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宪问篇第十七: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

夏学,就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物质极其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人最缺乏的是信仰和真正的生命智慧。而以易经为核心的华夏生命哲学,正好可以用来添补空虚的心灵,给人智慧和力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4.17宪问篇第十七: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是不仁不义吗?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死,还做了敌人的宰相。”夫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人民到如今都受其恩惠。没有管仲,我不是要像蛮夷一样披头散发坦胸露背吗。如果按照匹夫匹妇狭隘的信念,自己缢死于沟豁而没有人知道啊。”

短评:

子路问过同样的问题,这里子贡又问。可见管仲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管仲先前效忠的公子纠是弟弟,而桓公小白却是哥哥。弟弟公子纠抢夺哥哥的王位是不合乎道义的,但是管仲的一切作为只是出于对主子的效忠,罪不在管仲。后来哥哥杀了弟弟,是因为弟弟有篡位的罪行;没有杀管仲,是因为他只是在为主人尽力而已,罪不在他。而且因为桓公是哥哥,是正义的一方,管仲没有理由不放弃对死去主子的忠心,转而辅佐桓公。所以孔子认为桓公先前是没有罪的,而后来的功业却很大。而匹夫匹妇们眼光狭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对他的成绩非常可定。但是也批评他“管仲之器小哉”,说他有“三归”,有“反坫”,指出他生活奢侈浪费,而且有僭越的嫌疑。可见管仲确实有能力,但是品德修养还是有瑕疵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