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花的颜色

2013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的考古学家们开始对提姆纳河谷(Timna,位于以色列南部)的某个古代铜矿进行挖掘,发现了3000多年前大卫王时代的各种织物、皮革、种子和其他极为罕见的文物。

该矿区干旱的气候使得这些有机物较好的保存下来,填补了考古史上的空白,同时为今人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以探究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公元前11世纪和10世纪左右)的文化和习俗。

以色列古物管理局高级研究员奥里特·沙米尔(Orit Shamir)博士带领的核心小组对这些织物残片进行了鉴定,发现了红色和蓝色的植物色素沉淀。红色的染料来自茜草根(madder, 学名:Rubia tinctorum), 蓝色的染料来自菘蓝(dyer's woad,学名Isatis tinctoria)的茎和叶。这两种都是当时世界上稀疏平常的染料植物,但染色的过程却非常复杂,体现出高超的专业技能。首先,这些染料植物是人工种植的,采收后用水煮烂,然后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接着把羊毛放入这些液体里煮沸。这个过程有时持续几天,染出来的纤维非常结实且耐洗涤,其鲜艳的色泽得以保持3000年之久。专家们认为,这些精心染织的衣物绝不是穿在平民身上的。

(茜草根和茜草植物)

  (菘蓝)

2021年1月,几位参与该考古项目的以色列专家共同在国际期刊《PLOS ONE》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他们在提姆纳河谷内一个名为“奴隶山”(Slaves's Hill)的新遗址发现了大卫王/所罗门王时期的紫色织物碎片,总共有三块。

提姆纳富产铜矿,是铁器时代(Iron Age)的产铜中心,奴隶山乃山谷中最大的铜冶炼场。“奴隶山”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那里曾经聚集了一批只会使用蛮力的知识水平低下的奴隶,其实古代能在铜冶炼场工作的,必定是掌握冶金知识的“高科技”人才。奴隶山一带堆满了工业废料,包括来自熔炼炉的炉渣等,专家们从其中一堆炉渣中找到了古老的紫色羊毛纤维。紫色染料是从距离提姆纳超过300公里的地中海里的三种骨螺(mollusk)的体内提取出来的,工艺程序很复杂。首先,要把成千上万只骨螺逐个敲碎,然后,通过化学过程取出腺体内的腺液,最后将装着腺液的盆放在太阳下晾晒。曝光充足的,就产生一种叫“特贺乐”(tekhelet)的天蓝色。曝光不足的,则变成了紫色,即argaman(皇家紫)。

骨螺

 

特贺乐和皇家紫贵如黄金,蕴含着宗教意义。首先说说特贺乐,在犹太教中,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象征,代表神性。特贺乐被用于染色大祭司的长袍、会幕中的挂毯,以及男性衣服上、祈祷披风(Talit )的四个角位上的流苏饰物(tzitzit)。《民数记》第15章第38-40节,上帝对摩西说:“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们世世代代在衣服边上做繸子,又在底边的繸子上钉一根蓝细带子。你们佩带这繸子,好叫你们看见就记念遵行耶和华一切的命令,不随从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们素常一样;使你们记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为圣洁,归与你们的神。( “Speak to the Israelites and say to them: ‘Throughout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you are to make tassels on the corners of your garments, with a blue cord on each tassel. You will have these tassels to look at and so you will remember all the commands of the LORD, that you may obey them and not prostitute yourselves by chasing after the lusts of your own hearts and eyes. Then you will remember to obey all my commands and will be consecrated to your God. )这段话表明繸子具有提醒功能,要让以色列人记得神一切的诫命。

尽管从草本植物中也能提取蓝色染料,但古人认为只有骨螺才是特贺乐的合法原材料。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统治者颁布了反奢侈法(sumptuary laws),规定除了他们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穿蓝色、紫色或深红色(crimson)的衣服。古罗马政府最终垄断了染色业,并禁止犹太人制造特贺乐。公元7世纪,穆斯林征服了中东,又带来了同样的禁令。犹太人被迫关闭了染色厂,特贺乐工艺从此失传。直到几年前,以色列的专家们才成功地用古法制作出特贺乐。

再说说读者们比较熟悉的皇家紫。皇家紫色泽鲜亮,持久不褪,庙里的祭司、大卫王、所罗门王和耶稣都穿过紫色的衣服。《雅歌》((Song of Songs)第3章第9、10节就有这样的记载:“所罗门用黎巴嫩木为自己制造一乘华轿。轿柱是用银做的,轿底是用金做的;坐垫是紫色的,其中所铺的乃耶路撒冷众女子的爱情。”(King Solomon made for himself the carriage; he made it of wood from Lebanon. Its posts he made of silver, its base of gold. Its seat was upholstered with purple, its interior inlaid with love.) 黎巴嫩木即黎巴嫩雪松,是古代最好的木料,紫色是古代最昂贵的颜料。所罗门的生活可谓极尽奢靡。

