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朋友去散步,我问:你想家了吗?朋友不假思索地回:当然咯,谁不想呢?是啊,我也一样,好想回家,我说:我一要去武汉看看!
武汉,在我过去的印象里,只是长江边上的一座大城市。小的时候,坐京广线路过很多遍,火车轰隆轰隆地穿过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的棱角在窗前掠过,仿佛伸手就可以够到。车厢广播里传来的温柔女声:旅客们,乘客们,前方是武汉站,武汉站马上就要到了。。。 儿时的我,期待的是站台上的孝感麻糖。那是我喜欢的一种口味,软软黏黏的芝麻香粘在牙床上,要用舌头费力地才能舔掉,直到火车驶离了这座城市,余香还在口齿间萦绕,记忆里,这就是武汉。
2020年,武汉成为了一座全世界的人都会记住的城市。
各种新闻,各种传闻,普及之广之快,让每个人从最开始的旁观者最终都成为了经历者。因为国家不同,制度不同,尊重和宣传的不同,我并没有经历武汉那70多天的煎熬,让我感动和傲气的是,武汉人挺过来了。
而在我生活的文明国家,回顾这一年多的抗疫,商场,餐馆,酒店,运动和文化场所依然关闭,会友仍旧禁止。经济之重创,不是我这个外行所能讨论的。我看到的只是,人们还在激烈地辩论着人权,自由,隐私和基本法的边界,争论着疫苗的合理优先性,规划着检测安排的有效性。对于他们,就好像新冠病毒也人模狗样地坐在了圆桌会议上,很理性地聆听着那些自以为是先知的高知和政客们的高谈阔论,据理辩法。犹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论文答辩,辩者慷慨激昂,听者热血喷张,然后再写出一篇学术性的总结报告规则,以新闻发布广而告之。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尊重人权,以民主制度为首的典范国家,而领导者也展现了他们职业的完善性。因为他们就是在这种典范中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他们似乎以为,新冠病毒一定也是受了这样的教育,可以一起商讨科学的合理性的!可他们忘记了,他们是在与谁赛跑?!长时间的优越感让他们丢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而也失去了对自然的竞争性。
在我们还是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所有听到看到的新冠新闻都近乎恐怖式的,病毒肆掠了武汉,政府封锁了这座城市,数据是隐瞒性的,人民失去了自由,手段是强制独裁性的。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武汉揪心。而当我们成为亲历者的初时,却在热烈否定口罩的防御性,背后其实是隐藏着资源的匮乏。限制令出台时,有人群抗议侵犯了人权,违反了基本法。卫生部追踪感染者支链时,又有人提出侵犯了隐私权。面对这一国受过高等文明教育的国民,总理焦头烂额,只能呼吁。时间一分一秒流逝,自然听不懂我们关于人权的讨论,就这样我们错过了闷死病毒,阻断传播的机会。在议会议党间互相批判反驳抗疫政策之热闹纷争时,我们迎来了第二波变异。政府再次召集抗疫专家,认真汲取各专家之不同意见,评估审核,一周过去,重新推出抗疫措施。3周的观察期还未满,第三波变异已轰然袭来,重症监护占床位充至顶峰。在一片慌乱之中,所有人只能寄希望于疫苗接种率了,一切都晚了。民众已经被民主自由政论折腾的疲惫不堪了,希望喘息的肥皂泡一再破裂,新的政客微笑着鼓舞民众再建信心。政府投入8千多万的疫情咨询费,换来的是一年两个月的抗疫未果。
这时,所有关于武汉的报导消息都消失了。德国所有新闻机构驻中国的记者仿佛都失声了。
武汉怎么样了,我不仅问自己。从五一国内传来的照片,一片熙熙攘攘,游人如织的景象,国内俨然是恢复了常态。
周末我无意中看到了YouTube上的一段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由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人-竹内亮制作的。竹内于2020年6月1日不顾家人的担心和反对,3年后重返武汉拍摄。
他从微博征集的100多位报名志愿者中挑选了10名,想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武汉的生活现状。从华南海鲜市场的采购员到医院护士,从饭馆商店小老板到初中老师,从雷神山装修工人到医疗设备厂,从患者家属到外卖小哥,几乎每一个人见到竹内的第一句话都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他们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好像他们早就知道,所有的人都害怕他们,都想躲着他们。他们想用这句话,小心谨慎地打开那道防范之门。我去年回北京的时候也是到处被国内检查的人问,武汉来的吗?仿佛所有武汉人都是恶魔附身,病毒携带者。我常想,一个真正的武汉人该如何承受这种忍辱?!
影片里那位护士在黄鹤楼下是那样的阳光活力,手舞足蹈,积极开朗,她从不喜欢武汉到爱上武汉的热情。在回顾病人和亡者时,她悲伤地落下泪来,她看着认领遗物的队伍,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患者和家属悲伤的回忆。
那位被新冠夺去外公生命的女孩不敢看相关的新闻,当时身为医院工作人员的她,却不能为自己的外公找到一张床位,看着那些挺过来的人,抚摸着带她长大的外公的遗像,她不禁自问问:为什么就不能多我外公一个!?这种切肤之痛,只有体会过亲人过世才能深刻领会吧。她的姨妈因为帮助外公四处找接收床位而感染了新冠,并没有真正发病,从隔离到送往雷神山再到隔离,前后100多天,历经40几次核算检测,才允许回家。阿姨没有被病毒吓到,但回家后却被邻居们歧视的眼光刺激了,感到了难受,仿佛她身上背了个毒气弹,从前友好招呼的邻居都是侧身而过。她们这样的心理压力要持续多久呢?
看到10天建出来的雷神山医院的壮观,我确实是被惊叹到了,先不论其质量如何,就其规模之大确实是能够解决大量感染者的隔离。这个为了高工资而在雷神山做电工的农村小伙子感慨到:疫情之后,很多都想开了,赚太多钱有什么用,主要是生命,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一位被采访者是初中老师,从封城那日,她坚持用无人机拍下武汉每天的街景,从空无一人的城市到人流车流的缓慢涌现,让那些呆在家里不敢出门的人们看到武汉复苏的街景。而现在她在用rap的方式推广武汉的文化,她认为,这次疫情将武汉推到了风口浪尖,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可以把武汉的文化推广出去。谁说,又不是呢!
从影片里看到,武汉人总是那么积极乐观开朗,从1月23号封城,到4月8号解封,6月初的武汉,仅仅100多天,街道上充满了活泼的气氛!光脊梁的大爷站在街边,无拘无束地扒拉着碗里的饭,和竹内留下了一张合影,一张张善良的笑脸,仿佛疫情对武汉人,已成过往。尽管在这段过往中,他们付出的太多了,尽管抱怨被掩埋,他们仍然乐观向往着前方的生活,这难道不就是积极的生命力吗!
看完这段纪录片,我好想对德国的那些政客们说,请你们穿上防护抗疫服议政,体会一下一线人员的辛苦!
Youtube 视频的链接
如果一座城市可以借由文化景点历史成为旅游的热点,那么武汉,因为100多天的英勇抗疫,因为这些可爱的民众,因为这里的活力,也可以辉煌地写入旅行的目的地。好想和你相见 - 武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