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合理的理性
与其做出绝对的冷血的完全理性的决定,作者认为个人的财务决定恰恰应该是达到合理的理性就可以了,因为这样更符合人性的现实也才可能坚持得长久。
举个例子帮助理解,人人都曾经发烧过,而且理性都知道发烧是人自身对抗感染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没有人对于发烧是“笑纳”的,因为太不舒服了,所以各种退烧药,或者新式土式降温大法,怎么让人舒服怎么来,所以人做出了合理,但却科学上不那么理性的决定。当面对金钱的决定也是如此,比如在股票投资上,人人都知道定投美股大盘指数就是最好的,长期的,能击败绝大多数精英基金经理的股票投资方式,在股票上就是应该少折腾;但是人人都喜欢自己选个股,而且喜欢预测市场,来进行所谓的“高抛低吸”。从绝对理性的角度出发,股票投资的时间都是越长越好,因为赢面的概率就是越来越站在长期投资者这边的:如果保持美股大盘股票一天,有50%的机率能赚钱;如果保持股票一年,有68%的机率能赚钱;如果保持股票十年,有88%的机率能赚钱,而如果能保持股票二十年,将近100%的机率能赚钱,但是人人还是喜欢拿一部分钱去做每日交易(或者短期交易),不绝对理性但是绝对合理,因为这就是我的钱(当然最好只是一小部分真正丢了也不可惜的钱),我自己开心要你管!
我认为股票投资需要越少折腾越好,美国房产投资才是需要越多折腾越好,房子该装修该维护就要及时做;该重贷套现继续投资也要及时做,保持自己房子的市场价和高质量的房客都是需要付出艰苦而辛勤的劳动;而现实生活中人却是相反的,喜欢天天看股票,骚操作;而对房产是不想掺合,最好房客按时交房租,一年到头都不要找我最好,想想真的是符合以上所说的合理理性的人性。
第十二章:惊喜
当人们面对投资选择的时候,不管是股市 ,房市还是币市,甚至预测经济走势的时候,都喜欢看历史发展趋势,但事实上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却一直都在发生,也就代表着历史不一定会重蹈覆辙,而你从未想象过的各式黑天鹅却会一直出现。
什么是投资/市场?投资/市场不是一门冷冰冰的科学,50年前和50年后的基本原理可能差不多;投资/市场却是一大群普通人形成的群体基于不完整信息做出的不完美决定的总和;所以一个资深的投资人,比如经历过1987年,2000年,2008年的经济低潮,就能更为自信,更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状态?其实不然。
1)只观察历史大势的人往往忽略那些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偶然事件。
比如911事件促使美联储降低利率,助长了房市泡沫,导致金融危机,带来失业潮 ,于是大量青年人士被迫继续接受教育,然后就有了1.6万亿的学生贷款和10.8%的违约率。。。虽然每个连接点都可能很“牵强”,但是谁会把最后的结论跟最初的19个劫机者联系到一起呢?人都听说过蝴蝶效应,而蝴蝶在什么时候在哪里扇动了翅膀,几乎无法预测,所以惊喜(或者惊讶)无处不在。曾经人们认为大萧条,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算是可以想象到的最惨的状态了,但或许当下的新冠疫情(尤其是越进化越强的变异株)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最惨的状态;而未来必定会有更好或者更差的状态。
2)历史总是有误导性的,老猫也玩不了新把戏。
美国的退休金401K项目也才43年的历史,Roth IRA更年轻,只有24年的历史;大家熟知的风投也差不多只有26年的历史。所以关于个人投资的理念和新建企业的投资策略都是很新的游戏。我们在文章里时常看到的标普500指数基金在1976年之后才开始包括金融股票,而今天却占了总比的16%;科技股50年前也基本不存在,而现在蓝筹科技股是社会发展革新的领头羊;而美国的经济衰退在过去的150年也是呈现越来越少和越来越短的趋势:18世纪晚期,经济衰退每两年就会来一次;而到了20世纪早期变成了每五年一次,而过去的半个世纪则变成了每八年一次,而未来,who knows.
当然有越来越多的理论解释为什么经济衰退间隔越来越长:比如美联储更主动地干预市场,行业革命正在兴起,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有可能会逐渐地被快速的高科技解决等等。所以当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人预测经济危机就要来了,那都是基于以前的经验,因为以前几十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是平均十年一次;或者预测股市又要下跌回调了,恰恰因为股市又创新高了,我们也许只需要听听就好。但是如果什么都无法预测,那么人们又应该怎么投资呢?