(大卫王穿着紫袍受香膏)

在奴隶山新遗址的古物出土前,考古学家们只在别处找到骨螺废料和带有紫色染料斑块的陶器碎片,只能间接证明铁器时代紫色染料工业的存在。奴隶山的紫色织物碎片是震撼性的发现,可作为以色列甚至黎凡特(Levant)南部地区紫染工业的最古老的直接证据,而且其中一段碎布采用的是双染色法,即同时用两种骨螺的腺液制作染料。这种染料技法更加复杂,因而染了色的织品十分昂贵,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23年-79年)曾经用文字记录过这种技术。

最新的戏剧性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铁器时代的游牧社会的认知。提姆纳河谷的铜矿中心是圣经中的以东王国(Edom)的一部分,该国与以色列接壤,两国在历史上经常兵戎相见。大卫王在位时征服了以东。《撒母耳记下》(2 Samuel)第8章第13、14节记载:“大卫在盐谷击杀了以东一万八千人回来,就得了大名。又在以东全地设立防营,以东人就都归服大卫。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And David became famous after he returned from striking down eighteen thousand Edomitesin the Valley of Salt. He put garrisons throughout Edom, and all the Edomites became subject to David. The LORD gave David victory wherever he went.)以东王国是铁器时代初期的游牧民族,从考古证据上看,他们虽然没有永久的定居点(如宏伟的石头宫殿和城墙),但已经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秩序。王国里有精英阶层,穿着华丽的衣裳,并与沿海平原上的其他民族保持着贸易关系。同一时期,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部落最初也是游牧民族,以色列人从游牧到定居的重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渐进式的,这一进程也许比今人想象的更加漫长。几百年来,考古学家们曾经致力于寻找大卫王的宫殿遗址,有的专家说找到了,有的专家却表示质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受到新的考古证据的启发,专家们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大卫王时期的以色列民族或许仍处于游牧状态,大卫王并没有建立华丽的宫殿以彰显财富和国力,他贮藏的是更适合游牧民族的物品,如价值不菲的纺织品和工艺品等。也就是说,铁器时代初期,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内部已经出现了等级森严的复杂社会。他们与外族缔结政治联盟并建立贸易关系,有时互相开战。游牧社会的财富不是用石头建造的宫殿和纪念碑来衡量的,而是以古代世界中同样珍贵的东西来衡量的,例如提姆纳生产的铜,以及与铜冶炼厂交易的紫色染料等。

搞清楚追求奢靡的所罗门王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华裳后,我忽然想起了《马太福音》(Matthew)第六章,主耶稣有一段美妙的讲道:“你们为什么为衣服忧虑呢?应该观察野地里的百合花是怎么生长的:它们不劳动,也不纺织。 但是我告诉你们:就连所罗门 在他最荣耀的时候,所穿戴的也不如这些花中的一朵。”(So why do you worry about clothing? Consider the lilies of the field, how they grow: they neither toil nor spin; and yet I say to you that even Solomon in all his glory was not arrayed like one of these.)。某些圣经版本将“野地里的百合 ”翻译成“野地里的花”(flowers of the field)。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野花,使得所罗门的一身华服相形见绌呢?

首先,耶稣嘴里的“野地里的百合”,希伯来语原词为“krinon”,并不是今人以为的白百合(Lilium candidum)。此白百合虽然产于中东地区,但分布有限,数量也比较稀少。再说,白百合太素净了些,所罗门喜爱鲜亮的衣裳,比他的服饰更加耀眼的野花必定拥有艳丽的色泽。不少植物学家做了实地考察,认为两种春天开放的野花最符合圣经的描述:毛茛家族的王冠银莲花(crown anemone, 学名Anemone coronaria)和罂粟家族的普通虞美人(common poppy, 学名Papaver rhoeas)。

(王冠银莲花)

(普通虞美人)

王冠银莲花为多年生草本,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株高通常不超过40厘米,掌状三裂叶,花茎自叶丛中抽出,花单生于茎顶。花期从二月到四月,花色深红,偶有粉色或白色品种,花心黑色。因为花朵酷似虞美人,又被称为“虞美人银莲花”(poppy anemone)。普通虞美人为一年生草本,于晚春绽放,花色殷红,一棵植株可以连续不停地开出上百朵花,但每朵花的寿命只有一天。

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认为王冠银莲花即为“野地里的百合”。我还找了一个佐证:所罗门写的《雅歌》第二章第12节,“地上百花开放,百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斑鸠的声音在我们境内也听见了。”(Flowers appear on the earth; the season of singing has come, the cooing of turtle doves is heard in our land.)斑鸠是候鸟,春天迁徙到以色列。斑鸠独特的声音代表着春天的来临,此时野地里盛开的多为艳红的王冠银莲花。

(野地里的银莲花)

