年:与妻子失和、转行不再写作,墓碑上是她写的这十六字,https://new.qq.com/omn/20210105/20210105A0FDUD00.html
辽宁出版集团,2018-05-04,沈从文《边城》:诗意下的乡土中国 ,
https://www.sohu.com/a/230425825_99964610?spm=smpc.content.share.1.1556323200096rzgKKqd
边城中的人们是那么善良、纯真,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03751
中国新闻网,2015-01-23,揭真实沈从文:刚娶了自己的学生就与粉丝偷情,https://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50123/19241410_all.html
张新颖,2018-04-02,沈从文、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https://www.sohu.com/a/227028102_617374
温娟说历史,2019-09-10,张兆和晚年不识沈从文,即便沈从文临终道歉也未能化解她的怨恨 ,https://www.sohu.com/a/339931132_120095216
沈从文和丁玲多年关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90036
本文的主要网上地址,包括读者讨论:
https://bbs.wenxuecity.com/culture/509859.html
https://blog.creaders.net/u/13147/202102/396923.html
http://my.cnd.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100668&forum=2
https://bbs.wenxuecity.com/rdzn/4835321.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origin/979814.html
https://bbs.creaders.net/tea/bbsviewer.php?trd_id=1531745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482/202102/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