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澳洲華人的居住環境 (19)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關於澳洲華人早期的居住情況,在1868年前散見於澳洲本土的英文報紙,也可以搜索到一些圖片,但並不成系統及全面。所以仍以1868年“關於維多利亞州華人人口狀況的報告”為依據,作一些統計及分析。

在該報告統計的華人約20000人中,住在營地Chinese Camp的人口如下表:

地區

人數

佔該區華人比例

 Ballarat

370  

46.25%   

 Avoca

50  

20.00%   

 Ararat

150  

 

 Maryborough

70  

5.00%   

 Beechworth

1000  

14.29%   

 Sandhurst

1500  

42.68%   

這類營地是帳篷式或臨時各式各樣的低矮棚屋,報告中並沒有明說。在整體來說給澳洲或其他地區移居而來的人的印象是骯髒及亂的感覺,部份甚至是不宜人類居住。

報告中簡略地舉了幾個例子說明:

(1)

住的是用舊鐵皮和鐵皮建造的小屋,非常糟糕。

(2)

不齊整的木頭房子,房間寬敞。

(3)

房子不齊整,但又好又寬敞。

(4)

房子中共有些3個住戶。

(5)

用柵欄和舊錫做的小屋,又小又矮;比較清潔。

(6)

木質的房子,寬敞。

(7)

用柵欄和舊錫做的茅屋,又小又低。

(8)

舊鐵皮一面的小屋,屋頂樹皮,非常小。

(9)

柵欄邊小屋,屋頂樹皮,非常小而低矮。

翻閱1858年6月5日維省孖辣埠Ballarat 出版的“唐人新聞紙” Chinese Advertiser中第3頁有建築材料的廣告(下圖)。所出售的材料要建一間簡易房不難。要注意的是價格中的“鐳”一字(讀音(lui),馬來西亞檳榔嶼地區常見的錢幣單位,在這裡應指的是“便士”。

下圖為1861年華人的礦區及棚屋區。這種挖礦方式非常危險,隨時有塌陷的情況發生;而棚屋區緊臨礦區且地勢較低,工人回住處極近,要求有良好的衞生條件幾乎不可能。

由於房屋臨近挖礦的地方,當該地沒有利用價格時,房屋會拆卸轉到新的地點重新建起來(沒有必要浪費原材料),所以簡陋是必然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