王冠银莲花原生于地中海沿海地区,其分布范围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希腊、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南部、意大利、法国南部、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向东延伸至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它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古罗马作家奥维德(Ovid,公元前43年- 公元17年/18年未能确认)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 )第10卷里写到,维纳斯从高处看到自己的恋人阿多尼斯(Adonis)被野猪的长牙捅死后,伤心欲绝。她在死者的血液上撒了琼浆(nectar),不久,一朵如石榴花般鲜红的花从地里冒了出来。风一吹,花瓣就落了,故起名为“风花”(anemone在希腊语里意为windflower)。

王冠银莲花于1596年前传入英国,著名医生约翰·杰拉德(John Gerard,1545年-1612年)在他的1597年出版的《草本志》(Herball)中介绍了此花。 酷爱花草的莎士比亚显然也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小花,他于1593年发表的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第1165行写到:

“就这样,那个躺在她身边的被杀死的男孩

像蒸气一样在她的视线中融化了,

从他洒在地上的的鲜血中,

涌现出一朵紫色花,暗点与白光相间,

像极了他苍白的脸颊,

以及落在白色双颊上的圆形血滴。“

(By this, the boy that by her side lay kill’d

Was melted like a vapour from her sight,

And in his blood that on the ground lay spill’d,

A purple flower sprung up, chequer’d with white,

Resembling well his pale cheeks and the blood

Which in round drops upon their whiteness stood.)

诗歌中的“紫色”在莎士比亚时代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可以用来表示几乎任何明亮的颜色,既可以形容鲜血和罂粟花的颜色,也可以形容天鹅和女人洁白的臂膀。“chequer’d”也不是今天的“小方格子”的意思,还泛指任何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斑点。 莎翁虽然没有在诗文中确切地指出这朵小花的名字,但明眼人都可以猜出,他是参照王冠银莲花的样子写的。英国也有土生的林地银莲花(wood anemone, 学名Anemonoides nemorosa),但开的是白花,与诗歌中的描述不符。

在基督教里,红色的王冠银莲花象征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的鲜血。王冠银莲花也是诸多欧洲画家的创作题材之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国的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和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作品。前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后者是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银莲花作品里感受两个派别迥异的艺术理念。

莫奈于1885年创作了《银莲花静物画》(Still Life with Anemones),他应用短而粗的笔触,并通过添加颜色层次,清晰地勾画了两朵红色银莲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中其他的几朵银莲花的细节不够明显,但由于使用了破碎的颜色,因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绿色、棕色、淡黄色和紫色阴影,浅色和深色的搭配以及各种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几乎创造了3D效果。光影似乎在不断变化,观者可以想象画家忙着捕捉每个黄金时刻的专注神情。

(莫奈的银莲花)

亨利·马蒂斯有两幅银莲花作品,分别是《紫袍和银莲花》(Purple Robe and Anemones,1937年作)和《安妮莉丝,白郁金香和银莲花》(Annelies, White Tulips and Anemones, 1944年作)。他用大胆的色彩和单纯的线条构建了简洁的2D画面。

这三幅作品里的王冠银莲花看起来像是园艺品种,在十八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园艺师已经成功培育出各种杂交的王冠银莲花,花朵直径可达8-10厘米,花色丰富多彩。从那以后,世界各地的苗圃里栽培的全是人工改良过的王冠银莲花。不过王冠银莲花只适合热带地区,只有8-10区可以地栽。在加拿大BC省,只有南部的温哥华和温哥华岛等地区符合地栽条件。

(园艺品种的王冠银莲花)

我在温哥华生活了二十多年,几乎很少在户外见到王冠银莲花。本地最流行的是早春二月开放的蓝紫色的希腊银莲花(Anemone blanda),植株不到15厘米,花朵酷似小雏菊。晚春绽放的白色林地银莲花(wood anemone, 学名Anemonoides nemorosa)也很受欢迎。不过这两种外来的银莲花品种都很难与“风花”联系起来,风花的身姿应该是柔弱的,细碎的花朵难以经受风吹雨打。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温地区随处可见的日本银莲花(Japanese anemone,学名Eriocapitella hupehensis,)最像“风花”,其植株一般都在一米以上,枝茎飘逸,缺乏硬度,容易随风摇摆。花色紫红或粉红,偶有白色的,每一朵花仿佛精雕细琢过的,散发着高贵的气质。因为八九月才开花,容易引发爱花之人“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病态感伤。几年前日本银莲花被划归为秋牡丹属,故而又被国人称作“秋牡丹”,说白了,秋牡丹就是大伙儿熟知的打破碗花花的变种。

(希腊银莲花)

(林地银莲花)

(日本银莲花,又叫秋牡丹)

你喜欢哪种颜色的风之花呢?我应该会首选鲜红的王冠银莲花的,因为有了上帝的爱和眷顾,它活得平凡而伟大,卑微而荣美。

 

南小鹿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树蛙瓦凹' 的评论 : 谢谢
树蛙瓦凹 发表评论于
果然花之专家,跨越时空,多维,莫莱,马蒂斯..... 大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