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行笔记(九)阿格拉之泰姬陵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九  阿格拉之泰姬陵

如果要一个中国人说出他所知道的印度名胜古迹,我估计,七八成的中国人都会说“泰姬陵”。泰姬陵以它无以伦比的建筑美,包括其建筑造型、整体布局、庭园配置、材料使用、装饰细节、色彩、尺度等,征服了人类。被誉为“七大世界建筑奇观之一”,“人类最完美的工程”。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机会,得以去参观此陵园。导游米罗要求我们早起,凌晨五点半出发,目的是去迎接晨曦,观赏初升的阳光照到泰姬陵上的色彩变化。

摸黑出发,老头、太婆们都有点孩子般的兴奋和企盼。不曾想,待到达时,陵园景区前的场地早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蹱。米罗去排队购票,尽管是凌晨绝早,购票区也排出了长龙。经过一番等待,终于人手一票,疾步向陵园走去。

我们从东边一个侧门进入陵园。一当走到陵园正面,一座雄伟的大门迎面耸立,这是陵园的正门通道(图1),一座带有波斯和莫卧儿风格的方形门楼。门楼用红砂石和白色大理石构建,呈中轴对称,巍峨且端庄。图2则是在上午10点左右拍摄的,此时太阳高照。这座红白相间的建筑,在朝阳下,背衬蓝天,显得色调明快,肃穆中竟然带有几分俏丽。游人在门楼前的广场上麝集,拍照留念,并驻足仰视,细细观赏。

图1、2

此门楼的四个方向均有线条优美的拱门,除正面中央拱门供游人通行外,其余均为装饰,大小配搭,对称分布,凸凹有致,排列有序。拱门上,饰以彩绘花卉图案;墙柱上,配以白色几何线条。门楼顶上的四角处,分别站立着印度与莫卧尔混合风格的八柱圆帽塔亭,白顶红身。而门楼正面的内、外顶层上,则分别一字儿排列着十一座小白塔。据说,这一共有二十二个小塔,寓意着泰姬陵建造的总时间二十二年(AD 1632-1653)。不知确否,姑且听之。

进入门楼后,视野开阔,全无遮蔽,迎面映入眼帘的就是泰姬陵的主体建筑,在朦胧的远处巍然矗立。陵墓体积宏大,圆顶高耸,形态庄严,通体白色。第一观感是,这陵墓更像一件宏大的艺术品,全无陵墓的阴气,更无皇家的森严。最吸引人的还是棱廓分明的建筑物上的那个圆顶,尺度巨大,比例和谐,线条优美,形如洋葱,又似石榴。四周有四个半圆塔顶衬托,错落有序。而四座宣礼塔立于四角,高度稍低,体态优雅,和主体相配,布局恰到好处。

此时,太阳初升,霞光万道,给白色大理石的主建筑的东面染上了一层金色,远远看去,在依稀的薄雾中,在初阳的霞光里,背衬着尚未完全化开的晨曦云层,半明半暗,亦白亦金,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宛如人在仙境(图3)。

图3

行至中庭,此处有一方形水池。站立此处,正好是陵园的中心位置,离泰姬陵不远不近,是观赏泰姬陵的最佳位置。举头望去,橙黄的霞光洒在通体白色的大理石建筑上,气蕴非凡,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神性十足(图4、5)。沙·贾汗,这位为爱妻修造此陵墓的莫卧儿皇帝,当年在建造构思时,大概要的就是这种真主之光的效果。

图4、5

少顷,时移光异,色彩幻化,这壮观的建筑也随之由橙黄逐渐变为明快的浅黄(图6),温润胸臆,亮人心眼。如此仙境般的感受,平生从未有过。游人皆惊叹,或注目,或指点,或徘徊,或议论,且纷纷拍照留念。泰姬陵的雄伟、壮丽、纯正、和谐,尽收眼底,全在心中。

图6

大约半小时后,太阳高升,云层渐消,蓝天渐出。泰姬陵的色彩又由淺黄变成纯正的白色(图7、8)。此时,能见度大开。陵墓上的拱门、拱门上的彩绘、硕大的园顶、圆顶上的装饰、以及主体建筑上的塔亭、细柱、还有四座造型挺拔的宣礼塔,均能清晰观看,一 一指数。我等在中庭踯躅徘徊,尽情欣赏这一生难得的奇伟瑰丽非常之观,不忍离去。

图7、8

即使在太阳高挂的时候,白色的陵墓,其外观色彩也仍然会继续变化,给参观者带来惊喜。图9-11是在我们即将离开时拍摄的。当时,阳光普照大地,蓝天如洗,明亮的光线使得白色大理石建筑显得更加洁白晶莹,通体明亮,纯净如玉。难怪世界各地的来访者,均被此座建筑的神奇之美所倾倒,誉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图9-11

