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复旦大学再次引起舆论关注。该校中文系主任写了一篇悼文,悼念被海归博士姜文华刺杀的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悼文标题为“求仁得仁,永珍安息”,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求仁得仁”这个成语,虽然在百度上解释为“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但按其现代语义和实际运用,却不适合用在此种场合和情境。
首先,这一事件是一个悲剧,这个被杀的结局并不是死者想要追求的。故而谈不上“求”。
其次,痛悼逝去的同事、友人,说其是“求仁得仁”,显然是用错了意思。因为“求仁得仁”的近义词是“如愿以偿”。你不能说你的同事、友人遭遇飞来横祸,是如愿以偿。
第三,在现代语义中,“求仁得仁”虽然仍含有“追求什么,便得到什么”这一基本含义,但却多用于暗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暗含贬义,有点幸灾乐祸的意味。这个语义大概是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引申出来的。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虽然孔子的意思未必有贬义,但在现代的语义中,它已经演变了,它常常被用于正话反说,暗指某人自作自受、自食其果,活该,报应,有什么好埋怨的?怪谁呢?只是这个意思是以一种很含蓄的、正话反说的、不那么强烈的方式表达的。所以,将这个成语用在悼文中,显然不当,会被认为是在暗讽死者得到了想要的到的东西。
2006年,台湾的陈水扁还在任上,一日,他视察某地,表扬环保志愿者,说那些台湾义工的贡献是“罄竹难书”。一时间,也是引起舆论大哗。
为了替陈水扁打圆场,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说文解字,说“罄是用尽,竹是竹片”,“罄竹难书”用现代白话文来说就是“事情多到连纸张都写不完”。对教育部长的这番解释,有人讽刺道:杜部长对教育的贡献真是“罄竹难书”。
可见成语不能仅仅按字面去理解,无论是“求仁得仁”,还是“罄竹难书”,其真实语义都在字面以外。
一般来说,对于不常用的、生僻的字或成语,不认识、不懂其含义,或读错发音,都可以理解,但对于像“求仁得仁”和“罄竹难书”这类常用成语,按理,一般有高中或大学学历的人都不会弄错。
故而,陈水扁错用一个常用成语,会被人笑话。不过,陈水扁并非中文专业出身,再说,用痛斥坏人的成语来表扬好人好事,虽然用错,却有点喜剧效果,令人发笑。
而一个中国著名学府的中文系主任,理当是一个中国语言文字大师,因为吃的就是这碗饭,却也用错一个并不生僻的常用成语,而且是用在这样的悲剧场合,用反了意思,却让人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