第十三章:预留犯错的空间
没有什么是一定会发生的,所以我们的财务决定也不可能100%会赚钱或者会赔钱,我们要尽量做的就是增加自己赢的概率。比如在美国很流行的德州扑克,是真的有人可以玩得很好的(当然他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能进拉斯维加斯年度大赛的前十名)。德州扑克是典型的概率游戏,你只能看到自己的牌和公用的牌,来计算自己赢的概率,同时尽量让自己下的赌注占所有赌注的比例低于牌面上赢的概率,这种尽量让在概率上让自己更划算的方式能保证你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赢钱或者不输钱;但是总是有小概率事件发生,所以有一个理论是:除非100%的概率你赢,即使你已经有95%的胜率,也不要压上所有(all in),给自己预留“犯错”或者“意外”的空间。
股市不能预测,所以未来十年还会不会有过去十年的大牛市没人知道,但是容错的空间就是能决定你能不能把自己的钱在股市里放得够长久,而不是因为三年后等着这笔钱赚了买房,或者五年后等着这笔钱增值了退休, 这样的情况一旦正好遇上股市熊市你又得被迫割肉;房市也不能预测,所以今年疯狂没人预见到了,明年是否还有今年的疯狂更是无法预测,那么做出租房生意的房东能够给自己准备的容错空间就是:保证持有有现金流的物业,或者有一定的储备金对抗可能的大修理/无良房客,在经济衰退房价下跌的时候不会被逼出局,在游戏里玩得够久,才能笑到最后。除了经济上的护城河固然重要,精神上的护城河更为重要,你能笑对30%股市房市的下跌吗?你确定你不会“动作敏捷”地仓皇止损而不是“别人恐惧我贪婪”,做真正的抄底者? 风险和杠杆都是双刃剑,在你投资起步的初期,一定的风险是必须要承受的,一定的杠杆也是能加倍收益的;但是在面对危难的时候,曾经的蜜糖也会迅速转化为砒霜,所以在投资起步之后,就需要风险管控,适当地降低杠杆,增加净值,不管收益显得多么诱人,都要计算出不可控因素的空间来,面对可能的挫折才不至于惊慌失措。同时要强调的是在人们的财务生活中,最不可靠的就是单纯地靠工资单来支付短期的开销,不要以为自己的高薪工作永远可以继续,中产阶级距离破产也许就是几张工资单的距离;一定要有紧急备用金,要有投资收入,最好是被动收入的补充,所以回到第十章的某一个概念:永远不需要一个特定的理由来储蓄,因为你面对的就是无法预测和计划的未来,在当今这个世界尤其是。
第十四章:你总是在不断地改变
长期的财务目标其实是很难制定的: 因为你身处的环境,人生的状态也在不断变化 (这其实是我最喜欢的点,我最不喜欢一眼望到尽头的生活),十年前不知道十年后自己身在何处,与什么样的人携手;五年前不知道孩子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所以本来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结果变成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工作,医疗,养老,教育,都需要花钱都需要新计划。
所以把绝大多数人固定在穷人或者中产阶级的原因,也就是人生的变化让人很难做长期的投资:年轻的时候有精力爱享受爱自由爱打扮但是钱不多,所以精致穷;中年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各种贷压身,虽然钱多一些了,但是不敢冒险。
所以除了世界在不断改变,不断改变的你应该怎样做财务决策呢:
1)避免极端的财务计划。若非含着金钥匙出生,或者家里有矿,谁不曾在年轻的时候囊中羞涩,等到稍微兜里宽裕也不要永远觉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觉得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低但是稳定且不累;或者那些高收入的人群,呆在中产阶级陷阱里面,高收入高负债,觉得永远可以用青春博明天,千金散尽还复来。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不要被消费主义绑架,其实只需要买自己需要的,多储蓄,为自己投资换工作或者退休做准备。
2)经济大环境,生活小环境,人生状态的改变也许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那就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我们中的许多人来到美国深造,毕业的时候都已经将近三十岁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用尽人生的相当一部分读的专业就必须是我们人生职业的方向呢?有很多朋友在公立学校里面工作一段时间,有些政策是十年就会在退休的时候有年金可以拿,那是不是为了这算下来其实很寒碜的年金就一定要放弃中途其实很好的工作机会干满十年呢?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是指人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不是看未来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好处,而且还考虑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的投入,不可收回的付出等等,所以通常都“坚持”了下来,也往往付出了很沉痛的尤其是财务上的代价。
第十五章: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
标普500指数在过去的50年翻了119倍,所以通过股票致富似乎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是定期购买,然后啥也不做。这件事情听起来如此简单,但是为什么做到的人很少呢?因为能定投长期持有股票的人即使看起来啥也不做,也是付出了代价的: 现在价位是不是太高了呢,是否适合继续投,要不要等等回调;这次回调太吓人,要不要先卖出止损,在最低点我再买回来;人人都讨论的某个基金或者个股过去一年/N年涨了这么多,我要不要去试试那个。。。股市的高波动性伴随着人的贪婪的欲望,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所以最难的决定明明是啥也不做,但更需要在精神上克服某些人性上的弱点,难道不算是要付出一点代价吗?
