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记忆 (四)我那些老掉牙的家当

十三年前,我离开故土,背着一把吉他,托运了两个大音箱,又托运了老情人儿和我一起置办的华而不实的小摆小设, 小玩具们,我所有的漫画书们登上了飞机。接机的老情人儿看到我推着比我还高的满满一车行李和那把吉他在分别一年后从机场大厅里出来,感动滴。

那些我带不走的就留在了故乡的老房子里。说起来,告别故土留下的东西无非是我多年前写下的心情日记,我大学时代及其之后和好友的通信,贺年片, 以及当年费力淘到的专业书籍,还有厚厚的博士毕业论文,三箱磁带,几盘老式磁盘,几十卷胶卷底片。

去年母亲把故乡的老房子卖掉了,我留在故乡的东西成了无处可放又无法丢弃的小小负担。而那些东西其实本不值钱,只是母亲理解他们曾经在我生命中的地位,终究无法确定他们的去留,于是整理后暂时存放在婆婆家。

当然今年回去,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处理一下。

三箱磁带是当年陪着我度过整个大学时代的全部收藏,还有一盘老情人儿在家用音响和卡拉OK机自弹自唱自己录制的。公公翻出他准备扔掉的磁带机,卡带放进去,按键按下去,什么声音都不出来,不一会卡带搅了带,狠狠心,磁带机和磁带全部进了垃圾桶。

老式磁盘,根本找不到电脑能够读盘,也只好全部进了垃圾桶。虽然我知道有张盘里存的全是我和老情人儿的你来我往,还有他曾经信誓旦旦的表决心。后悔当初这么没有远见,把这么宝贵的历史见证存到了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存储介质上。当然,当时我可是坚信那是最可靠的方式。

那几十卷胶卷底片,我拉开来对着光亮处, 一幕一幕好像看了个小电影,大部分都是老情人儿和我当年的自拍照,虽然早就全部扫描到电脑里,实在还是要狠狠心,才全部进了垃圾桶。这年景谁还冲胶卷啊。

当年费力淘来的几本专业书和毕业论文,随手翻了翻,跳动在我眼前的词语和公式,疑是天书,我暗问:难道这竟是我曾经读过的书,发表过的高见吗?再翻翻,还是没舍得扔进垃圾桶。最后还是放进了箱子里留在婆婆家保存,等什么时候再回来再做决定,毕竟那记载着我的一段人生经历。

捧起日记,看着自己多年前的心情,想象着当时发生的事情,我好像一个旁观者,喜怒哀乐的故事里,看到另一个被淡忘的自己。现在人们的心情日记流行的是博客,微博,随时随地发心情感悟,流行的是公开,流行的是蝴蝶效应,流行的是粉丝数目,至于真正的内心,不需要被自己关注。决定还是留下他们,带走,于是打到了回去的行李里。

剩下的唯一让我有点为难的就是那些和好友的往来信件,十三年前我曾经把信件归类整理,把每个人的信件都订了一大本。我一页一页,一个人一个人地翻看着,回忆着,音容笑貌仿佛在心间活跃起来。些许的恩怨情仇也淡淡地重返记忆深处,又随着孩子们来来回回,一声声妈咪的呼唤中远去。这厚厚的信纸和贺卡,着实不是个小份量,装进行李里却不得不拿了出来。一页一页地拍照,一张一张传到了电脑里,然后一页一页地撕碎。

最后赫然地躺在我眼前的有两张电报,是我十九岁生日来自遥远故乡好友的祝福。

那时候的大学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话,所有的通讯联络方式是信件。往往写信时候的心情在收信人收信时已经是恍如隔世,等到收到回信时经常诧异自己当初写了什么少年强说的愁。更别提见面了,唯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火车,是没提速的火车,晃晃荡荡的,再急也得有个时间。电报真是个神奇的通讯手段啊,发出去后,几个小时就到了。这在当时是多么滴多么滴先进啊。谁能想到当今的网络年代,手机,短信,视频,QQ,微博,微信,在线不在线,随时随地, 互通有无,互道祝福,手指动动就行,简直是易如反掌。

可当年即使发个电报,也要跑到电报大楼,排队,算计着几个字,多少钱,折腾个个把小时也是小意思。出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的00后们,他们能够理解我们那种通讯方式的纯情年代吗?连我自己看到电报的那一瞬间都震了一下。。。

写于2013年8月25日

卖碳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的评论 : 是的, 永存心间。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发表评论于
还是找地方存放吧,再过同样的时光,就是古董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