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心语 父母与子女

 

孙燕心语 父母与子女

 

90年前后出国的这批人大多是60年前后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我们经历了中国动荡年代所发生的一切大事件,出国后我们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涤。我们是见证历史的一代。

 

我们即不承上又不启下,前三十年我们被传统的中国文化灌了个满罐儿。出国以后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母国的文化一点点地剥离。后三十年西方文化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比较与判断,不断地舍弃与接纳。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我们身上有时会碰撞出火花,有时彼此排斥博弈,最后一方战胜另一方。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观点和想法渐行渐远。与子女之间的文化差异随着孩子的长大也越来越明显。西方的文明很容易被他们全盘接受,并且反过来慢慢地影响着父母。西方开放自由的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中国家长式的说教对他们完全不起作用。家长反而需要虚心地向孩子学习。

 

上对父母,我们还保持着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孝道,我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几年前我把老母亲接出来到我身边为她养老送终。在一起生活后发现我们之间不只存在着年龄的代沟,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更大的障碍。她总是以中国式的思维看待美国的事物,完全无法理解美国人的坦率与真诚。比如说今天早上一个美国邻居办Yard Sale,我看上了一个花盆,人家说当初是花100块钱买的,我妈私下跟我说:谁信呢,我当即跟她说美国人多数是不说谎的,她说100块就是100块。我妈用中国人的逻辑以为做生意的人说话一定是有水分的,不可信。我们已经习惯了与美国人相处彼此坦诚相待,互不猜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起话来难免会南辕北辙,话不投机。

 

下对子女,对子女们从小喂进去的中国文化被他们囫囵吞枣地咽下去,但并不能消化,更没有吸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两代人在三观上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比如去年的美国大选,很多华人家两代人的分歧暴露无遗,以至于在家里不能谈政治,一谈就崩。保守派的家长完全说服不了自由派的孩子,所以只能避而不谈。在生活也是存在很多差异,比如我家女儿和儿子完全不吃粥。我们北方的粥只加米和豆,最常吃的是大米绿豆粥,对孩子来说淡而无味,完全不能下咽。我们感冒发烧的时候只想喝一碗粥,而他们得病的时候想吃的是美国的鸡汤面。他们的更有营养,但是我们习惯了喝粥。我跟先生开玩笑说等我们老了恐怕连粥都喝不上。

 

语言沟通也是一个问题,说英文我们的能力有限,说中文他们更是一头雾水。只能混着说,能听懂就行。对我来说,我经常写点文章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可是我的儿女都看不了,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价值观更是天差地别。前几天儿子回家,我给他吃梨罐头,他吃了一口说太甜了要扔掉,说那是垃圾食品。其实现在我也很少买罐头食品,但绝不反感。我们小时候罐头简直就是奢侈品。那时送礼的标配是两瓶罐头,如果再加上一包槽子糕那就是大礼了。当时有一个大事件,大概是七三年前后,哈尔滨有一个机构叫安置办,专管知青的留城和安排工作,权利大极了。那个安置办主任姓熊,人称小熊,科级干部,因受贿被抓,脏物是两缸罐头,就是东北腌酸菜的大水缸。当时是轰动哈尔滨的大事件。在农村,多数人家是见不着罐头的,偶尔吃上一瓶,空瓶子会摆在窗台上做装饰。所以罐头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绝对是好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垃圾食品挂上钩。这些事情孩子永远也无法理解。由此可见我们两代人的差异有多大。

 

在美国父母没有绝对的权威,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地沟通,相互尊重。很多东西我们是在向孩子学习,比如日新月异的科技,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要承认他们知道得比我们多。

 

我们这代人在责任上是承上启下的,我们上管老下管小,原生家庭经济不好的还要照顾兄弟姐妹,甚至他们的子女。也就是把上下两代甚至三代人的责任都扛在肩上。对孩子我们即保留中国文化供他们上大学,同时又努力赚钱攒足养老金做好不拖累孩子的准备。曾经有人说过我们是为父母养老的最后一代,也是不用孩子养老的第一代。

 

我们这代人漂洋过海远走他乡,我们闯荡世界,我们拼搏奋斗。我们实现了美国梦,而且我们的下一代在我们的基础上还会走得更高更远,这就够了。到老了,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们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无怨无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