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人过中年,看尽人间世事,再迷苏东坡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年轻时喜欢苏东坡,主要喜欢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词的豪放飘逸和朗朗上口。人过中年,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顺与不顺、喜与悲后再来读他的词,最喜欢的是他的这个人。一千多年间,不管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从声名显赫的社会名流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苏东坡似乎总是最深得大家喜爱的那一个。

 

喜欢苏东坡,最喜欢他的乐观豁达。他的一生,实在是命运多舛。“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遭遇乌台诗案,从此不停被贬谪,49岁儿子夭折,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4岁,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 ,就是一座山 。亲人的逝去,官场的屡遭打击,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让人悲痛欲绝或悲愤难眠,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他也曾心灰意冷,肝肠寸断,但他却一次次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并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精彩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一次次如何把消极的东西转化成乐观的:“花褪残红青杏”,美丽的花儿谢了,但小小的青杏儿正从凋零的花瓣处冒了出来,让人惆怅中有几分欣喜。“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棉被风吹走了,但种子落地可以生根,又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体现他豁达胸怀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山间小路上行走突然下起了雨,没有沮丧和埋怨,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身轻胜似骑马,披着蓑衣边吟唱边慢慢前行。料峭的春风吹散了醉意,有些冷,山头却有斜阳照耀。回头看看来时下雨的地方,我信步往回走,下雨和晴天都无所谓了。

 

苏东坡是典型的文人,喜怒形于色,和政场上需要的老谋深算心有城府大相排斥。政治上他几起几落,颠沛流离,被发配的地方从杭州到黄州到惠州到儋州,越来越远,环境也越来越艰苦。但也正是在这些地方,他留下了最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后世无数的心灵为之共鸣和激荡。在离世前两个月,他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人这一生,不管经历什么,晴天也好,风雨也好,接受它们,因为它们终将会变成与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爱人、兄长和朋友。最让人动容的是他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和王弗初婚时一个19,一个16,正是如花似玉的好年纪。夫妇俩情投意合。王弗婚前虽读书不多,但聪慧好学,博学强记,她的学问很快让苏轼刮目相看。不仅如此,她还慧眼识人,与粗犷不拘小节的苏轼互补,给夫君各种交友建议。可惜她在27岁时就抛下三十岁的苏轼和7岁的儿子撒手人寰。十年后,苏轼早已经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午夜梦回,忆起发妻仍然是肝肠寸断。“不思量,自难忘”。平时忙忙碌碌地过着日子,仿佛也不怎么想起她,但心底里却从来难以忘记。她在窗前梳妆的情景恍如昨日,现在即使路上碰见,满面灰尘,头发斑白,也应该互相不认识了,只有泪千行。多么美丽的回忆和令人怅惘的现在。

 

苏轼与弟弟苏辙只差三岁,从小就脾性相投,长大后患难与共。他和弟弟都被官府流放,分居异地,却一直鸿雁传书,事无大小相互分享,对彼此的家庭更是视为己有,鼎力互助。他为弟弟写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其中包括那首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卷入乌台诗案时,苏轼以为命将绝,曾给弟弟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句子。他愿意与弟弟世世代代都是兄弟,他希望有朝一日退隐后能够与弟弟在风雨交加之夜听那敲打的雨声,倾心畅谈,对床而眠。

 

苏轼素来交友甚广对朋友坦诚相待,轻不言恨。他和王安石的会面让我感动至深。当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两人因为政见不合有各种恩怨纠葛。公元1074年,苏轼从黄州再度被贬前往汝州,路上特地前往金陵看望被二次罢相的王安石。两人冰释前嫌,每天一起出游看山水美景,共同饮酒作词,谈古论今,谈佛论禅,相处二十多天才依依惜别。两人的宽广胸怀,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让后人钦佩。

 

