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的康巴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汽车上的康巴》布面油画,94X178cm签名:裴庄欣 1984.2

 

上世纪80年代,宗教政策日渐宽松,拉萨以外的人们终于得以来到向往已久的圣城。他们簇拥在各种交通工具中,不惧艰险地向拉萨进发,他们昂扬的精神深深打动着裴庄欣,他因而将这番场景记录于画作中;直到为醍醐撰写这篇文字时,情怀仍荡漾。就在上周,两位曾亲身经历这段旅途的老人在画前流了泪。你可以在拉萨醍醐艺术中心欣赏到这件作品。

这是一幅极为明快的作品,和“康巴”一词本身一样坦荡、阳光——没有常见的细腻描绘,也摒弃风情画中过度的暗示和文学性的阐述。

简洁的画面由红白蓝黑4种原色构成,极大消减了中间色调可能带来的灰暗、冗长。其中的色调没有明确指向:观者甚至无法确认,这群欢乐的人究竟是在晚霞映照下,还是正午直射中。

云的处理带有一定的平面成分。汽车也应图所需,变成了长条重色调元素,凸显的,是这一组人头的重叠交错。一群壮年男性雄健的头像。

 

(局部)画面左部的人群

 

词汇变得多余,眼前只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男人们没有惯常的沧桑感,眼见的仅是雄性特有的生气——高原蓝天下,他们的面孔在暴晒后呈现出重金属特有的质感。

2007年,著名策展人何桂彦在看完我所有画之后,称赞这一张视觉效果尤为突出,脱离了过分的叙事渲染,充满直觉魅力。

 

(局部)画面正中的人群

 

最初的“创意”颇为宏伟:想画戴着黄帽的宗喀巴正握着方向盘,而释迦牟尼坐在正中指引方向。遗憾的是,画到这两位的时候却陷入迷局,停滞不前,待到再找了资料要补充,却再没勇气在这已经完整的画面上改动半笔。

多年以来一直在想,若是完成了驾驶室内的两位,这画的效果又会是怎样?上苍总是留下些不可名状的惆怅与向往。

 

(局部)驾驶盘前的宗喀巴与左边的释迦牟尼

 

毕业后在拉萨的8年中,用亚麻布绘制的油画总共只有4幅。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遇到绝对重大的题材时,才会舍得用它们来执行。《汽车上的康巴》正是其中之一,绘制在当时极为珍贵的粗亚麻油画布上。

起稿时并未想到,上边的颗粒如此粗糙,以至于大部分画面都得用油画刀来完成第一遍的覆盖。其后,干脆直接用刀刮抹厚重的颜料,一次性地塑造完成每个局部形体。

这种画法比较准确地保持了色彩的新鲜与造型的生动,以此塑造的直线条,也加深了汉子们粗犷轮廓中蕴含的雕塑感。

 

(局部)拥挤在汽车上的康巴

 

画面传达的感受,与上世纪80年代初乐观、充满期待、骚动不安的气氛有关。

看到的也许仅是:我们乘坐着各种交通工具驰骋在大路上、来到圣城,意气风发地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

而我心中喷薄而出的念头是:拉萨,你好!在30多年的封闭后,拉萨终于敞开了胸怀,接纳天下一切有信仰和幻想的人们。

  #Tibet memory# 

裴庄欣zxpe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至今去那的艺人与游客多如过江之鲫。好画是需要在那长期生活与爱…谢谢你珍贵的留言!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画出了真正的高原康巴汉子的灵魂,观赏过许多老一代画伯的西藏,健忘记不住名字了,但当代的旅美华裔?国?(闺蜜的前夫,该人归依佛教)的西藏,也不错,但不及你这幅守法新颖。2019年夏天我泡在NY大都会博物馆两天,也没玩没了,可惜没找到。哈哈哈! 假如我是的决策人,一定要选入登堂当代油画展厅
裴庄欣zxpei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红米2019' 的评论 : 谢谢你的留言!我好像是该博客唯一实名的职业艺术家吧?没办法,新浪博客总是删我博客,这算大本营了。 扎西德勒! ????
红米2019 发表评论于
想象站在原画前会很震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