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周星驰最好的电影之一《喜剧之王》,感觉这部电影远远被低估了。
被影评误导,以为这是部关于跑龙套演员如何心酸逆袭的无厘头喜剧电影。据说,影片有周星驰早期从艺的影子,星仔就像影片里的尹天仇那样,经历过无数次挫败之后,才走向成功的。
一部好影片,要有诠释的张力,要让更多自作多情和自作无情的观众看到想看的内涵。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是“哈姆雷特”那样耐看的角色才行。若说“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阿庆嫂”,会让观众很难为情的,因为领导不让阿庆嫂有太大的想象空间。
把《喜剧之王》当作一个龙套演员顽强拼搏实现梦想的故事,也没问题。勤奋、善良的龙套演员尹天仇,在冷眼与嘲笑中不屈不挠,终于引起大佬的注意,逆袭成功。这也是很多艺人经历过的人生轨迹,夸张搞笑的戏码,再配上周星驰无奈又执着的表情,达到了曲协姜昆主席倡议的“含泪的笑”的喜剧效果了。
但《喜剧之王》还有更深层的追求——如何活在戏里,如何打破生活与表演的界限,表演即生活,生活即表演。这是在生活中落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加缪曾说:“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他认为演员就是“活得最多”的人。
周星驰扮演的龙套演员尹天仇在生活中常说一句话:“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不仅是尹天仇对演艺身份的向往,更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卑微,多么凄惨,只要把自己视为一个演员,只是在扮演这个卑微的角色,才能解脱,才能不坠青云之志。
有远大志向的狠人,早就量身打造将来的戏码与角色,现在的自己只不过是过渡期的等待,跑跑龙套也无妨,反正是要扬弃的自己。他们经过不断的金蝉脱壳,鸣叫出自己的真角色。我们熟悉的那帮仁人志士,为了奔赴设定的角色,义无反顾。甚至,由于时代背景、舞台设计的局限,很多人成功扮演了自己所厌恶的角色,也在所不惜。宋江身为阶下囚时,就靠“我是一个演员”的坚定信念解脱了自己,“潜伏爪牙忍受”嘛。他期待的角色是“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但他没有读过《演员的自我修养》,所以把戏演砸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话只是从技术层面的以偏概全,演技之上还有演道。从志士追求“天翻地覆”的慷慨,到老实人汲汲于阶层升迁,都是对角色的设定,是表演的追求。“生生不息之谓易”,《易经》就求变之经,是骨灰级《演员的自我修养》与布莱希特间离效应的综合秘笈。人们不断在化装、做假甚至装逼中逃脱和改变不满意的自己,《易·革卦》:“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从字面直解,君子由内在的发育导致外在的变化,小人是没演员天赋的人,只能挂个面具装逼了。这很符合斯坦尼斯拉法基《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理论。
《喜剧之王》里的每个人都想演出更好的自己,尹天仇一门心思想在演艺圈里拿个大角色,反而显得是个没追求的技术流,属于“小人革面”系列的,被发工作餐盒饭的剧务吴孟达看不起。去夜总会寻找初恋感觉的富翁龙少爷,看起来很可笑,其实,他真是个演员,在努力演出纯情,解脱铜臭恶俗的自己。夜总会小姐柳飘飘,在跟尹天仇学习纯情演技的过程中,突然找到了自己内心所向往的角色——做尹天仇的爱情女主角。她有了角色设定,就没法满足龙少爷纯情戏的戏码了,在被龙少爷恼羞成怒打得满地滚时,张柏芝顺利完成了角色设定。龙少爷和柳飘飘的冲突,在于双方有同样的抱歉:“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影片最后,吴孟达实在看不下去尹天仇无法超越自我的表演梦,给他安排了一个狠角色——扮演外卖小哥,给卧底的吴孟达送窃听器。看尹天仇的表演天赋,真的连外卖小哥都演不好。但在关键时刻,尹天仇击毙了贩毒头目,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对不起,我是卧底。
只要能给自己安排非凡使命和任务,就能照亮了平庸的日常生活,我们日常行走着的自己就是个掩护身份,而真实的生活就是表演是做戏。也许,那个赋予我们使命的人,终生都不来接头,不来唤醒“卧底”。但只要有底可卧,庸俗的生活就熠熠生辉,貌似行尸走肉的人物,内心闪烁着生命的火花——其实,我是一个演员;盼着高光时刻——对不起,我是卧底。
在生活中,凡是怀揣着理想的人,就给自己赋予了使命,差不多都是卧底的。包括那些躺平者,时机一到,翻个身就成了“卧底的”。
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