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温哥华的冬天是雨季,有太阳的时候很少,有些人很忌惮这一点,我被口头警告过。然而阳光灿烂的地方又怎样呢,也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几乎半年不能见到一点绿色。
我决定自己体验一下这个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冬季,它有多可怕,而我又有多少可以忍耐,我不要听经验,我要且过且看。
11月开始,雨就慢慢间隔着多起来,有时候半天有时候大半天,整整下一天的时间不多。清晨或者傍晚,总会有几个钟头的歇脚,路上便有人走动。森林公园里,湿的叶子和半湿的沙石土路都显出刚刚好的灵秀~被浇透,又没有渗出的多余水份。空气干净极了,绿意盎然的氧吧,许多人在不同的小道上走来走去,有人腋下夹着一把伞,更多的人根本不把这淅淅沥沥的雨点当回事。
有一回我刚刚准备走进森林公园,雨又复来,我正想回头,望见一拨人也正在进去森林,稍稍犹豫了一下,我也跟着他们进去---喔,我知道为什么了,园子里总有树叶,即使不多但是叠加在一起,就是一把大伞。有了这把伞,还怕下雨吗?
温哥华的雨天极少暴雨,雨天也是不冷的,温和湿润,雨点稍大,雨声就会在半人高的绿植叶上响起,马上开了门,看它们的一落一接,起承转合。看着看着,记忆里残留的南方情怀便被勾起来,移民之前南方生活的人,有几个会对雨陌生呢?
那时候的雨会让湿了以后的路,变得不干净,那时候的雨会让等车的人分外心焦,那时候的雨会让买菜的人恨不能有三只手……那时候人的生存条件,令人生不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
现在的雨里,道路清洁,树木葱茏,出有车,入有暖气,雨的记忆里不清不爽的部分被剔除了。疫情以来,又可以在家工作,工作的间隙被雨声塞满,工作的枯燥也被稀释了。
然后最重要的还是熟悉的感觉。好也罢,不好也罢,身体里有这份记忆的烙印。就像那些北方人对雪的接受、容忍,和喜爱。
这是冬季的一个雨天里,当时还落着雨丝。
从11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偶尔也有过1-2回连着下了3天,小雨,不停。歇一个时辰,又继续淅淅沥沥。
万物都吸饱了水份。人也是。那样的时候应该是冬天的雨季里最难熬的时候,户外不能去,室内的地方也不能去,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甚至饭店酒肆。所有以前人们可以消磨时间的地方,现在都是禁区。
我从YouTube上找来视频跟着学习水陪豌豆苗,一天天在观察它的生长中打发着雨季。
两周之后可以收获了
叶很瘦,茎很老,炒着吃,煮汤,最后总要吞下去,吞的那一刻,扎嗓子。
也就是看着好看,真的只合适观赏。没办法,这绿油油的一堆,总不能浪费吧?雨一直下,禁足的日子,只好动动歪脑筋。
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水陪豆苗,这段日子好像是我第一个在温哥华度过的冬季里面,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并不长,印象深刻。好在熬着熬着,也就出来了,春天来的很迅捷。
读到王安忆的一本书《空间在时间里流淌》,里面写到:
“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我回望我身后的这个冬天的雨季,其实很平常,望来望去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内心。其实我们的内心,当事人自己未见得事先了解,也只有在抵达之时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