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去中国化,还是被汉字同化?
欧洲华文作家协会文友的第二代讲中文,写德语或英语。上个周末我在慕尼黑儿子家,获得一个好消息:我儿子于骅在慕尼黑工业大学读凝聚态物理博士时,一个文友的儿子也在慕尼黑工大读物理,于骅的教授安排于骅带领他写学士论文,他后来到英国读博士,去年底毕业,这次我儿子任职的公司英飞凌(Infineon) 招聘人才,经过我儿子介绍引进,他将十一月份开始在英飞凌上班。很感恩、很感激,我们的第二代如此团结,相互帮助,也感谢我们有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我与祖慰在《世界知识》上写 专栏,相互辩论,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没有搞明白,为什么犹太人到哪里都保持“文化基因双螺旋”,到了中国反而被汉人汉字同化了,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不过,直到宋朝,在开封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关于该社团的记录是最为全面和充分的,正因为此,在涉及犹太人在古代中国这一课题时,人们一般选择开封犹太社团作为一个典型。历经十多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开封犹太社团最终融入了中华民 族的大家庭中。
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原因是什么?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那年在班贝格(Bamberg)半开玩笑地跟我说,可能跟汉字有关。此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不敢说自己已经弄明白,但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汉字的魔力。在欧洲居住时间越长越能感觉这魔力的能量。
欧洲与中国的面积差不多,但欧洲分裂成多个国家;中国却始终能够统一,文字的差别看来是主要因素。地域辽阔,山阻水隔,使居住在各地的同一民族语言产生变 化,英语法语德语等拼音文字非常依赖“语音”,当“语音”产生变化后,修改文字符合“语音”是很自然的,加上拼音文字修改容易,造成欧洲的语文一路增多, 语文有异则造成民族分裂,所以欧洲分裂成多个民族;而汉字依赖“字形”,对语音的依赖不显着,且要修改汉字有一定难度,是以虽然中国各地区的汉语方言有 异,但文字始终一样,防止了民族分化。
欧洲各民族历经多次被征服及强制同化,但却没有因此融为一体,反而分化出更多民族。看看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下令书同文,命李斯依据周朝的大篆,编成小篆,通行全国,原本有不同文字的六国遗民被同化;而后秦朝继续扩张版 图,征服了陆梁地,赵佗仍未建立南越国之前,遂定南越(即岭南地区),以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三郡,即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当地原居住着越 人,但而后完全被同化成汉族。中国满汉融合的历史从清朝入关就展开,如旗袍等,爱新觉罗氏的皇帝没有一个不会说汉语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更是众人皆知的 汉语言专家。中国自古以来,各地方言纷杂,语言不通,但因为字形稳定不变,透过汉字的[形][义]交流,各地区仍能充分沟通。
1936年10月,鲁迅发表了《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文章。鲁迅在这篇文章里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中国近代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遗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包括孔子思想、礼教等,其中也包括汉字。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兴起了废除或改革汉字,主张采用本民族的表音文字的运动,其中刘半农、鲁迅等提倡尤甚。
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钱玄同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包括陈独秀的大力支持。早在1917年的时候,陈独秀就在自己创办的刊物《新青年》上发表了自己写的《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他借由袁世凯复辟称帝这件丑事,一阵见血的指出,这样的皇帝梦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就是因为国民很大程度上还是具有着封建时代的旧思想。他为此呼吁人们,要彻底洗刷人民那些腐朽的封建思想。然后陈独秀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他又一次呼吁道“中国文字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陈独秀说:“……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〇页)
刘半农、鲁迅、钱玄同、陈独秀、瞿秋白他们都死了,而汉字汉语没有死,汉字不会被同化,还会继续生存下去。是否汉字阻碍中国的现代化,是另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