每个人算算自己现在手里的资产净值,再想想自己的理想退休年龄和退休的时候的财富目标,就可以算出在这中间的岁月里,自己的资产需要以什么样的比率来增长:5%,10%,或者50%?想获得越高的收益,就越要承受最高的风险和付出更高的代价。美国股市大盘似乎很稳健,在长期来看能有10%的年化收益率,但是某些年纪的人可能需要管控风险从而增加债券的比例,所以可能只能有5%或者更低了;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可能需要考虑某些个股,加密货币,或者带杠杆的房地产投资,甚至风险更高的创业性的商业活动。
那么那些现在还在及时行乐,原因是我还年轻挣得也不多的人们;或者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我没闲钱也不想投资的人们,他们为现在的消费主义至上的中产阶级生活付出的代价就是需要工作到老,而且这个老的年龄还在不断后推,身不由己。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做了这样的选择,而不是尽早投资,理由就是投资的见效太慢了,复利是人间奇迹无可厚非,但是没有时间也就没有奇迹,今天可以去海边吃一顿100块换来的愉悦和快感,干嘛要选择这100块复利30年年回报10%之后的3万美金。这里绝对不是说,什么样的物质享受都不要有,我们老中恰恰是最善于储蓄的族群,但是如果不开始学习并用于投资,今天省下的100块,30年后在银行里只能躺出200块,购买力甚至还不如今天的100块;用投资赚来的100块再去消费才是一件更美好的事情。
第十六章:你我皆不同
经济泡沫是怎么形成的呢?如前面所说,如果经济市场是一大群人基于各自不完整讯息做出的决定的总和,有些人就会说,因为人性就是贪婪而又恐惧的,市场向好,大家一窝蜂都是在追高;市场稍微有点苗头不对劲,大家又疯狂踩踏离场。作者给出的观点是,你我皆不同,原因就是人们(本来得到的信息就不完整)还总是向那些不与他们玩同一场游戏的人咨询意见。比如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谷歌的股票现在适合买吗? 对30年后才退休并且喜欢长期投资的人们来说,取决于他们对公司长期的信心;对10年后就需要退休的人们来说,可能需要看现在科技发展趋势,或者听听现在专家们的预测(折算什么十年的现金流之类的方法);对1年后需要用钱的人们来说,可能需要关注一下季报年报,看有没有什么猛拉股价的时机或者回调的位置;对日交的人们来说,他们会说管他是谷歌还是什么,他们用着自己熟练的各种图形线条分析,只要今天能多赚三五子就可以了,毕竟股票在短时间(甚至一天)的价格波动的才不是什么内在价值,而是momentum, 就是一股势头,一股劲儿,想想之前GameStop或者Amc,”散户大战华尔街”的故事就是这个理儿。
所以某只股票,某个行业,或者整个股市或者房市的泡沫,也就是短期收益回报率太高,把更多的长期投资者也诱惑进了这场游戏,让一大群人陷入不理智的乐观情绪里,1999年的科技泡沫里,平均的共同基金都有着120%的年度回报;或者2008年次贷危机的房市里,市场里到处都是刚入场的旧房翻修人士,都希望买进折腾三个月就赚个一倍两倍,当时的房价是什么很重要吗,只要三个月后卖出的价格更高不就行了吗?
