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记事(291) 眼睛

1959年元旦来临之际,老烟精神亢奋地战斗在跃进水库工地。他不会想到,在对面山头,几双眼睛正好奇地注视着火盆一样的山谷。其中一双眼睛就是文燕的,她那时刚到863农场文工队,除夕进入完达山的三分场慰问演出。他们下午到达场部,晚上就分组去各队教唱歌。文燕这个组有两男三女,由一位老职工王金川带路。

临行前,老王专门嘱咐:“咱们这回去三队,途中要经过867农场的右派伐木队,里面都是坏人,大家一定要小心,别弄出声响,尤其别吹奏乐器。”搞得几个人挺紧张。编剧张明权是组长,专门到场部借了支步枪壮胆。不料快到跟前时,山谷里却传来越来越大的喧嚣。锣鼓加口号,那声响根本不是他们几个能弄出来的,估计整个右派队都处于失眠状态。

自从进入完达山,文燕满眼都是惊奇。她从没见过这样高的树,这样厚的雪。但在深夜的深山里见到这样的流光溢彩,确实让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几年以后,当她和老烟谈起这一幕时,老烟说他在里面大概连一个光点都算不上。然而那确实是他第一次进入她的视野,也是他俩拥有共同回忆的起点。

不过在那时,文燕与老烟之间的距离通常不是一个山谷,而是整条完达山脉。863农场靠近中苏边界,夹在完达山和乌苏里江之间,总场部位于虎头,那才是文燕常呆的地方。虎头与苏联的伊曼城隔江相望,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二战时日军在此修有要塞——事实上,“虎头要塞”的名气,要远远大过“虎头”这个小镇。1945年苏军解放东北摧枯拉朽,却在这里遭到日军顽强抵抗,激战18天,到了8月26日才打下来,距离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已经过去11天,虎头战役也因此成为二战的最后一战。那时中日之间不再交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事实上已经结束,否则也不会有“河桥之战是抗日最后一战”的说法(164章),但苏军和日军还是在虎头各搭进去一千多具尸体。

虎头要塞位于虎头镇北的一大片山包里,文燕曾随众人去转过几次,不过没敢钻到下面的工事里——据说整片山都掏空了,简直是一座地下城堡。当年日军为了保守秘密,施工结束后把几万中国劳工全部杀害。要塞的入口也是不久前才找到的,据说刚进去时,里面还有日本女人抱着孩子坐在地道里,看着就像活的一样,一碰就变成了灰土。文燕有一把不锈钢小勺,崭新明亮,是队友拣上来送给她的,她爱不释手。那天在完达山里,初次见到砂糖一样白净的雪,她起了食欲,从口袋里掏出勺子舀来吃,没想到一碰到下嘴唇就粘住了,拿也拿不下来,挂在那里煞是滑稽,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她情急一拽,竟粘下一小块皮来,疼得眼冒泪花。张明权打趣道:“小文表现积极,演出还没开始,就涂上了口红。”让大家开心了好几天。

由于虎头要塞的缘故,镇上居民几乎家家都有几件日货,不过最多的还是炮弹壳和破损枪械,后来都在大炼钢铁时捐献给了公社,变成了真正的废铜烂铁。文工队刚组建时,借住在一户黄姓兄弟家中。老大黄连江收藏有一挺92式重机枪,文燕亲眼见过,保存相当完好,后来被迫上交,只留下了光学瞄准镜。黄老大用一根精致的链子把它挂在腰间,时不常取下来照照西边的完达山,说连树上的松鼠都能瞧见。

黄姓兄弟是镇上的殷实人家,住在父母留下的大院里,各占一座两层楼房,既亲近又不相扰。兄弟俩皆为混血儿,父亲是汉人,母亲是俄罗斯人。黄老大又讨了一个朝鲜媳妇,生下一个儿子叫密加,则是三国混血。这样的事情在虎头并不新鲜,很多人都在伊曼城里有亲戚,乌苏里江封冻以后,正是走亲威的好时机。他们有通行证,边境哨卡并不拦截,但有些非亲非故的中国人,也跑过去玩,则属于偷渡。那时两国关系好,苏联边防军抓住偷渡者,并不难为,关进小屋吃一顿黄油面包加牛奶,然后打信号弹通知中方。这边接过去也就批评教育一下,并不上纲上线,因此变相鼓励了偷渡行为。

863农场有个年轻的预备军官,也想一个人跑到伊曼转转。然而他不走运,过了乌苏里江就迷路了。虎头地势高,往伊曼看过去感觉并不远。其实直线距离也就十几里,但那边植被非常茂密,进去了容易转向。他在里面走到天黑也没走出来,只好找个避风的雪窝子过夜。可是天太冷,睡到半夜腿都冻僵了。他爬到附近拢了些枯枝回来,生火取暖。

这下可坏了!腿冻僵只能用手搓(用雪搓更好,不过一个人不好整),千万不能用火烤,一烤就完了。天明时,他被巡逻的苏军发现,马上送往伊曼急救,哪里还救得回来?文燕在食堂外面的场院见到他时,两条腿全没了,一个人坐在草垫上搓绳子,头发老长,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她,看得她心跳不已。尽管邋遢不堪,他其实长得非常帅,有一种落难公子的气质。直到今天回忆往事时,文燕还是能够看到那双漂亮的大眼睛,也还是禁不住为他而感到难过。

2020-10-11

相关链接:

164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