苏东坡让人喜爱的一点是还有他的真实和接地气。他的才气远在众人之上,他有一百个理由侍才放旷,自命清高,但他没有。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不管他流放到哪里他从不高高在上,他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与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他喜欢热闹,总是呼朋唤友,一起吟诗作乐,谈天说地。在海南时,他路遇一位据说能言善辩的妇人,他想试探她的口才,就问她对世事怎么看。老妇人说,“世事如梦”,见其不解,又解释道,“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苏东坡想起自己一生的遭遇连连点头,戏称此妇人为“春梦婆”。

 

喜欢苏东坡,也因为他是个美食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吃货。他的这一爱好,让他在潦倒和不得志时仍然有所喜,有所乐。也让他从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各种名家的神坛下到人间,和普通人紧密接触。春天来了,看着桃花和江水的美景,他想到了用新鲜的蒌蒿、芦芽和丰美的河豚做成的美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最有名的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另外还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酥等,不胜枚举。不管走到哪儿,他都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到了海南,他饮椰汁食海鲜。才高八斗,他却如此享受俗世的烟火。

 

读《月亮与六便士》,里面以高更为原型的主人公为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不惜抛弃漂亮爱社交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他认为必须远离俗世的生活,才能全心全意地追求他自己的梦想,妻子的哀求和挽留让他心生厌恶。就连我很欣赏的精神贵族木心也这样说过,“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对这些超凡脱俗有追求有梦想的艺术家文学家,我敬佩和仰望的同时,心里总有一种不寒而栗。所以特别高兴有苏东坡这样的大师,既有超人的才识,又有普世的价值观。有血有肉,灵魂有趣,有才华,更有温情。他和我们一样珍惜世间所有美好的情谊,享受美味珍馐,他也和我们一样会感到无奈,会感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会自嘲,或一笑置之。他如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爱人、父亲、兄长和朋友,却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词和文字。

 

苏东坡,不管时光如何荏苒,我会是你永远的粉丝!

年轻时喜欢苏东坡,主要喜欢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词的豪放飘逸和朗朗上口。人过中年,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顺与不顺、喜与悲后再来读他的词,最喜欢的是他的这个人。一千多年间,不管在哪个朝代、哪个时期,从声名显赫的社会名流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苏东坡似乎总是最深得大家喜爱的那一个。

 

喜欢苏东坡,最喜欢他的乐观豁达。他的一生,实在是命运多舛。“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遭遇乌台诗案,从此不停被贬谪,49岁儿子夭折,50岁又被召回京师,60岁又被贬谪,终于在64岁,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 ,就是一座山 。亲人的逝去,官场的屡遭打击,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让人悲痛欲绝或悲愤难眠,自怨自艾,意志消沉。他也曾心灰意冷,肝肠寸断,但他却一次次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苦中作乐,随遇而安,并为后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精彩诗词。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一次次如何把消极的东西转化成乐观的:“花褪残红青杏”,美丽的花儿谢了,但小小的青杏儿正从凋零的花瓣处冒了出来,让人惆怅中有几分欣喜。“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棉被风吹走了,但种子落地可以生根,又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体现他豁达胸怀的莫过于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山间小路上行走突然下起了雨,没有沮丧和埋怨,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身轻胜似骑马,披着蓑衣边吟唱边慢慢前行。料峭的春风吹散了醉意,有些冷,山头却有斜阳照耀。回头看看来时下雨的地方,我信步往回走,下雨和晴天都无所谓了。

 