观赏太阳光给泰姬陵带来的变化之美时,却突发奇想:如果在月光下观赏泰姬陵,想来一定有一种别样的静谧美。纯净如玉的月光,洒在同样如纯净如玉的大理石建筑上,那种纯净、安谧、清幽、神秘的景色,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估计难以用语言描述。中国人喜欢月亮,中国的诗词中,描写月色的佳作汗牛充栋。此建筑若在中国,一定能激发出许多美妙的诗词,留给后人吟咏不绝。

中庭是拍照的好地方。游客们成双成对在此拍下夫妻照,借此见证人世间的爱情。我们也未能免俗,于是,端坐于石凳,以代表人间深情的泰姬陵为背景,留下一张宝贵的照片(图12),作为两人结婚四十年的纪念。

图12

再三欣赏了太阳光芒给泰姬陵带来的变化之美后,我们步上高台,套上鞋套,依次排队,鱼贯而入,进入到陵墓内参观陵寝。

陵墓内是一座八角形大厅,高大通透,壁上遍布拱窗,皆有精美装饰。据说,由于大圆拱顶的存在,在此厅中吹响长笛,其声绕壁,可回响五次,直可达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响效果。大厅中央是一座镂空雕花并点缀宝石的大理石围栏,围栏内有两个白色大理石雕花基座,其上分别安放着泰姬(穆塔兹·玛哈尔)和沙·贾汗的石棺,一大一小,男高女低。据说,两人的真实棺椁,其实在下面,此处仅是空棺,供人凭吊。此处不能拍照,只好阙如。网络上多有此陵寝的照片,可以上网观看。由于人多,不能久留,很快就绕场一周,鱼贯而出。

从陵寝中出来,方才开始仔细欣赏陵墓的外观和整座陵园的其他建筑。

泰姬陵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四个宽大的正面,分别朝向南北西东四个方向,而在四角的棱线处,开出了四个窄面,形成一个宽窄相间,整体对称的八面体。四个正面均修有巨大的拱门,拱门两侧,上下均对称排列着小拱门,大拱门内缩成门厅,小拱门则内缩成阳台,整体外观简洁,几何形状明确,并无外突的累赘,亦无繁复的线条。给人简洁大方,虚实相间,排列有序,变化规律的美感。

图13-15是分别从主殿的斜侧面侧面(东)、背面(北)拍摄的照片。方位不同,时间差异,采光则有异,色彩亦不同。平台的四角处,矗立着四座宣礼塔,塔的位置恰对主殿被截出的窄面,殿宏塔秀,殿高塔低,相对映衬,主次分明。这一切均布置得如此巧妙,使观者看去,比例和谐,明朗舒展,稳重肃穆,令人叹为观止,对波斯和伊斯兰的建筑艺术佩服有加。

图13-15

陵墓西东两侧,分别有一座以红砂岩为主构筑的建筑。正面红白相间,顶上是白色圆顶。西边的一座是清真寺(图16),东边的一座,无宗教用途,属配置性建筑,其内空寂,装饰不俗(图17)。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形成对主体建筑的陪伴和衬托。

图16、17

图18拍摄于陵墓平台正对进门的方形门楼处。整座陵园呈中轴对称,方形门楼与泰姬陵主建筑恰在此中轴线上,一红一白,遥遥相对。一条水道,旁植草坪、青松,把二者连接起来,规整有序。在庭园中间的方形水池处,用开阔的行道排出一个中轴十字。此十字将整个庭园分为相等的四份。而每一份内,又有一个十字形小道,将其再分为四等份,而小道上遍植嘉木,绿荫扶疏。这依然是基于伊斯兰的四花园理念,是伊斯兰传说中带有四条水路的天堂花园的典型模式。

图18

陵园四周,皆修有红砂石围墙(图19)。南边,在方形门楼两旁,还修建有宽阔的回廊。回廊的拱门,其上部为半圆形的曲拱,饰以典型的印度孔雀尾屏曲纹(图20)。估计,这里是在祭拜陵墓时,供人休息之处。参观完后,我们也在这里休息,坐在此处,在离开之前,可以再次远望这举世无双的白色大理石建筑。

