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韩战谈判中朝被迫接受联军哪些条件?

有些人一谈朝鲜战争,就津津乐道地谈胜负输赢。但本人认为既然一场战争最后以谈判停火的方式结束,严格地说双方没有输赢胜负之分。但值得一说的是谈判背后那些事,例如:哪一方首先提出谈判?为什么没谈成?决战后谁又提出谈判,双方都提出哪些提案?最后按照谁的提案签字的? 

 

最早建议停火谈判是联合国方面,时间是1950年12月14日。当时的战争背景是:11月底联军在朝鲜的东西两线分别与志愿军发生了大规模的遭遇战后,联军于12月4日,宣布放弃北朝鲜,全军撤回三八线以南。在这个前提下,印度等13国向联大提交一份停火提案(史称13国提案),联大14日表决52票赞同、5票反对、1票弃权。但这个提案被中国拒绝了,12月22日周恩来发表声明: 政治分界的三八线永远消失。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占领汉城,兵锋抵达三七线。《人民日报》宣称,要打到釜山,把美帝国主义赶下大海。 1月13日联大很不知趣第再次以50票赞成、7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新的停火方案,1月17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再次拒绝停火方案。 

 

1951年3月,第四次战役联军收复汉城后,杜鲁门第三次发出停战信号,这次中国虽然没有公开拒绝,但也未给予理睬。 

 

1951年4月底,中国集中了国内解放军的全部精锐,配合朝军,80万人再次向三八线以南发起攻击,史称第五次战役。大家可以算一算沿着三八线(230公里)的军队密度,够不够人海? 虽然这次战役分成两个阶段,但两次都未能取得到战役预想结果,反而被联军反击到堪萨斯线——位于三八线以北的一条联军既定战线 (基本就是今天的军事分界线)。5月26日彭德怀电告毛泽东:目前部队干部情绪消沉,对战争长期性感到厌倦,顾虑今后作战会更加困难,对战争能否取胜产生怀疑,某些干部甚至违抗命令,官兵关系不正常,破坏纪律现象相当严重。27日,毛主席再次听取陈赓(志愿军副司令)与解方(志愿参谋长)当面对形势的评估和汇报,误判联军会趁胜越过三八线夺占平壤—元山一线。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密抵北京与毛泽东商谈谈判停火问题,双方一致建议要求停火。这个建议最初遭到斯大林的反对,5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讲述中国目前遇到的种种困难,斯大林终于同意停战和谈。毛主席补充:由于战场形势不利,中朝目前都不宜提出停火,最好由苏联政府出面。23日,苏联副外長兼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俱乐部发表演说,建议双方停火。第二天《人民日报》立即发表社论支持马立克的停火建议,26日,杜鲁门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战争的谈判。 

 

谈判开始后,中朝提出的六项谈判条件:1)南北分界线恢复以前的三八线为界; 2)双方开始谈判后立即停火;3)谈判期间双方停止继续调运装备与人员; 4)停战后双方遣送战俘;5)停战协议签署后3个月内外国军队(包括志愿军)分批撤离朝鲜半岛; 6)朝鲜难民在停战后4个月内返回战前居住地区。 

 

这六项条件除第4条“停战后双方遣送战俘” 以外,全部遭到联军的反对。联军提出:1)谈判期间不停火; 2)南北分界线以实际交火接触钱为界(堪萨斯线);3)谈判期间双方可以继续装备与人员调动; 4)停战后双方遣送战俘; 5)联军战后不撤出朝鲜半岛; 6)朝鲜难民停战后自由选择居住地区。 

 

中朝是对谈判是很有诚意的。首先妥协了第5与第6项,不再要求战后联军必须撤出朝鲜半岛。这样谈判的焦点就集中到前4条上。实际上,前4条是两个层面:如何实现停火以及如何交换战俘。联军坚持先谈判后停火的原则是防止谈判陷入僵局,成为不打不和不停的局面。经过一个阶段的争吵,中朝也逐渐接受先停火的提议。既然中朝接受第1条,第2条武器装备人员补充就成为第1条的技术问题,自然而然地也被中朝接受。 

 

当谈判进行到第3条(分界线的划分),双方再次发生分歧。中朝方面认为按照目前的军事交火线划分是吃了大亏,断然不可接受。因为堪萨斯线起于三八线以南的临津江口,沿江向东北方向扩展,越过三八线后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直至原属于北朝鲜的杆城。从面积上说,朝鲜虽然得到了瓮津半岛和开城,但总面积却少了3300平方公里,而且连神圣的朝鲜劳动党党部所在地—铁原都丢了,重要的交通枢纽—金化和水利资源—华川水库也落在韩国境内。所以中朝坚持要求恢复三八线为界,联军则用周恩来50年12月宣布废除三八线为政治分界进行反驳,联军认为:三八线已经废除,而堪萨斯线对联军来说是最有利于防守韩国的一条线,绝不肯让步。于是两边争吵不休,达不成任何协议,最后只好宣布休会。 6park.com

