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有恨”,指的是诗人在竹子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恰恰是长期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无法抑制的怨愤导致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怨愤呢?清代学者姚文燮在为李贺的诗集作注时,曾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 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https://www.163.com/dy/article/G32PEH5N0541HAV1.html? (accessed of March 4, 2021, Thursday)申请入驻
李贺的一首咏竹诗,竹子的形象与诗人融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感慨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人家,大家对竹子都有着同样的喜爱之情,他们都会在庭院中开辟出一块空地,种上几株竹子。人们喜欢竹子,因为竹子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寒傲雪、经冬不凋、四季长茂,更因为竹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受到了人们的称颂。
人们因为竹子的种种美好品质,将它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松、竹、梅“岁寒三友”倾注了无限情怀,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坚强品格,更以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摒弃了梅花孤芳自赏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趋完美。
人们赋予竹子虚心坚韧、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竹文化。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淇奥》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
《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的《淇奥》,自《淇奥》之后,竹子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诗中的竹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的咏竹文学作品。魏晋时期有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名士之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风中的摇曳的声音和清疏的身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等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
在我国诗词长河的诸多的赞咏竹子的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咏竹诗《昌谷北园新笋》。李贺的家乡在昌谷(今河南省宜阳),那儿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别是竹,几乎遍地都是。
李贺十分爱竹,在摩挲观赏之余,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有时还直接把诗写在竹上,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李贺的诗是这样写的: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李贺祖上是皇室宗亲,可是到他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
同时代诗人李商隐为李贺写过一篇传记体的《李贺小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由此可见,李贺在学习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李贺很小就有诗名,最早受知于韩愈,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中就说李贺“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也就是说说,韩愈最早发现了李贺的才华。李贺是中唐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风格瑰丽奇峭,意象繁密跳脱,用字坚锐狠重,给人以梦的迷幻,力的震撼,美的享受,被誉为唐诗的一朵奇葩。
可是,功名并没有向这位才子投来橄榄枝,运气似乎也没有垂青过这位才子。他参加科举考试,总是与登科擦肩而过,并不是因为他的成绩,而是他连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审核通过。
尽管对李贺有知遇之恩的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积极呼吁,争相奔走,为他辩护,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一现状。万般无奈之下,李贺不得不离开长安。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正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正待有一番作为,他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其中的曲折与无奈,落魄与哀怨是可想而知的。
这位蹉跎半生,空负一身才华的诗人,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原点,他也终于在家乡走完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暂人生。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旨在表达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哀怨之情。结合李贺的生平与人生际遇,可以看出,竹的形象就与诗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叠合起来,不再是独立自在的实体。这样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虚与实之间并行不悖,读来让人无限感慨。
开篇两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意思是说: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这两句描述诗人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
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诗人创作的歌诗。
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
尤其是诗人描摹竹子的形态时,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色彩形成强烈反差的对比,来表现内心的忧愤。
后两句“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大意是说: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这两句着重表达诗人怨恨的感情。
“无情有恨”,指的是诗人在竹子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恰恰是长期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无法抑制的怨愤导致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怨愤呢?清代学者姚文燮在为李贺的诗集作注时,曾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
李贺在家乡昌里时,不知写过一首咏竹诗,在另一首咏竹诗中,诗人写到:“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像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回到故里,整日与竹为邻。
诗人在竹子上题诗,无非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
这从“无情有恨何人见”一句中就可看出端倪,诗人摒弃直抒胸臆的陈述句,用疑问句的语气和句式将心中感想诉诸于笔端,在大开大合的写作手法中,诗意也呈现出变化多姿的风貌。
细细品味最后一句,诗人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委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子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就像是伤心的女子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露水,不时地向下滴落,这与因伤心而垂泪的女子的形象是何其的相似。
表面看起来,诗人是在写竹子的愁苦,其实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也就是将人的情感赋予在物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合二为一、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就表现手法而言,写竹的形态是实,写人的感情是虚;而从命意来说,则正好相反,写人的感情是实,竹的形态是虚。因为诗人写竹,从头至尾写竹,却又无处没有诗人自己的面目和精神。
竹子的愁颜宛如人的愁颜,竹子的哀情也与人的哀情相通。写竹又似写人,其旨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扑朔迷离,使人捉摸不定。
然而诗人兴寄深微,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竹子上,避免直抒胸臆的口头对白,从而形成了诗人与竹子的心灵对白。
李贺的这首咏竹诗,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诸如有着像李贺这样人生际遇的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之间的心灵交契,既是一种文化情态,更是一个历史过程。竹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人的品质的体现,也是对认知方式的诠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https://www.xuehua.us/a/5eb7c34d86ec4d48b7940168?lang=zh-hk&=1
詩詞丨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初夏,正是竹子舒展的季節。
古往今來,以竹爲描寫對象的詩詞畫賦不勝枚舉,足見竹在人們心中的分量與摯愛!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像竹子一樣,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活着,就已經很知足了。
《詠竹》
黃庭堅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長小兒拳。
試尋野菜炊香飯,便是江南二月天。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說起竹筍,總是會想起童年的味道,記憶裏竹筍的嫩芽,外婆的微笑,桌上的美食。
外婆做竹筍總是很好喫,但她自己卻從來捨不得喫。那時食物匱乏,春天的竹筍就是難得的美味。
春筍伴着童年的味道,至今記憶於心,靜靜想來,滿滿的全是幸福的味道。
《慈竹》
樂史
蜀中何物靈,有竹慈爲名。
一叢闊數步,森森數十莖。
長莖復短莖,枝葉不崢嶸。
去年笱已長,今年笱又生。
慈竹叢生,一叢可生數十杆,彷彿熱鬧、擁擠又溫馨的一大家子,所以又被稱爲義竹、慈孝竹、子母竹。
話說三國時有個人叫孟宗,少年時父親就死了,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
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只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故名慈孝竹。
故事是假的,但親情是真的。
幸福,永遠從孝順父母開始。不要只感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卻把孝敬這件事擱淺。
《酬馬八效古見贈》
高適
深崖無綠竹,秀色徒氛氳。
時代種桃李,無人顧此君。
奈何冰雪操,尚與蒿萊羣。
願託靈仙子,一聲吹入雲。
竹子堅聳入雲,有着氣衝雲霄的志氣!
志氣是人生命當中最基本的素養,是人生理想的基本前提,是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的魂魄!
朝着一定目標走去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志氣”。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志氣。
有志氣的人,如同堅挺入雲的竹子一樣,往往奮鬥目標明確,意志堅定,不怕各種困難。
越是在困難落後的條件下,越是能顯示志氣的精神和力量。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仍然堅持不懈、無所畏懼。
竹尤如此,人何以堪!
人生路上,總會有酸甜苦辣、風吹雨打。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氣魄和風骨。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有風骨的人,就像竹子一樣,面對種種艱難困苦,也寧折不彎、絕不屈服!
不經過風雨的洗滌,沒有高潔的風骨,不經歲月的磨歷,沒有內在的氣韻。
《竹》
劉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
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
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
誰能制長笛,當爲吐龍吟。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宮囿,偏偏生於無人的荒野。
高枝向上,聳入雲端。
沒有人賞識它的高風亮節,自己抱着一顆堅貞之心。
是啊,人生只有一世,何必把寶貴的人生都用來取悅別人、爲了別人而活呢?
活在別人的賞識裏,永遠只是表面風光。活在自己的內心中,纔是真正的幸福。
=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青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