图19、20

坐在此处,脑子里最自然想到的就是泰姬陵的修建背景

墓主泰姬,原名叫穆塔兹·马哈尔Mumtaz Mahal,而穆塔兹·马哈尔原名叫阿姬德·芭奴Arjumand Banu,1593年生于一个波斯人家庭。其祖父米尔札·基亚斯Mirza Ghiyas 因家道中落,率全家从波斯移民到印度讨生活,筚路蓝缕,终有所成。此公凭借着卓越的经商和理财能力,进入阿克巴大帝的宫廷,当上了一个地区的财务主管,并逐渐高升,成为中枢重臣。穆塔兹·玛哈尔的姑姑,梅荷尔·恩妮莎Mehr un-Nessa,精通语言文学、音乐、艺术、舞蹈,虽然守寡,却被阿克巴之子,第四任皇帝贾汉吉尔看上,纳为妃(皇帝二十个妻子的最后一位),并赐封号,先称“宫廷之光”(Nur Palace),后来干脆叫“世界之光” (Nur Jahan),而穆塔兹·玛哈尔的父亲也是沙•贾汉的宫廷重臣。

由上所述可知,泰姬陵的墓主,阿姬蔓德·芭奴,生于一个波斯显贵家庭。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容貌出众,多才多艺。在1612年,这位波斯贵家小姐,未来的泰姬,嫁给了贾汗吉尔的三皇子库拉姆Khurram。皇子多妻,她排第二,但据说库拉姆皇子最宠爱她,给她上尊号Mumtaz Mahal,波斯语义为“宫庭翘楚”。1628年,库拉姆用尽手段,终登九五大位,上尊号沙·贾汗 shah Jahan,意为“世界之王”,成为莫卧儿皇朝的第五代皇帝。皇子的宫中翘楚也就正式成了帝国的皇后,并上尊号为Malika-i-Jahan,意味“世界之后”。

穆塔兹·马哈尔与沙·贾汗结缡十九载,一共生下了十四个孩子,八男六女,其中的老六,血腥的奥朗则布,后来成为了皇朝的第六代君主。1631年,仅当了三年帝国皇后的泰姬又身怀六甲。当时,她正随皇帝南征德干高原,戎马倥偬,军旅劳累,在途中生下第十四个孩子,却不幸因产后大出血而撒手人寰,享年仅39岁。皇家求子,是为皇统传承考虑,但让自己所钟爱的女人如此劳累,似乎让现代人觉得有些过份。

爱妻遽然离世,沙·贾汗伤心欲绝。据说,皇上为此退隐一年,哀悼亡妻,待重登朝堂时,已经须发皆白,背驼面皱。深陷悲痛的皇帝决定修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来安葬亡妻。他请来当时最著名的波斯和穆斯林建筑师,以胡马雍陵为样本,融合了波斯、穆斯林和印度的风格,动用来自印度、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22000多工匠,耗资3200万卢比(在2020年相当于700亿卢比),历时22年,终于建成了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陵墓。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此陵墓的两位主建筑师。据历史资料记载,一位是乌斯塔德·艾哈迈德·拉霍里Ustad Ahmad Lahauri,一位是米尔·阿卜杜勒-卡里姆Mir Abd-ul Karim。前者是波斯血统的印度人,参与了德里的红堡建筑设计,后者曾是先帝贾汉吉尔的宫廷建筑师。正是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包括两万多名各地工匠的经年劳作,给我们留下了这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奇观。

最后,在离开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会自然冒出来:为什么这座陵墓被世人称为泰姬陵?泰姬Taj,与墓主,宫庭翘楚Mumtaz Mahal,或世界之后Malika-i-Jahan,以及后来入葬的世界之王Shah Jahan,均没有任何语义上的关联,那泰姬Taj是怎么叫起来的呢?

这个问题还真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Taj源于Mumtaz的缩写,但字音俱异,此说很牵强。有人指出,这来自当年阿格拉城的本地人对皇后的习惯称呼,称她为Taj Mahal,而不称Mumtaz Mahal,因此,皇后去世后,墓以人名,称泰姬陵,此说并未说清楚为什么称Taj。甚至有印度教人士指出,造陵墓前,此处原为一处供奉湿婆的印度教神庙,庙名叫Tejo Mahalaya,莫卧尔皇帝沙·贾汗毁庙建陵,此陵墓因此被世人称为语音相近的Taj Mahal,即泰姬陵。此说带有明显的宗教情结,在近年的阿格拉甚至闹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但被印度最高法院以依据不足而驳回。

相对以上各种说法,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观点是,Taj Mahal源于波斯语,波斯语是当年莫卧尔宫廷的官方语。Taj在波斯语中是“王冠Crown”的意思。Mahal既是墓主之名,亦有宫殿之意。生前称宫中翘楚Mumtaz Mahal, 死后谥号则为宫中王冠 Taj Mahal,这就叫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泰姬陵。

ttw97 发表评论于
Thanks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景美,片好,文详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