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轮行,一瞥惊艳的科托尔(黑山共和国)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恼不已,不会因为记载的太少而悔恨终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写在前面:这是疫情前几年地中海游轮行中的一篇散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乘坐了两段游轮,加上几天陆地自由行,游览了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沿岸国家,以希腊、意大利的城市为主,也包括了克罗地亚、黑山、阿尔巴尼亚、法国、摩纳哥和西班牙的一些城市。

黑山共和国的古城科托尔(Kotor)位于亚得里亚海一处深山环抱的峡湾中,是欧洲最南边的峡湾(咬文嚼字的话,是个隐匿的河谷),79年被列为UNESCO世界文化历史遗产。小巧秀丽的科托尔久久地藏在深闺未人识,近年才变成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初具规模,方便舒适,还没有过度商业化,落入刻意逢迎的俗套,游人数量也不是很多,目前正是访问它的最佳时机。旅游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列举出访问它的理由:优美的自然景观、威尼斯风味的建筑、以及古老的文化是科托尔的三大亮点。

黑山共和国在前南斯拉夫时代是它的加盟共和国,提起南斯拉夫就忍不住扒一扒它的近代史,90年初它的几个加盟共和国和一个自治区都相继独立出去,出去一个打一场血仗,只有一头一尾的两个共和国独立没见血刃,斯洛文尼亚头一个独立出去,冲突10天结束,没有什么伤亡。接着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科索沃的独立过程都引起与南联盟舵主塞尔维亚的大规模战争,飞机大炮坦克导弹全部用上。黑山一直是塞尔维亚的小兄弟,鞍前马后地帮寸着,战争结束后结盟,直到2006年公投,以55%赞成票和平地独立出去成为黑山共和国。

南斯拉夫90年代的内战是二战以来历史上最惨烈的,最没道理的,最荒唐的混战,昨天的朋友同事邻居,今天就是你死我活的敌人,死亡几十万,伤残不计其数,源于这个地区历史、族裔、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和国际势力的种种纠葛。借用中国驻南斯拉夫前大使对这个国家的描述,简单说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个国家、两种文字(俄文字母和拉丁字母)、三种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马其顿语、斯洛文尼亚语)、四种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个民族(塞族、克族、斯族、马其顿族、黑山族)、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克罗地亚、黑山、马其顿)、七个邻国(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南斯拉夫当时的领导人铁托只能用“神人”来形容,身为克罗地亚族的他能够巧妙地平衡各种关系,将一二三四五六七捏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了40多年,而且在东西方阵营中左右逢源,想想现在还有谁能做得到?相传铁托逝世之前就预料到以后会发生内乱,特地叮嘱团结为重,以后的事不幸被他料中,南斯拉夫成了“巴尔干火药桶”。

黑山共和国现在加入了北约,也申请加入欧盟,目前还处在成员国预备期,货币使用欧元,经济主要依靠服务业,人均GDP7900美元,次于斯洛文尼亚,但高过其它前南共和国。沿海地区主要信奉天主教,内地信奉东正教,古城里有天主教教堂-圣特里芬大教堂,也有东正教教堂-圣尼古拉斯塞尔维亚东正教堂。

科托尔的海港虽然是得天独厚的深水港,但是码头能力不够,还不能接待大量游轮,港口只有一个码头可停靠中型游轮,停在码头尾巴还有一半露在外面,十万吨以上的游轮只能在深水湾中抛锚。湾中还停泊几艘小型游艇,泊得远远的不屑与大游轮为伍。所以游轮游客还没有大举进犯,十分庆幸在此地变成旅游热门点之前来访,比其它地方都要清净的多,古城保持着宁静,一幅遗世独立的姿态。我们是乘游轮去的,发现乘游轮去黑山峡湾有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观景视角。

黎明前游轮从亚得里亚海进入黑山东南部这个峡湾,两旁是高耸的石灰岩山峰Lovcen和Orjen。水面平静如湖,游轮在峡湾中拐了几个弯后,在日出时分进入科托尔内湾,初升的太阳把石灰岩山峰染成红色,峡湾的水一会儿呈现碧绿,一会儿呈现蓝色,仙境般的美丽。


科托尔湾的入口附近的博卡湾有两个袖珍岛屿,一个上面筑有一座天主教教堂:圣母岩教堂,小岛是人工岛,据说几个世纪以来,海员出海发誓言的时候往海里一处浅礁扔石头,久而久之石头堆积起来成为岛屿,另一个岛上的建筑是圣乔治修道院,是私家领地,不对游人开放。岛上教堂和修道院里面有历史悠久的画和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品。