 

显然,联军坚持的先谈判后停火这一原则显示了其主动性。联军再次发起局部攻击(血岭,伤心岭、金日成山脉的战斗均以此时),陆战1师向邵阳江挺近,同时联军下令恢复对北朝鲜的空袭,B—29战略轰炸机地毯式摧毁了平壤。联军发起的地面“秋季攻势”占领了65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联军的军事压力下,中朝提出恢复谈判的要求。 

 

1951年11月27日中朝第二次妥协:接受联军提出的以堪萨斯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建议,并同意双方各自从交火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在4个多月时间内、18次正式会谈、37次小组会议,14次参谋会议,65次激烈的辩论,中朝终于就联军提案第3条做出让步,放弃坚持三八线为界。 

 

中朝在分界线划分问题做出让步后,谈判进入战俘遣返问题。中朝认为应该双方尽数遣返所有战俘,而联军则认为战俘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战场起义”性质的,不能强制遣返,而且联大也表决支持“不强制遣返”的原则。双方对此矛盾尖锐对立,谈判又开始了不休的争论。52年7月联军宣布甄别结果:在联军抓获的18万中朝战俘中,共有8.3万人自愿返回,其中包括志愿军6400人,遭到中朝的坚决反对。8月5日,朝鲜停战谈判除遣返战俘问题外,其他协议全部完成,板门店上空升起了无限期休会的旗帜。为了增加军事压力,联军再次发起空袭,甚至轰炸了位于鸭绿江边的水丰电站朝鲜一侧、东方轻金属公司、细湖工厂和距离苏朝边境30公里的清津港,重型轰炸机连续攻击平壤元山等大城市,联军一次空袭竟出动1403架次飞机攻击平壤,轰炸的密度超过当年的东京,使得朝鲜成人人口数量锐减三分之一(金日成语)。由于中国人多,联军也不空袭中国城市,毛主席可以坚持下去,但金太阳首先扛不住了,要求接受联军的条件早日停战。但是决定朝鲜战争政策的不是金日成,也不是毛主席,而是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他不同意向美帝妥协,金日成只好硬着头皮打下去。 

 

按照谈判先谈判后停火的原则,谈判期间地面的战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双方都没有大规模进攻的愿望,志愿军有个第六次战役计划,联军也有在西线进军礼成江与元山登陆的想法,但都担心破坏谈判的气氛,双方都没有执行过,但是小打小闹从来没有间断过。沿着交火线,双方都构筑了永久性防守工事,联军碉堡为主,志愿军以坑道为主,双方相互袭击对方巡逻队,冷枪冷炮,或者为改善防守姿态发起小规模的山地争夺战。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还没出“头七”,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就改变了朝鲜战争政策。当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斯大林葬礼时,赫鲁晓夫就通知中国领导人:由于经济原因,苏联无法继续支撑朝鲜战争的巨额花费,要求中朝两国立即主动让步,接受联军自愿遣返的原则,换取朝鲜战争的迅速停战。对此决定,金日成自然是求之不得,但中国遇到了困难。因为毛主席刚刚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发表了“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久,就陪他打多久”的豪言壮语,现在急转弯接受联军条件感到有些尴尬。3月21日,周恩来会见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专门讨论朝鲜问题,并递交了苏共写给毛主席的信。尽管周恩来向苏方表达了“拖下去”的各种有利因素,但是,苏联老大哥的决定是不容改变的,“要打可以,你们自己担负费用”,这就是赫鲁晓夫扔给周恩来的话。 

 

1953年3月30日,周恩来在北京发表了《关于朝鲜停战谈判问题的声明》,宣称解决战俘问题并缔结停战协定的时机已经到来,“鉴于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目前达成朝鲜停战的唯一障碍,并且为满足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中朝两国建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不愿意被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3月31日金日成在平壤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中朝再一次接受联军的谈判条件,朝鲜战争的停战终于见到了曙光。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联合国军代表哈利森中将与朝鲜人民军代表南日大将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停战协定,由于韩国反对这一协定,韩国并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但最终执行了协定。

原文链接:https://club.6parkbbs.com/nz/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52497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