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为什么八个样板戏至今还没被超越?”

山西土窑洞里住了八年的北京知青,“老三届”中老大哥,网上人见人恨的“朱老忠”就是在下我。“疏雨”是本人另一个网名,出自唐诗“疏雨过中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首先应该搞明白什么是“样板戏”?“八个”是哪“八个”?很多人误以为现代题材的京剧,只要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京剧,就都是“样板戏”,完全忽略了“样板”二字的含义。“样板”就是示范,只有八个,都是样板就没有了样板,正如都是高潮就没有了高潮。

1967年确定的八个样板戏中也仅仅五个是京剧,另外三个样板虽然不是戏,也统称为“样板戏”。京剧日后有了后续的若干现代题材创作,两出芭蕾舞剧后续则很少。

还有一个《交响音乐〈沙家浜〉》不但没有后续,连提都没有人再提,早就不成其为“样板”。因为不再上演,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八个”之一,因此为凑齐“八个”,就把后续的现代题材京剧搬来一个凑数,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各搬各的,谁也不服谁。都是糊涂蛋!

其次应该明确一下,既然能提出“超越”,到底怎么算“超越”?没有后续的,当然提不上“超越。有后续的现代题材京剧,是否属于“超越”?

即便不提后续创作,样板戏本身的改版,是否属于“超越”?

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记得,1967年确定为“样板戏”的五部京剧,1969年全都做了修改。

角色的人名在其中三部中都有修改,最令人费解的,是《智取威虎山》中,1967年版的“一撮毛”1969年版改为“野狼嚎”。角色的地位也有修改,最明显的,《海港》中的钱守为1967年版不过是个落后分子,1969年版就成了怀恨新社会的敌对分子。

五部京剧中,唱段也有增删修改。就连流传至今的《打虎上山》前奏,也是1969年版增加的。

所谓“没被超越”,所谓“不止八个”,无非都是一些对样板戏缺乏认识者,从曲解出发的故弄玄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