随着游轮曲折蜿蜒的水路变化,这个景观在我们眼里的形状也随之改变。正对着水道口子是另一个绝世小镇佩拉斯特Perast,令人想起奥地利等哈尔施塔特小镇,同样是依山傍水风景旖旎,不过佩拉斯特小镇名气小多了。

佩拉斯特小镇斜对过不知名小镇也是同样迷人。


朝阳越升越高,两岸高峰的颜色也从深红色变得金灿灿的,这是从游轮船尾看过去的景色,处处惊艳。

科托尔古城在峡湾尽头,一直行进到眼前没有海了,就到目的地了。公元前168年古罗马时代科托尔便开始有人居住,小城的建筑风格还遗留少许中世纪痕迹,城中的主要教堂圣特里芬天主教堂建于12世纪,1667年大地震毁坏了大部分,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复原,历史上科托尔古堡被威尼斯共和国占领过几百年,城市布局具有强烈的威尼斯风格,即高墙下的阡陌小巷汇聚到无处不在的小广场。

小城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背后通向山巅要塞的“长城”。

从海上就可以看到峭壁上耸立着之子型长城,颜色与黑灰色的山麓相差无几,半山腰城墙上有一所小教堂。


我们上岸后的第一项活动是爬“长城”,想趁着天气凉爽时上去,这时游人也少。按照游轮上发的旅游指南,爬“长城”需要买票,但是找来找去找不到入口,问人才知道是在几户民居的后院,很不正规啊,也没有地方买票,后来才弄清楚早上8点之前没人来卖票。

上到最高处要爬2000多级台阶,一般人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我们边爬边拍照,欣赏风景又歇气。


山道中途的小教堂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ady建于1518年,正是歇脚的地方。

山上空气清新,走走停停,山上城墙有古代防御工事的断墙残亘。

不知不觉就到了山巅,用了快两个小时。这里视野开阔,是俯瞰古城的绝好观景点。古人在这么陡峭的悬崖上修长城是为了防范来自后面缓坡的入侵之敌。整个城防工事断断续续修了一千来年,易守难攻。作为旅游景点,山巅要塞的位置真不错,极目远眺,峡湾景色尽收眼底,山沟里散落着镇子和村庄,城墙环绕的小城显得很紧凑,卧在黑色的峻岭之中碧湾之畔。村子里和城里的教堂每隔半个小时就敲钟,教堂的数目多得与山沟里的居民人数不相称。叮叮当当的钟声时而响起,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野的宁静,在峡湾中回响。


粗粗的旗杆飘扬着黑山共和国的旗帜,红旗飘飘,有点眼熟啊。


爬山的过程中,遇见身材高大的黑山本地人,背负一箱箱沉重的瓶装水,到山上去卖,一瓶水2欧元,比城中的价格贵不少。黑山人收入不高,每月几百欧元,但已经在前南斯拉夫成员国里面算高的了。下山从原路回,路好走些,另外有一条下山的路不重样,但路况很差,不想冒摔跤的险。下山走得比较快,只用了40多分钟就下去了,半路又见小教堂。

剩下的时间在城中漫步,古城濒临海湾的三面都筑有城墙,正对着码头的城门是海之门(/Sea Gate),上面有字样和日期,刻于1944年11月21日,是南斯拉夫军队接收科托尔城时的留言:“属于你们的东西我们不想要,属于我们的东西你们绝不能拿走”,落款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黑山人二战期间就追随铁托,一直是“铁粉”。海之门以内就是古城的武器广场(Square of Arms)和钟楼,现在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周围有很多商店和咖啡馆。大街和小巷子里面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可以看见古代威尼斯共和国的飞狮标志,也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标志。


我们乘坐的荷美欧罗丹号游轮只在科托尔停留半天,下午2点离港时,皇家加勒比的海洋梦幻号正好进港。又一次船游峡湾,游轮在碧水中破浪前行,在顶层甲板上欣赏两岸秀美的景色,非常惬意。峡湾四周都是光秃秃的黑灰色崇山峻岭,黑山的名字就这样来的吧?

游轮缓缓驶入水道,一个急转弯后,又见博卡湾中的两个袖珍岛屿,科托尔地标就这样嵌入记忆。


真无奈你何 发表评论于
您的游记照片是我看到过最好游客照片, 去了几次, 用眼睛看的。。
真无奈你何 发表评论于
Kotor那个墙,从来都不收票
Redcheetah 发表评论于
good to read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好文! 我们是开车去的科托湾,住了4个晚上,非常喜欢。在佩拉斯特散步,特别有诗情画意。爬长城,开车去布德瓦和圣斯特凡都非常有意思。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