所以不随波逐流是多么难办到呀:有着自律的生活,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投资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向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充分掌握自己的财富。
第十七章:悲观主义的诱惑
比起乐观主义,很多人面对金钱的决定都是很保守,或者很悲观主义的,因为人更恐惧失去,而不是更憧憬得到,千羊在望,永远不如一兔在手。
关于悲观主义的几个观点:
1)总有坏事情发生,而且人们都倾向于关注坏消息。
本周的股市涨了2%,分析的并不多;如果本周的股市跌了2%,那各种新闻报纸就会大张旗鼓地开始报道,分析,预测:投资者对市场信心又不足了,就业劳工数据又不太理想了,美联储又开始干预,要缩表升息了,某个政党可能要上台或者下台影响某些法案的制定了等等。即使是那些根本就不持有股票的人们,也早就听说了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和标普500,并且觉得这些坏消息也会多多少少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2)坏消息通常会发酵,但是忽略了市场的调节机制
曾经我们都觉得油价会慢慢上升,而且不会再下降,因为化石燃料的储存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是在不断上升的。所以那些关于人类大概200年就能用光所有石油的论点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入人心,于是油价从2001年的20美金一桶涨到了2008年的138美金一桶,于是我们也同时看到阿拉伯产油国的王子们富可敌国的新闻,毕竟他们开采石油成本也才几美金一桶;当然这个消息对不产油且需求量大的国家就是坏消息了。但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也就加多了投资人的进场可能,页岩油的技术使得更多的储量得以被利用,清洁能源的引入让我们在50年后也许就不依赖于化石燃料了,因为我们不再使用汽油车而是都开着特斯拉,于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刚开始,全球经济突然暂停的时候,大家居然见证了原油期货出现负数这样的惊世骇俗的事件。
3)好事情来得太慢没人发现,坏消息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人间惨剧常常有,人间奇迹几乎无人闻。因为惨剧,比如市场下挫,新冠疫情,公司倒闭(想想最近国内的滴滴,或者教育行业),某流量明星的倒台(比如X爽,吴某凡等)都是短时间就会发生的,而人间奇迹,不是中彩票的那种,是指引领人类进步的诸如科技这样的奇迹,是日积月累的进步,让人几乎查觉不到。2004年纽约时报去采访已经瘫痪靠机器生存的斯蒂芬 霍金,说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开心/乐观?他说我的人生期望值在21岁的时候就降到零点了(因为得了这种病的人都活不了太久,即使活着,也是瘫痪的),所以我此后的人生都是额外的奖励。悲观主义就是这样吧,降低人们的期望值,这样真的坏事发生的时候,你也有准备,也不至于太惊讶,也不至于要捶胸顿足,或者要上吊跳楼。
第十八章 当你坚信某件事
08年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其实房子还是这些房子,人还是这些人,但是美国的房价在09年比起07年损失了16万亿,1000万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股票市场也被腰斩。2007年人们坚信的事情是:市场强劲,银行业稳固;到了2009年,人们不再相信房价稳定的大势,所以银行承担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当然银行本身就是始作俑者),所以收紧银根不再借款给商业企业,于是大量的人被裁员失业,消费锐减,于是更多的服务业人员失业,以此类推。所以经济的助推力到底是什么呢,是工厂和劳动力的数量这样的硬件,还是投资者的信心呢?
1)你越希望某件事情成真,就越会过分估计这件事情成真的概率
2) 每个人对事情的认知都是不完整的,但是非常擅于“脑补”这些不完整的地方
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股市是四次融断,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是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样子,市场一片悲观,几乎没有人觉得股市会V型反转吧,(最终会反转这个大家是有信心的),更没有人觉得房市会在2020年末,2021年初迎来数十年未见的大喷发,我记得我在各个论坛,与房产从业转业人士的交流,甚至那些网上的房产大V的视频博客里,都看到的是大家觉得房市会跌,跌多少分区域,估计很多拍卖,短售都会涌到市场中来,结果好多人股市里逃了底,然后持币等待好机会,结果就一直被打脸,估计股市涨得气势如虹的时候又抱着一定的钱冲了进去,而现在的房市好多老投资者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进入了,所以最不要应该坚信自己对于经济大势的判断,觉得现在是高点了,我一定要等待,比如房产投资是数字的游戏,人际关系的生意,自己看上的,数字合理的,有增长空间的就可以一直投,这也算是一种“定投”吧,这样危机也能顶过去,未来扶摇直上,自己也没有踏空。
第十九章 关于金钱心理学的大总结
大总结希望能把前面讲到的跳跃性的观点总结一下,看能不能帮助大家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财务书籍,或者你听到的相关讲座,或者跟投资前辈的交流,都无法直接回答每个人应该怎么管理自己的金钱,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人生经历,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的家庭状况,没有人知道你未来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和你想为之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财务建议更像是努力找一些普世真理(记得前面说的也要与时俱进喔),或者绝对的理性(前面也说到合理的理性也许就可以了,虽然慢,但是来得长久)。
