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与格物致知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是知止而后有定。

解释成有远大理想也说得通。但有远大理想并不一定能定,比如秦始皇有远大理想,但他似乎不太定。

俺的理想是明白人之所处,人之所自 (乃是天地、良知)。这样,自然心安自然无惧自然如理而行,思不出位,这就是定。这个理解也有别处章句印证,比如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修道谓教。所修所正,都要有依据,依据是探索出来的还是先就在那里的?俺觉得是早就在那里的----也就是所止之处。

二是格物。

格除物欲,俺觉得是渐宗理解,学究路数。俺更认同王阳明的说法:格物并不是一件一件一物一物地分析。比如苹果落地,分析完了整明白了搞出万有引力来也还不是致知,因为后来又有了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之后一定还有别的。道德上理解也一样,格除了物欲剩下一个格欲,德欲,道欲,还是不清爽。

王阳明的清爽之处,是把物当成整体来看,放到认知机理中来看,一个认知产生了,分清楚哪部分是物,是象,剩下的部分就是心。分清什么是物,物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格物;明白心之所在,心之所是,就是致知。非常清爽,跟楞严经征心辨见异曲同工。建议为兄看看王阳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