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子路篇第三:名正言顺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3.3子路篇第三:名正言顺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问:“如果卫国国君让先生主政,先生首先做什么?”“一定是先正名啦!”。子路说:“是这样吗,先生太迂腐了!名有什么好正的?”夫子说:“子路你这个野人!君子遇到不了解的事情应该抱有不知道的态度。(哪能像你这么乱讲!)名分不正,说话理就不顺;理不顺,政事就办不成;政事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大行其道;制度运转不灵,法律就不能合理执行;法律不灵,百姓就不知所措。所以君子必须有名位才可以说政事,政事说了就一定能做到。君子对于他说出去的话,不可马虎了事。”

短评:

当时卫国国政极为混乱。国君辄把父亲蒯聩(kuai kui)赶出国外,而父亲伙同晋国要打回来夺取政权。父子两个名位混乱,搞得下面的臣民不知道应该拥护谁。拥护在位的儿子辄吧,他有父亲在呀,本来应该是他父亲继承君位的;拥护父亲吧,他流亡海外,不在当政。于是臣民没有方向,国家机器陷入混乱,就是孔子讲的“礼乐不兴”。所以孔子的解决方案是先正名,先定下谁是卫国的国君。具体如何正名,孔子没有讲。有的儒者认为孔子一定是劝说儿子迎回父亲执政。如果父亲觉得儿子比自己做得好,可以让位于儿子,如此天下信服,名正言顺。这样父子二人也能落个父慈子孝的好名声。可惜他们都没有如此高的修养,结果是互相残杀。一个靠着晋国,一个靠着齐国,打打杀杀好多年。百姓生灵涂炭,最后父子二人都死于非命,成为千年笑柄。

而后他们的子孙继续互相残杀,都是这父子二人带的好头啊!

嗨,如果他们听孔子的...

孤岛侠客 发表评论于
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成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