一些财务建议如下:
1)好时莫忘形,坏时找原因。运气与风险相伴随行,有可能你在某单上大赚了一笔,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有时也许能有小赔,也别觉得自己运气太差。
2)运用能帮助你晚上睡得着觉的方式来处理金钱。高风险高回报,但是如果影响到生活质量了,也许这条路就不适合你。风险是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别人能做能成功的未必能复制。
3)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最简单粗暴的时候就是增加自己的时间维度。前面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拥有时间的复利才是人间奇迹。
4)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放在财务决定可能也会错上一半,但是错上一半也有可能积累巨额的财富。
5)用金钱来换时间,因为时间自由才是终级自由。
6)谦逊少炫耀,毕竟真正的朋友不是冲着你的豪宅豪车或者支付能力来的。
7)储蓄,不断储蓄,无论什么收入水平都要储蓄,也不需要一个特别的理由来储蓄。
8)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立好成功的旗帜,勇于付出代价。
9)给自己犯错的空间。
10)避免极端的财务建议,没有什么一夜暴富,人只能挣到认知以内的钱,或者更准确的说,人只能保住认知以内的钱。
11)要适应一定的风险,没有风险没有收获。
12)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游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会把风险大大降低。
13)尊重理解彼此的分歧。家里成员想法一致当然无往不利,不坚不摧,但是有分歧也是正常的。
第二十章 我的金钱管理策略
说了那么多观念建议,看看作者自己家庭的金钱管理策略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不是说嘛,一半以上的共同基金经理人并不投资自己管理的组合;医生在对待自己人生最后的选择往往跟他/她在医院对病人的建议也不同,所以恰恰证明,财务决定是非常私人的,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现在的生活状态,家庭影响等等息息相关。
查理 芒格(也就是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曾经说自己的人生从来都不追求富有,一直追求的都是独立或者自由。财富自由也是你我共同的人生目标,但是财富自由的定义是:You only do the work you like with people you like at the times you want for as long as you want. 大致翻译过来就是:你完全可以选择和你喜欢的人共事,一起做你喜欢擅长的事情,自定义工作时间,同时想做多久做多久(也就是有决定不做的权利)。有着这样的追求目标,作者与妻子在大学里相识,然后走到了一起,住着还不错的房子,开着不错的车,也有着不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都不是极尽奢华的那种,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有所精进,收入大大增加,也都没有太改变最初的生活状态,所以储蓄率得以大大地提升,每一分多挣的钱都基本进入了独立的投资帐户。现在作者的自住房完全没有贷款(当然这里他承认这可能是他最差的财务决定,但是这里就是帮助作者晚上睡得香的相对理性的决定),因为不得不说,对很多人而言,付清了房贷会给自己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这房子完全是我的了(当然还得继续支付房产税等等一系列开销)。
然后作者把除自住房以外资产的20%都放在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里面(比如债券),这样的好处就是任何突发状态,都不用迫使自己卖出自己的股票这样的投资资产,毕竟时间是股票增长最好的朋友。
作为曾经的股票交易员,作者早期的股票交易也是以个股为主,大公司的股票为重要持仓,个别小公司的股票用来炒作(我估计好多朋友也是这样),但是现在也都基本转为低服务费的大盘指数基金,还是老建议:定投指数基金在长期来看大概率击败任何“骚操作”。当然这些投资是在放满了401K和孩子的529计划之后的事情。
最后来看看作为一个曾经的股票交易员,一个财务专家:他们家的理财决定就是一个没有贷款的房子,一个存款帐户(有20%资产总值的现金),以及养老计划和只有定投指数基金的股票帐户。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家庭都可以达到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先努力靠工作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然后跳出老鼠赛跑的游戏,消费主义并不升级,努力储蓄投资最稳妥的美国经济大盘,用时间换自由,如此而已。但是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是历史上很少见的低息环境,对年轻稍微大一点倾向于多存一些债券的人,甚至是退休人士太不友好了,所以我觉得人人都应该要在年轻的时候分散化投资,投一些资产在房市里,自住房当然可以是一种投资,但是如果净值不用,不欠贷款,也基本上只是帐面上的资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