苏东坡是典型的文人,喜怒形于色,和政场上需要的老谋深算心有城府大相排斥。政治上他几起几落,颠沛流离,被发配的地方从杭州到黄州到惠州到儋州,越来越远,环境也越来越艰苦。但也正是在这些地方,他留下了最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后世无数的心灵为之共鸣和激荡。在离世前两个月,他写下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人这一生,不管经历什么,晴天也好,风雨也好,接受它们,因为它们终将会变成与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喜欢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爱人、兄长和朋友。最让人动容的是他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和王弗初婚时一个19,一个16,正是如花似玉的好年纪。夫妇俩情投意合。王弗婚前虽读书不多,但聪慧好学,博学强记,她的学问很快让苏轼刮目相看。不仅如此,她还慧眼识人,与粗犷不拘小节的苏轼互补,给夫君各种交友建议。可惜她在27岁时就抛下三十岁的苏轼和7岁的儿子撒手人寰。十年后,苏轼早已经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午夜梦回,忆起发妻仍然是肝肠寸断。“不思量,自难忘”。平时忙忙碌碌地过着日子,仿佛也不怎么想起她,但心底里却从来难以忘记。她在窗前梳妆的情景恍如昨日,现在即使路上碰见,满面灰尘,头发斑白,也应该互相不认识了,只有泪千行。多么美丽的回忆和令人怅惘的现在。

 

苏轼与弟弟苏辙只差三岁,从小就脾性相投,长大后患难与共。他和弟弟都被官府流放,分居异地,却一直鸿雁传书,事无大小相互分享,对彼此的家庭更是视为己有,鼎力互助。他为弟弟写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其中包括那首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卷入乌台诗案时,苏轼以为命将绝,曾给弟弟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句子。他愿意与弟弟世世代代都是兄弟,他希望有朝一日退隐后能够与弟弟在风雨交加之夜听那敲打的雨声,倾心畅谈,对床而眠。

 

苏轼素来交友甚广对朋友坦诚相待,轻不言恨。他和王安石的会面让我感动至深。当年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两人因为政见不合有各种恩怨纠葛。公元1074年,苏轼从黄州再度被贬前往汝州,路上特地前往金陵看望被二次罢相的王安石。两人冰释前嫌,每天一起出游看山水美景,共同饮酒作词,谈古论今,谈佛论禅,相处二十多天才依依惜别。两人的宽广胸怀,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让后人钦佩。

 

苏东坡让人喜爱的一点是还有他的真实和接地气。他的才气远在众人之上,他有一百个理由侍才放旷,自命清高,但他没有。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不管他流放到哪里他从不高高在上,他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与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他喜欢热闹,总是呼朋唤友,一起吟诗作乐,谈天说地。在海南时,他路遇一位据说能言善辩的妇人,他想试探她的口才,就问她对世事怎么看。老妇人说,“世事如梦”,见其不解,又解释道,“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苏东坡想起自己一生的遭遇连连点头,戏称此妇人为“春梦婆”。

 

喜欢苏东坡,也因为他是个美食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的吃货。他的这一爱好,让他在潦倒和不得志时仍然有所喜,有所乐。也让他从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等各种名家的神坛下到人间,和普通人紧密接触。春天来了,看着桃花和江水的美景,他想到了用新鲜的蒌蒿、芦芽和丰美的河豚做成的美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最有名的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另外还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酥等,不胜枚举。不管走到哪儿,他都尽情享受当地的美食,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到了海南,他饮椰汁食海鲜。才高八斗,他却如此享受俗世的烟火。

 

读《月亮与六便士》,里面以高更为原型的主人公为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不惜抛弃漂亮爱社交的妻子和健康快乐的孩子,他认为必须远离俗世的生活,才能全心全意地追求他自己的梦想,妻子的哀求和挽留让他心生厌恶。就连我很欣赏的精神贵族木心也这样说过,“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对这些超凡脱俗有追求有梦想的艺术家文学家,我敬佩和仰望的同时,心里总有一种不寒而栗。所以特别高兴有苏东坡这样的大师,既有超人的才识,又有普世的价值观。有血有肉,灵魂有趣,有才华,更有温情。他和我们一样珍惜世间所有美好的情谊,享受美味珍馐,他也和我们一样会感到无奈,会感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会自嘲,或一笑置之。他如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爱人、父亲、兄长和朋友,却又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词和文字。

 

苏东坡,不管时光如何荏苒,我会是你永远的粉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